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意義的“類”之別——維特根斯坦“可說與不可說”的“類”邏輯
本文關鍵詞:語言與意義的“類”之別——維特根斯坦“可說與不可說”的“類”邏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維特根斯坦的"可說與不可說"的劃分是對語言與意義之內在關聯的典型呈現。立足于"類"之別探討語言與意義之關系,認為在"全類"的意義上,語言與意義各司其職、各安其位而又相互關聯——語言的實現領域為意義奠定基礎,意義領域的明確則為語言邏輯的使用提供保障;在"空類"的意義上,語言與意義之間的異質性和非對稱性區(qū)別表達語言之可說與意義之不可說的界限;在對這一關聯和界限把握的基礎上探索"可說"的語言如何為"不可說"的意義尋求新的理解方式。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吉林農業(yè)大學人文學院;
【關鍵詞】: 語言與意義 維特根斯坦 可說與不可說
【基金】:吉林省社科基金項目(2011B57) 吉林農業(yè)大學青年科研啟動基金項目(2009047)
【分類號】:B81-09
【正文快照】: 語言和意義之間是否具有關聯?無論是在維特根斯坦那里,還是在現代語言哲學那里答案都是肯定的。語言所具有的表述和表達的雙重功能構成了語言表述世界和語言表達情感,后者則構成語言與意義之間的橋梁:部分意義可以由語言表達,但更多的意義卻是在語言之外的,這就是維特根斯坦所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韓秋紅;李守利;;西方哲學史的研究范式[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王淳;;語言學跨學科理論演進中的路徑依賴與整合——基于語言經濟學的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韓秋紅;史巍;;西方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的雙重維度[J];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何仁富;維特根斯坦的“圖式說”與尼采的“透視論”——兼論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對哲學的主題轉換[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陶清;;自然觀:莊子與懷特海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曾文雄;;中西語言哲學“語用學轉向”新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4 張新國;;作為中國當代啟蒙范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5 劉金;康德哲學的“劃界”思想及其影響[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錢廣華;現代經驗主義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7 李明和,蓋世梅;訴訟證據概念的語義學淺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8 賈海菊;理性與理想之間——馮友蘭哲學精神詮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9 吳娜;;淺析古代、近代、現代西方哲學的區(qū)別與聯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楊蕾;;構建、消解、解蔽——現代西方哲學對傳統美學的詰難[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孫中原;;中國邏輯元研究的成果[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唐嘉榮;;左腦型教育導致道德危機[A];云南省思維科學學會、云南省邏輯學會2007年聯合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3 劉邦凡;郭春麗;;論維特根斯坦的“可說”與“不可說”[A];2007年現代邏輯與邏輯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譚人中;;初論管理學理論統一的“研究對象”——管理學基礎理論的哲學構建之一[A];第八屆(2013)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選編)[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語言概念化[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郭莉敏;俄語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閆薇;馬克思經濟學基本命題:分析馬克思主義的“重構”、“辯護”和“修正”[D];吉林大學;2011年
7 聶大海;語言指稱的同一性與必然性[D];吉林大學;2011年
8 周玉芝;凱爾森法哲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董震;尋找屬人的希望[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劍峰;江西省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2 孫小風;科學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結構關系探析[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黨姣;從指稱角度回應科學理論的不可通約性[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4 易丹;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藝術符號的創(chuàng)建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5 李琛穎;普適計算中基于上下文察覺的語境論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6 趙軍;司法事實認定中的科學證據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雷忠;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圖像論探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涂帥;論不作為犯罪及其因果關系[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9 丁璐;介于質料與形式之間的康德哲學[D];蘭州大學;2011年
10 梅杰吉;哲學是反對語言誘惑理智的一場戰(zhàn)斗[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袁俏玲;;簡論經濟語言學[J];船山學刊;2007年03期
2 韓秋紅;史巍;;從西方哲學的內在邏輯看近代知識論哲學[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3 徐文秀;緒可望;;論語塊結構的習得機制及其認知理據[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汪少華;樊欣;;概念隱喻、概念整合與語篇連貫——以一則商業(yè)報道為例[J];外語研究;2009年04期
5 楊依山;;語言經濟學理論框架初探[J];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10期
6 向明友;論經濟分析的可行性——經濟分析語用學探究之一[J];外語教學;2000年03期
7 袁俏玲;;再議語言經濟學[J];外語教學;2006年05期
