毛澤東關于保持黨和政權永不變質戰(zhàn)略思想產生的淵源、發(fā)展脈絡及相關思考——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
本文關鍵詞: 毛澤東 文化大革命 和平演變 出處:《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力求梳理毛澤東關于保持黨和政權永不變質戰(zhàn)略思想產生的淵源、發(fā)展脈絡及其實踐,對毛澤東晚年的探索與失誤做出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評價。"文化大革命"的嚴重教訓值得我們永遠記取,決不能重犯。蘇聯(lián)東歐共產黨敗亡的實踐充分證明,毛澤東關于防止黨和政權永不變質戰(zhàn)略思想至今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一定要正確區(qū)分毛澤東關于黨和政權永不變質戰(zhàn)略思想與毛澤東"文化大革命"的理論、毛澤東晚年所作貢獻與毛澤東"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及其實踐所犯錯誤、毛澤東發(fā)動"文化大革命"動機與"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及其實踐的不同。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sort out Mao Zedong's origin,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he Party and regime's never changing strategic thought, and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 from the exploration and mistakes made in the latter years of Mao Zedong's life. The serious lesso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eserve our everlasting memory and must not be repeated. The collap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Eastern Europe in the Soviet Union has fully proved that. Mao Zedong's strategy of preventing the Party and the political power from deteriorating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We must correctly distinguish the Party and the regime's never-changing strategic thoughts from those of Mao Zedong. "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Mao Zedong in his later year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ade by Mao Zedong, and the motiv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aunched by Mao Zedo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
【分類號】:A81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芬四;;關于毛澤東同志防止“和平演變”思想的研究述要[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1992年02期
2 姚民治;;試論毛澤東同志的防變觀[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3 石仲泉;;評價偉大歷史人物的光輝典范——學習《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J];教學與研究;1981年05期
4 牛繼升;;筑起抵御和平演變的鋼鐵長城[J];前線;1991年12期
5 白云;;關于中國共產黨反“和平演變”的斗爭[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1992年02期
6 盧亞東;毛澤東同志關于反和平演變的思想與實踐[J];理論探討;1991年05期
7 洪左君;;對“文化大革命”感到吃驚與困惑——胡志明同毛澤東交往拾綴之六[J];世界知識;2000年07期
8 王光明;;對毛澤東關于防止和平演變思想的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1990年05期
9 韓松;中國共產黨反對帝國主義和平演變戰(zhàn)略的斗爭及其歷史經驗[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1年03期
10 林宿 ,牟寧;評價偉大歷史人物的典范——學習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的體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盧亞東;;試論毛澤東同志反“和平演變”思想的特點[A];近現(xiàn)代史與國情問題研究[C];1991年
2 李吉;;維護和捍衛(wèi)毛澤東歷史地位——對一種錯誤觀點的評論[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大民;;試論毛澤東教育思想的指導作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捷;;學習毛澤東 超越毛澤東[A];毛澤東研究總第3輯2008年第1輯[C];2008年
5 梁齊勇;;鄧小平對毛澤東現(xiàn)代化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A];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論文集[C];2003年
6 張偉;朱德東;;試論毛澤東的廉政思想——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而作[A];《資本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C];2003年
7 鄭建輝;;筆下乾坤自有意 千秋華章總關情——對毛澤東詩詞情景意蘊之遐思斷想[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論文目錄[A];毛澤東鄧小平與現(xiàn)代中國——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與中共永定縣委、永定縣人民政府聯(lián)合召開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學術討論會重要講話與論文選集[C];1993年
9 蔡冬梅;;簡論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彭善民;;毛澤東,一代詩詞藝術巨匠[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聞巖山;堅持團結一致向前看[N];光明日報;2006年
2 中共長春市委黨史研究室;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N];吉林日報;2003年
3 ;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N];人民日報;2007年
4 于春暉;寶貴的思想財富 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N];人民日報;2007年
5 錢海峰;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圖書《軍事統(tǒng)帥毛澤東》[N];貴州日報;2007年
6 記者 賀鍇;我省將舉辦系列紀念活動[N];山西日報;2003年
7 尹成;毛澤東同志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N];云南日報;2004年
8 劉成;毛澤東思想的歷史超越性[N];吉林日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陸陽;10余項紀念活動抓緊籌備[N];湘潭日報;2008年
10 丘仕坤、駐站記者趙伍芳、記者黃啟文;軍區(qū)領導赴韶山瞻仰毛澤東同志銅像[N];戰(zhàn)士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慧;毛澤東的人生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陳勇;毛澤東理論品質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3 金紅;論執(zhí)政黨的組織結構對黨政關系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9年
4 陳桂芝;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文化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楊建黨;領袖權威與制度成長:毛澤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思想與實踐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張麗;中共第一代領導人對執(zhí)政黨建設問題的認識[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趙付科;當代中國政權穩(wěn)定問題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強;現(xiàn)代化圖景中鄧小平行政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9 楊宏偉;馬克思主義工業(yè)化理論與中國特色工業(yè)化道路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10 成林萍;毛澤東民主政治思想及實踐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魯江;毛澤東科學發(fā)展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鄭麗;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的民主思想[D];西華大學;2011年
3 王小麗;毛澤東鄧小平決策方法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4 蘇暢;論毛澤東的教育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薛偉芳;毛澤東農民教育思想及其價值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6 王艷芳;毛澤東黨風建設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7 張生;論毛澤東的領導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孫建峰;毛澤東調查研究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龔立峰;毛澤東學校教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10 趙新宇;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貢獻[D];廣東海洋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113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1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