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推類邏輯的類型分析
[Abstract]:The Book of changes and the Yi studies, which have been annotated and brought into full play since Confucius, contain rich logical thoughts and mature and fixed reasoning types, which are important and special components of ancient Chinese logic. The logic of Yi Xue takes the push class as the dominant inference type, which is very complicated, including Yin and Yang, five elements, eight diagrams and so on. The value of Yi learning lies not in divination, but in thought, historical data and logic.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Chinese logic history by deeply studying the logic of Yi Xue.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02JA2JD720018)
【分類號】:B8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廖名春;論帛書《易傳》與帛書《易經(jīng)》的關系[J];孔子研究;1994年04期
2 李學勤;出土文物與《周易》研究[J];齊魯學刊;2005年02期
3 李尚信;楚竹書《周易》中的特殊符號與卦序問題[J];周易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申波;誠信:主體間關系的基本準則——試析儒家誠信觀念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2 商原李剛;;“道治文化”說[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3 汪高鑫;;論漢代公羊?qū)W的大一統(tǒng)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4 孫峻山;《周易·大畜》考釋[J];安徽史學;2003年06期
5 張剛;論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明[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趙雯;;淺析秦漢時期的人口思想[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7 侯敏;濃重的倫理色彩:《周易》中的男女觀念[J];北方論叢;2002年03期
8 侯敏;通行本、帛書、上博簡《周易》卦名辨異[J];北方論叢;2004年06期
9 李洲良;闡釋的權利:《公》、《z@》釋例舉隅——春秋筆法與今文經(jīng)學(上)[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10 李洲良;;闡釋的權利:董仲舒釋經(jīng)方法論要——春秋筆法與今文經(jīng)學(下)[J];北方論叢;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平飛;;守死善道與行權合道:儒家經(jīng)權思想的倫理意蘊[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2 范灄梅;;上博楚簡《孔子詩論》與《子羔》篇性質(zhì)小議[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3 徐嬋菲;姚智遠;;漢墓畫像神話人物的圖像作用及喪葬意義[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景海峰;;五倫觀念的再認識[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六輯)[C];2007年
5 鄭滋斌;;《詩經(jīng)·鄭風》兩篇《叔于田》詩的再讀[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6 劉毓慶;郭萬金;;漢代天道圣統(tǒng)思潮下的《詩》學定位[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7 何柏生;;神秘數(shù)字的法文化蘊涵[A];法律史學科發(fā)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8 劉鵬;張成博;;黃老之學天道環(huán)周與《黃帝內(nèi)經(jīng)》營衛(wèi)運行理論的建構[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九屆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萃[C];2006年
9 李康銘;;“容平”含義之再思與扶陽治燥法之應用[A];2009上!さ谌龑梅鲫栒搲叻鲫枌W派理論與臨床應用培訓班論文集[C];2009年
10 鄭奕;;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核心價值觀[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曉翔;漢傳因明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zhuǎn)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紅連;荀子禮法思想淵源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宇琳;微辭婉晦 精義致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商秀秀;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5 陳克標;西漢游俠與鄉(xiāng)里秩序[D];湘潭大學;2010年
6 劉石磊;郭象《莊子注》“理”范疇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語義淺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謝曉霞;凝神寫心、千古絕唱[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郭小娟;《忍經(jīng)》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10 黎紅霞;《太平廣記》生命觀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無忌;在波蘭講《易經(jīng)》——關于對外文化教學的思考[J];中國文化研究;1994年01期
2 吳克峰;易學的推類邏輯[J];周易研究;2002年06期
3 王德奎;吹響重識《易經(jīng)》的號角——評楊振寧與劉大鈞等教授之爭[J];中國高?萍寂c產(chǎn)業(yè)化;2004年12期
4 李文炳;試論《易經(jīng)》與歐陽修及其作品的關系[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5 何建南;萊布尼茨、黑格爾和《易經(jīng)》符號系統(tǒng)[J];江西社會科學;1995年12期
6 余心言;《易經(jīng)》中的龍[J];百科知識;1997年08期
7 戴永長;《易經(jīng)》的系統(tǒng)控制觀及其對后世的立體啟示[J];科學中國人;2000年06期
8 李書有,伍玲玲;《易經(jīng)》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及影響——2000年世界易經(jīng)大會回顧與展望[J];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01期
9 張世明;論《易經(jīng)》的憂患意識及其影響[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10 王霆鈞;《易經(jīng)》認識思想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儀明;;試論易學心理學的特質(zhì)[A];第四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中醫(yī)治未病與亞健康暨第二屆亞健康經(jīng)絡調(diào)理學術研討會精選論文集[C];2010年
2 郭威;;應用易學思想和物理化學知識重新認知四大環(huán)境1[A];第四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中醫(yī)治未病與亞健康暨第二屆亞健康經(jīng)絡調(diào)理學術研討會精選論文集[C];2010年
3 藍天;藍文秀;;《易經(jīng)》與養(yǎng)生[A];孔學研究(第十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七次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理事會換屆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劉明明;;推類的邏輯性質(zhì)——基于“類同理同”觀念的分析[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董志鐵;;“推類”的構成、本質(zhì)與作用——三論“引譬、援類”[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金百林;;試論《易經(jīng)》英譯本對數(shù)字的譯法[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李德仁;;《易經(jīng)》卦主簡介[A];孔學研究(第十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七次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理事會換屆大會論文集[C];2010年
8 牛力達;;簡論朱熹對易學發(fā)展的貢獻[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9 劉范青;;論科學與易學之互補[A];首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暨第九屆全國易學與科學學會研討會、第十屆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學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趙安民;;易學與國學國醫(yī)斷想[A];首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暨第九屆全國易學與科學學會研討會、第十屆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學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顏炳罡;易學與人文關懷[N];光明日報;2004年
2 畢喜才 徐競;“南雨軒” 實用易學走向社會[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7年
3 書影;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4 張文智;易學的現(xiàn)代價值[N];光明日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小李;輕松英語 易學易賣[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6 汪學群;綜論清初易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7 袁庭棟;授人以漁談易學[N];中華讀書報;2006年
8 木子;國際易學論壇·周易與人生舉辦[N];光明日報;2006年
9 汪學群;清初的官方易學[N];光明日報;2003年
10 本報記者 劉相龍;易學大家暢談企業(yè)管理之道[N];華夏時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長紅;宋人筆記所載易學資料述論[D];山東大學;2010年
2 肖滿省;明代福建易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呂書寶;滿眼風物入卜書[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劉江巖;天人之際與神人之間[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鄭朝暉;述者微言—惠棟易學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6 陳修亮;乾嘉易學三大家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7 文平;虞翻易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陳京偉;程伊川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9 雷喜斌;朱熹易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10 金生楊;宋代巴蜀易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新會;易學陰陽五行推類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2 何子皿;胡一桂易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3 劉士明;《易經(jīng)》的經(jīng)濟周期思想[D];吉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4 余德成;《易經(jīng)》中的“和諧”哲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5 高原;蔡清理學視域下的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劉旭;《易經(jīng)》詞法初探[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7 任曉彤;《易經(jīng)》虛詞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8 周神松;杭辛齋易學思想淺論[D];山東大學;2010年
9 楊東;王弼易學與程頤易學的比較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2年
10 焦瑞鋒;牟宗三易學思想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1644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216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