8 胡壯麟;;談語言學研究的跨學科傾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年06期
9 王同軍;;公示語之語言經濟學分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10 成軍;莫啟楊;;語言學研究的復雜性探索:語言結構生成、演化的動力學機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崔林;沖突中的深化 神秘中的高明——解讀維特根斯坦,兼論哲學的意義和方法[J];陰山學刊;2000年02期
2 田園,劉可欣;從世界到生活形式——維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學轉變原因探析[J];現代哲學;2002年02期
3 戚本芬;維特根斯坦的兩種邏輯—形而上學觀試探[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趙汀陽;;扯淡與無稽之談[J];中國企業(yè)家;2008年09期
5 黃敏;;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的入口[J];哲學研究;2008年05期
6 胡蘇薇;維特根斯坦其人其書——評《文化和價值》[J];中國圖書評論;1988年04期
7 俞勝,洪曉楠;維特根斯坦與邏輯經驗主義[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8 李歐;;維特根斯坦:知行合一的大哲[J];世界文化;2008年05期
9 施袁喜;;黑哀牢(組詩節(jié)選)[J];延安文學;2009年01期
10 林凱;;羅素的坦誠[J];視野;2009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為民;;維特根斯坦的負事實觀[A];1998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8年
2 徐為民;;從否定命題看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A];1996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6年
3 錢偉量;;維特根斯坦與技術的后現代策略[A];慶?茖W技術與辯證法創(chuàng)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4 徐為民;;維特根斯坦論原初命題的一種推理形式[A];1994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4年
5 張桂權;;維特根斯坦與宗教[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李磊;樓巍;;維特根斯坦建筑活動的哲學考察[A];第十三屆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浙江大學代表團論文集[C];2007年
7 李磊;;維特根斯坦與SSK和ESW[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8 鮑國玉;;認知隱喻與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薛平;周斌;;對維特根斯坦私人語言論證的一種解釋[A];第二屆分析哲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張志芳;;“說不可說之說”——佛教心理學之語言觀[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杲文川;《維特根斯坦全集》出版[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韓林合 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外國哲學研究所;維特根斯坦的“哥白尼式革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周濂;“告訴他們我度過了極好的一生”[N];東方早報;2011年
4 江怡(中國社科院哲學所);誰能讀懂維特根斯坦[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5 高山杉;“大多數當時與會的人都不懂其所以然”[N];南方周末;2011年
6 韓林合;探尋維特根斯坦的永恒價值[N];中華讀書報;2002年
7 欒利國;沒有“問題”就要落伍[N];解放軍報;2009年
8 陳嘉映;特立獨行的維特根斯坦[N];中華讀書報;2001年
9 陳嘉映;特立獨行的維特根斯坦[N];中國審計報;2001年
10 ;維特根斯坦手稿失而復得[N];中華讀書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霞;“沒有新的語言就沒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說中的語言批判與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批判哲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胡欣詣;維特根斯坦哲學中的“語法”概念[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樓巍;維特根斯坦《論確定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4 方剛;維特根斯坦之命題意義的確定性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5 徐燕杭;從形而上的道德理念到日;姆此蓟顒覽D];浙江大學;2009年
6 王曉豐;語法考察和概念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7 王宇光;維特根斯坦和哥德爾定理[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明;在美學的轉捩點上[D];復旦大學;2006年
9 殷杰;哲學對話的新平臺[D];山西大學;2002年
10 李菁;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存在思想的一種嘗試比較[D];浙江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曹峰瑞;維特根斯坦后期心理學哲學中的概念分析[D];山西大學;2010年
2 呂明;維特根斯坦的求真之路及其啟示[D];山西大學;2010年
3 章澹;維特根斯坦的概率理論和“無差別原理”[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梅杰吉;哲學是反對語言誘惑理智的一場戰(zhàn)斗[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5 蔣鑫;馬克思、恩格斯語言觀與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比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6 章蘭芳;維特根斯坦對本質主義美學的批判[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文倩;罪與生活:維特根斯坦美學思想的宗教之維[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8 謝萌;從“不可說”看維特根斯坦前后期意義觀的演變[D];黑龍江大學;2011年
9 杜彤;維特根斯坦語境論探究[D];山西大學;2011年
10 陳捷;“看”中窺美[D];河南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語言與意義的“類”之別——維特根斯坦“可說與不可說”的“類”邏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08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500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