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人觀的邏輯發(fā)展
發(fā)布時間:2021-04-27 11:06
本文采用邏輯與歷史統(tǒng)一的方法,探討儒家天人觀的起源,對儒家天人觀在先秦、漢代、宋明三個階段的發(fā)展和演變進行考察。儒家天人觀起源于古代原始宗教的“神人交通”觀念?鬃犹烊擞^是對“神人交通”觀念的人文主義突破,《易傳》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對孔子人文主義的天人觀和老子自然主義的天人觀進行綜合和提升。荀子從天人相分的角度對先秦各家天人觀進行深刻地批判和總結。漢代儒家天人觀主要以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為代表,它以陰陽五行學說作為其理論基礎,與政治大一統(tǒng)有著密切關系。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宋明理學家普遍從本體論角度闡述天人關系,將儒家天人觀發(fā)展到新的理論水平。宋明理學家普遍從天人合一角度發(fā)展儒家天人觀,而王夫之從天人相分的角度對理學家天人觀進行最后的總結,成為儒家天人觀的最高理論成果。儒家天人觀中的天人相分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相反,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則從思想內容和思維方式兩個層面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通過對儒家天人觀邏輯進程的考察,可以揭示出在儒家天人觀的發(fā)展中起著深刻影響的不是天與人的內在矛盾。相反,現(xiàn)實政治和倫理的需要才是推動儒家天人觀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儒家天人觀的歷史與邏輯起點:神人交通
二、先秦道家與儒家的天人觀
1、老子天人觀的自然主義突破
2、孔子天人觀的人文主義突破
3、《易傳》對老子與孔子天人觀的綜合與提升
4、荀子對先秦天人觀的總結
三、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
1、董仲舒天人感應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
2、董仲舒天人感應與政治大一統(tǒng)的關系
四、宋明理學的天人觀
1、張載“天人合一”命題的提出
2、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異同
3、朱熹、陸王“天人合一”思想對二程的繼承和發(fā)展
4、王夫之對宋明理學天人觀的總結
五、儒家天人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從思想內涵上看儒家天人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從思維方式上看儒家天人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詳細摘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梁譯《大乘起信論》的本覺論思想分析[J]. 龔雋.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5)
[2]論“天人合一”[J]. 湯一介. 中國哲學史. 2005(02)
[3]中國古代天人之論真能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危機嗎?[J]. 楊慶中. 河北學刊. 2004(05)
[4]論王夫之的“天人之學”[J]. 劉興邦. 船山學刊. 2003(04)
[5]孟子天人合一思想中值得注意的兩個問題[J]. 楊澤波. 浙江社會科學. 2001(04)
[6]“天人合一”觀早期發(fā)生歷程[J]. 侯宏堂.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5)
[7]試論“天人合一”[J]. 任繼愈.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 1996(01)
[8]論“天人合一”觀的基本意蘊及價值──兼評兩種對立的學術觀點[J]. 高晨陽. 哲學研究. 1995(06)
[9]秦漢醫(yī)學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J]. 李宗桂,格日樂. 哲學研究. 1987(09)
[10]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 張岱年.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01)
本文編號:3163356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儒家天人觀的歷史與邏輯起點:神人交通
二、先秦道家與儒家的天人觀
1、老子天人觀的自然主義突破
2、孔子天人觀的人文主義突破
3、《易傳》對老子與孔子天人觀的綜合與提升
4、荀子對先秦天人觀的總結
三、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
1、董仲舒天人感應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
2、董仲舒天人感應與政治大一統(tǒng)的關系
四、宋明理學的天人觀
1、張載“天人合一”命題的提出
2、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異同
3、朱熹、陸王“天人合一”思想對二程的繼承和發(fā)展
4、王夫之對宋明理學天人觀的總結
五、儒家天人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從思想內涵上看儒家天人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從思維方式上看儒家天人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詳細摘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梁譯《大乘起信論》的本覺論思想分析[J]. 龔雋.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5)
[2]論“天人合一”[J]. 湯一介. 中國哲學史. 2005(02)
[3]中國古代天人之論真能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危機嗎?[J]. 楊慶中. 河北學刊. 2004(05)
[4]論王夫之的“天人之學”[J]. 劉興邦. 船山學刊. 2003(04)
[5]孟子天人合一思想中值得注意的兩個問題[J]. 楊澤波. 浙江社會科學. 2001(04)
[6]“天人合一”觀早期發(fā)生歷程[J]. 侯宏堂.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5)
[7]試論“天人合一”[J]. 任繼愈.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 1996(01)
[8]論“天人合一”觀的基本意蘊及價值──兼評兩種對立的學術觀點[J]. 高晨陽. 哲學研究. 1995(06)
[9]秦漢醫(yī)學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J]. 李宗桂,格日樂. 哲學研究. 1987(09)
[10]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 張岱年.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01)
本文編號:31633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316335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