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扎根的邏輯與特質——從中國近代史的內在趨勢出發(fā)的視角
本文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理論 邏輯與特質 中國近代史 世紀中國革命 出處:《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5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20世紀中國革命的展開是和一個努力向外探求真理的過程相伴隨的。在探求的過程中,中國人遇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外來的真理。而要把握20世紀中國革命,一定不能脫離全球性的視角——這里的全球性,不僅指全球性的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壓迫體系,也指世界范圍內對于這種壓迫體系的反抗,所以要在中國歷史的內在脈動中來認識20世紀的社會主義革命,不是在沿用進化論的邏輯或者將后者看成對前者被動承受的結果,更不是要用文明史觀來吞噬革命史觀,而是對歷史大勢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解釋,不僅是重新發(fā)現(xiàn)新的"勢",同時也發(fā)現(xiàn)新的"理"。
[Abstract]: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20th century was accompanied by an effort to seek truth from the outside.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truth, the Chinese people encountered Marxism as an external truth. It must not be divorced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the globality here, not only the global capitalist and colonial oppressive system, but also the worldwide revolt against this system of oppress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20th century in the inner puls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we are not following the logic of evolution or viewing the latter as the result of passively bearing on the former, nor do we want to devour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view with the view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It is the rediscovery and expla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trend, not only to rediscover the new "potential", but also to discover the new "theory".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A81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車振華;;聊齋俚曲與下層社會的道德教化[J];蒲松齡研究;2008年02期
2 汪高鑫;;論“通經致用”的經學傳統(tǒng)[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3 孫靜;;悲劇時代與志士情懷——論潘德輿及其詩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4 章永俊;;龔自珍的西北史地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5 章永俊;;清中后期京師學人的交游[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6 趙炎才;中國近代經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芻議[J];安徽史學;2003年02期
7 湯奇學,孟化;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J];安徽史學;2003年03期
8 李國飛;彭秋香;;簡論近代“新民思潮”的邏輯發(fā)展[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王飚;“人”的覺醒對傳統(tǒng)文學原則的挑戰(zhàn)——論龔自珍文學思想的近代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10 章征科;晚清中央政治權威喪失的原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新編《瞿秋白傳》節(jié)選[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5輯)[C];2011年
2 姜秀玉;;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思想及其對朝鮮的影響[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12年
3 王崗;;回歸主流文化的中國武術發(fā)展戰(zhàn)略[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傅學良;;對中國近代思想家解決我國人口過剩問題方案的述評[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5 楊小輝;;覺醒與吶喊——20世紀初新知識階層的“中等社會”論說[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6 張劍;;“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推展科學事業(yè)的一生[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7 陳衛(wèi)平;;毛澤東的實踐論與傳統(tǒng)知行觀的近代嬗變[A];毛澤東研究總第3輯2008年第1輯[C];2008年
8 葛志毅;;中國古代史學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9 王中江;;進化主義與中國近代的保守、漸進與激進[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10 楊天宏;;系統(tǒng)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xiàn)狀之憂[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紅梅;商會與中國法制近代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5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曹傳清;赫德對晚清中國社會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成;晚清詩學的演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勇軍;嚴復的制度與國民性互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暉;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我國近現(xiàn)代體育發(fā)展的歷史動因[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10 楊文海;壬戌學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玲玲;漠河金礦官督商辦經營研究(1888-1900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艷;乾嘉詩人舒位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許志威;王,
本文編號:14941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9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