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的同一性與指稱問題
本文選題:同一性 切入點:指稱 出處:《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摘要】:同一性是哲學討論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在同一性的不同認識中,共相的同一易于導致含混,而觀念的同一陷于主觀,因此同一指個體的同一。萊布尼茨將個體的同一與性質(zhì)聯(lián)系起來討論,對弗雷格、羅素、蒯因、克里普克等人的同一性理論具有深刻影響。同一性既涉及所指,又涉及涵義,與指稱理論密切相關,是關于個體自身同一的認識問題。
[Abstract]:Identity is a basic problem in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In the different cognition of identity, the identity of the common is easy to lead to ambiguity, while the identity of the concept is subjective, so the same refers to the identity of the individual.Leibniz discusses the ident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its properties, 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Frege, Russell, Quine, Kripke and others on the theory of identity.Identity refers to both the meaning and the meaning.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 reference, and it is about the cogni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individual itself.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貿(mào)易與行政學院;
【分類號】:B8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任曉明;谷飆;;博弈論的邏輯和認知基礎[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程;邱紫華;;不能不說的話:維特根斯坦與弗雷格、羅素[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倪蔭林;關于概念與其對象及定義的新見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3 秦瑋遠;;“說謊者悖論”的再探討[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4 強昌文;;個體主義倫理觀與權利[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5 張傳開;必然與自由范疇在近代西方哲學中的演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6 杜軍虎;;后現(xiàn)代主義對“人類中心論”的批判[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7 王習勝;;道德悖論的消解路向——基于邏輯解悖角度的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王習勝;;“悖論”概念的幾個層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9 孫顯元;;悖論和道德悖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10 季愛民;羅龍祥;;本體論與人生價值:當代本體論研究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顧曉偉;;歷史學的中庸之道:融通“歷史解釋”與“歷史表現(xiàn)”的嘗試——重思“亨佩爾-德雷論戰(zhàn)”的現(xiàn)代意義[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楊關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兩種面孔——萊布尼茨自然觀研究[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3 張煜;;《楚辭》的英譯比較研究——以《九歌山鬼》為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閔仕君;;論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學建構[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5 唐亞輝;;法律事實探究[A];第十六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國法律邏輯三十年)[C];2008年
6 何華;;解讀伽達默爾解釋學中的語言轉(zhuǎn)向[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7 趙崢;田貴花;高思杰;劉遼;;異地時鐘同步與時間的度量[A];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Experimental Tests on Special Relativity and Determination of Intertial Systems[C];2007年
8 常葉青;;財務決策思維范式之轉(zhuǎn)換:中西方?jīng)Q策思想之比較[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06年年會暨第19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9 王習勝;;論嚴格的指示詞——從邏輯演進的視角看克里普克的觀點與張家龍先生的辯護[A];第八屆全國分析哲學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10 夏國軍;;整體論:卡爾納普、蒯因和戴維森[A];第八屆全國分析哲學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3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D];南開大學;2010年
4 蔡勇慶;生態(tài)神學視野下的?思{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孫小龍;規(guī)范、推論與社會實踐[D];南京大學;2011年
6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田自安;政治因素對主觀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8 李蓉;論庫恩科學哲學的社會學轉(zhuǎn)向[D];武漢大學;2010年
9 楊道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貴揚;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權利探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淼;中學生反思性數(shù)學學習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徐李華;災難性新聞中模糊修辭的運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內(nèi)涵及關系[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尹來也;論歸納法與演繹法的辯證統(tǒng)一[D];南昌大學;2010年
