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密切聯系群眾動力機制的建構模型
本文關鍵詞:黨密切聯系群眾動力機制的建構模型 出處:《學習與實踐》2016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黨密切聯系群眾動力機制的模型,由動力誘發(fā)機制、動力生成機制、動力釋放機制、動力管控機制、動力測評機制這五大體系構成。動力誘發(fā)機制從黨員干部牢記黨的性質宗旨、樹立正確群眾觀、增強群眾感情等的主觀世界改造中萌生。動力生成機制構建的基本點涵蓋群眾意見主導干部升遷、健全聯系群眾制度、加強聯系群眾能力建設等。動力釋放機制涵蓋個體化、群體化、組織化釋放,有快速集中、緩慢漸進釋放兩種模式。動力管控機制采用教育、導引、監(jiān)督、預防、懲治等手段,聚焦動力弱化、動力偏差、動力異化、動力缺失等問題。動力測評機制是由硬指標、軟指標、關系指標、關聯指標系統共同構成其指標體系。以此模型構建進一步強化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動力,密切黨同人民群眾間的血肉聯系。
[Abstract]:The party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of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by dynamic induced mechanism, dynamic mechanism, power release mechanism, power control mechanism, the five major power system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induced mechanism of power from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to keep in mind the purpose of the party's nature,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masses, enhance the initi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bjective world of the feelings of the masses. Construction of power generating mechanism covers the opinions of the masses leading cadres promotion, improve the masses system,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contact people construction. Power release mechanism covers the individual, group, organization release, fast, slow release two models. The power control mechanism of education, guidance, supervision,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etc. means of focusing power weakening, power deviation, power alienation,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ower. Power measurement system is made of hard soft index, index, relationship index, correlation index system Constitute the index system. This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arty power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masses, closely between the flesh and blood tie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作者單位】: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黨建部;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BDJ046) 山東省委黨校重點科研項目(2015ZD18)的部分成果
【分類號】:D252
【正文快照】: 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動力機制,是黨聯系群眾動力的輸入與輸出、生成與釋放的運行系統,是為黨聯系群眾持續(xù)供給動力的運轉流程。長期執(zhí)政條件下保持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關鍵是動力何來,重心是動力何以為繼,核心是要建構形成良性運行的動力機制。如果動力不足或缺失、動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斱秀;發(fā)揚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yōu)良作風[J];求是;2001年23期
2 任建忠;共產黨員要做密切聯系群眾的表率[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01年04期
3 李子勝;做密切聯系群眾的模范[J];中國公務員;2002年05期
4 唐仙智;論繼承和發(fā)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yōu)良作風[J];湖湘論壇;2002年04期
5 李學舉;新時期要弘揚黨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J];中國民政;2002年01期
6 王學智;密切聯系群眾 加強作風建設[J];黨建;2002年04期
7 吉風馳;轉變作風從密切聯系群眾開始[J];領導科學;2002年07期
8 樊建文;爭做密切聯系群眾的模范[J];支部建設;2003年02期
9 郝保林;密切聯系群眾 求真務實干實事[J];經濟論壇;2004年07期
10 ;建立健全黨員密切聯系群眾長效機制的研究[J];當代廣西;2005年2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任肖華;;密切聯系群眾是黨永恒的主題[A];讓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全國延安精神理論研討會論文選編[C];2006年
2 任肖華;;密切聯系群眾是黨永恒的主題[A];讓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全國延安精神理論研討會論文選編[C];2006年
3 葉明亮;;新形勢下基層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路徑探析[A];延安精神與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C];2013年
4 馬鎣伯;;必須始終密切聯系群眾[A];弘揚延安精神實踐“三個代表”[C];2002年
5 賈立金;;淺議機關作風建設[A];中國水文化(2014年第1期)[C];2014年
6 張憶軍;方卿;;上海各級黨組織密切聯系群眾,建設和諧社會的新探索[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7 邵有民;;執(zhí)政黨必須密切聯系群眾——學習劉少奇執(zhí)政黨建設理論的思考[A];劉少奇百周年紀念——全國劉少奇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下)[C];1998年
8 ;毛澤東關于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及其當代價值[A];毛澤東黨建思想暨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研討會交流論文[C];2014年
9 宋傳信;;劉仁同志是密切聯系群眾的楷模[A];當代北京研究(2014年第1期)[C];2014年
10 慕豐韻;;密切聯系群眾,保持一身正氣[A];弘揚延安精神實踐“三個代表”[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云;密切聯系群眾 改進黨風政風[N];團結報;2007年
2 江一順;密切聯系群眾則戰(zhàn)無不勝[N];解放軍報;2009年
3 朱文鴻;密切聯系群眾要落在實處[N];青島日報;2009年
4 同煤集團云岡礦 薛紀平;對煤礦企業(yè)密切聯系群眾的幾點思考[N];大同日報;2009年
5 實習記者 王立;區(qū)文化廳 密切聯系群眾實踐活動重實效[N];西藏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王伶雅;搭建起密切聯系群眾平臺[N];成都日報;2011年
7 王少華 江蘇省南京市下關區(qū)委常委、區(qū)紀委書記;密切聯系群眾應克服“四種傾向”[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2年
8 申振東 中共貴州省委副秘書長、省直機關工委書記;發(fā)揮干部駐村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N];貴州日報;2012年
9 ;著力加強以密切聯系群眾為重點的作風建設[N];青海日報;2013年
10 黃仁發(fā) 徐繼雄;認真學習堅決落實上級文件 切實改進作風密切聯系群眾[N];邵陽日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文清;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湯鵬主;論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作風的建設[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2 易駿;論十八大以來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舉措[D];西南大學;2015年
3 成建;論列寧關于執(zhí)政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4 安薇;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及其時代價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5 余捧英;中共三代領導集體關于密切聯系群眾的理論和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6 葛偉陽;列寧關于執(zhí)政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7 王俊珍;新形勢下保持黨的純潔性研究[D];喀什師范學院;2014年
,本文編號:14011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0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