6 李薇;試論歐洲啟蒙運動中的“科學創(chuàng)新”概念[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7 黨姣;從指稱角度回應科學理論的不可通約性[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8 鄭昊;歸納邏輯或然性問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9 蔣鑫;馬克思、恩格斯語言觀與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比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10 劉惠;中國當代大眾文化中的犬儒主義傾向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山;;自然語言中同一性語句的邏輯分析[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12期
2 沈旭明;;論弗雷格的“同一性”理論[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胡素梅;;從羅素的“三大難題”到摹狀詞理論[J];綏化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4 胡澤洪;關于專名的涵義與指稱[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年05期
5 余俊偉;試論弗雷格的指稱理論[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6 孫蕾;專名涵義辨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03期
7 許煜;;羅素對弗雷格指稱問題的批評[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03期
8 程本學;;從對立統(tǒng)一看關于專名的摹狀詞理論與歷史因果理論[J];嶺南學刊;2008年05期
9 張高遠;專名:是標簽還是掛鉤?——論專名的涵義[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10 張漢生;專名問題的再思考[J];益陽師專學報;199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法剛;;大片轉(zhuǎn)機與思想探索(摘要)——評析《投名狀》、《集結號》的同一性[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2 陳雨思;;論復雜系統(tǒng)同一性的復雜性——兼論后現(xiàn)代思潮顛覆同一性的雙重意義[A];全國復雜性與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方法及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陳雨思;;論科學的復雜性——兼評科學終結論[A];全國復雜性與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方法及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張曉;趙春英;孫延林;吉承恕;;殘疾大學生運動員的運動同一性和運動定向的關系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5 王成城;劉洪;劉善堂;;同一性與組織有效性研究述評[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張灝;;意義與指稱不可兼得——對一種意義理論的批評[A];首屆、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獲獎文集[C];2009年
7 田海平;;生命的“大同”與“大異”[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8 彭聃齡;郭德俊;張素蘭;;同一性判斷中漢字信息提取的初步研究[A];全國第五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4年
9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創(chuàng)生和意義[A];第十三屆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浙江大學代表團論文集[C];2007年
10 俞吾金;;論思維與存在的異質(zhì)性——馬克思哲學思想演化中的一個關節(jié)點[A];第二屆中國南北哲學論壇暨“哲學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吉首大學教授 易小明;和諧:差異性與同一性的統(tǒng)一[N];社會科學報;2007年
2 ;專家指稱:綠色生態(tài)不是口號[N];中國建設報;2001年
3 任秋凌;個人DNA圖首次完整破譯 人類同一性不是99.9%[N];北京日報;2007年
4 楊永德;書籍內(nèi)容和裝幀的文化同一性[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5 郭貴春;語義分析方法論的核心及其戰(zhàn)略轉(zhuǎn)向[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6 黃楠森;《矛盾問題新探》簡評[N];光明日報;2005年
7 班石;設計構成的同一性與對立性[N];美術報;2007年
8 姜宇輝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抵抗”同一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楊雨帆 蘇勇 本報記者 魏永強;“風力發(fā)電”與“風力阻滯”的力學同一性[N];大眾科技報;2006年
10 中央黨?茖W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 劉海濤;“和諧”是否就是告別“斗爭”[N];解放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聶大海;語言指稱的同一性與必然性[D];吉林大學;2011年
2 郭莉敏;俄語內(nèi)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吳友軍;批判的人學[D];吉林大學;2004年
4 張尹瓊;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D];復旦大學;2005年
5 張喜榮;英漢敘述語篇參與者標識手段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駱傳偉;專名的涵義與指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7 龍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稱和同一性[D];西南大學;2007年
8 張立娜;個體詞的邏輯語義[D];清華大學;2007年
9 葛歡歡;普特南實在論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10 劉瓊;虛構的語言哲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東;從“信念之謎”看專名意義之辯[D];燕山大學;2010年
2 范貴云;克里普克的專名理論[D];蘇州大學;2010年
3 吳海英;個人同一性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彥岑;論敘事同一性與他者維度[D];浙江大學;2011年
5 石婷;現(xiàn)代漢語專名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興杰;斯特勞森的摹狀詞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張佳一;名稱描述理論和歷史因果理論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8 程潤嬌;外國留學生語篇中的指稱銜接偏誤分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9 李鵬;雙重指稱的功能語言學闡釋[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10 王丹;漢語指人專名隱喻的語義和功能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159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1715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