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理性與非理性的原始統(tǒng)一
本文選題:原始精神 切入點:原始思維 出處:《求是學刊》200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原始精神和原始思維中 ,非理性先于理性、非邏輯思維先于邏輯思維而產(chǎn)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它們渾沌地統(tǒng)一在一起 ,這其中非理性在人類早期精神和思維的進化中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為理性及邏輯思維產(chǎn)生的前提和基礎(chǔ)。原始社會后期及文明社會初期 ,伴隨著語言的產(chǎn)生和工具的使用 ,原始思維中的邏輯思維逐漸產(chǎn)生并從渾沌中分化出來 ,使人類的認識和思維的發(fā)展有了本質(zhì)的飛躍 ,但這并不意味著非理性的消亡 ,相反它標志著非理性從人的本能意識發(fā)展成為一種非邏輯的認識的表現(xiàn)形式 ,即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從而使人類的自我意識具有了本能與理性的雙重結(jié)構(gòu) ,同時也說明人的非理性的作用領(lǐng)域和形式發(fā)生了變化 ,非理
[Abstract]:In primitive spirit and primitive thinking, irrationality comes before reason, non-logical thinking comes before logical thinking. In the long history, they are United in chaos. Among them, irrationalit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pirit and thinking, and became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rational and logical thinki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and the use of tools, logical thinking in primitive thinking is gradually produced and separated from chaos, which make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ognition and thinking make an essential leap,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e demise of irrationality. On the contrary, it marks the development of irrationality from human's instinctive consciousness to a non-logical form of cognition, that is, a form of expression of thinking, so that human self-consciousness has a dual structure of instinct and rationali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hows that the field and form of human irrationality have changed.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B81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琛;;禁止知識產(chǎn)權(quán)濫用的若干基本問題研究[J];電子知識產(chǎn)權(quán);2007年12期
2 萬建中;論民間禁忌的功能[J];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03期
3 高紅;弘揚理性精神: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韓喜玉;關(guān)于天葬[J];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5 那木吉拉;蒙古族神話中的騰格里形象初探[J];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02期
6 王立;中國古代喪悼哀毀習俗與悼祭文化[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7 任潔;試析文化的相對性和絕對性[J];天府新論;2005年02期
8 蒙本曼,趙書民;社會發(fā)展的理性與非理性[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9 胡西元;試論印度文化對柬埔寨歷史的影響[J];東南亞縱橫;1998年02期
10 何柏生;馬克思主義法學為何要把“意志”視為法律本質(zhì)[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張思齊;;論辛棄疾的接受美學思想[A];2003中國上饒辛棄疾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肖建華;;“讀圖時代”的話語方式[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shè)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張開城;;哲學視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4 陳凡;;論技術(shù)、時間、文化的全球性與地方民族性[A];第6屆東亞科技與社會(STS)國際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培衛(wèi);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新感覺派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徐秦法;社會治理中的信仰價值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3 閆順利;過程視域中的發(fā)展哲學反思[D];吉林大學;2007年
4 程現(xiàn)昆;科技倫理研究論綱[D];吉林大學;2007年
5 吳寧;論社會歷史發(fā)展中非理性的作用[D];武漢大學;1996年
6 黃偉;返回藝術(shù)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學;2006年
7 隋少杰;文化傳播與藝術(shù)的機制性生成[D];四川大學;2007年
8 楊曦帆;“藏彝走廊”樂舞文化選點考察與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7年
9 張磊;論支聲及其在西方現(xiàn)代音樂中的應(yīng)用[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10 王菊;從“他者敘述”到“自我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院生;論漢畫像墓主人正面像的起源及功能[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6年
2 張紹華;詩人之詩:性靈主題與袁枚詩歌的審美特征[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3 劉小紅;日常交往與人的發(fā)展研究[D];延安大學;2007年
4 曹靜;自然之自然與人之自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5 劉琴;阿來小說與川西藏族文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杜艷麗;普希金童話詩新解[D];湘潭大學;2007年
7 鄭笑寒;知識產(chǎn)權(quán)理論的哲學反思[D];南昌大學;2008年
8 劉國秋;我國農(nóng)村義務(wù)教育公共政策與公平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9 伍敬芳;計算機與互聯(lián)網(wǎng)術(shù)語中的隱喻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10 吳飛飛;當代語境下的文字設(shè)計[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志元;“非理性”不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康莊大道[J];美術(shù);1983年11期
2 吳亮;;自動的藝術(shù),還是主動的藝術(shù)?——一個面向自我的新藝術(shù)家和他友人的對話(四)[J];上海文學;1983年01期
3 ;如何估價創(chuàng)作中非理性心理活動的作用[J];文藝理論研究;1984年01期
4 鄭伯農(nóng);文藝王國和理性公民[J];文藝爭鳴;1986年02期
5 孫毅;理性超越中的感性困惑——關(guān)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思考[J];當代作家評論;1986年01期
6 木子;評非理性文藝思潮[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7 飛白;試論現(xiàn)代詩與非理性[J];外國文學評論;1987年02期
8 ;讀者·作者·編者[J];外國文學評論;1987年04期
9 黃曉;鑒賞、理性及其他——也談“懂”與“不懂”的問題[J];學術(shù)論壇;1987年06期
10 ;中國現(xiàn)在更需要理性[J];文藝理論研究;1987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長征;;客觀非理性與復雜系統(tǒng)的多邏輯理論[A];復雜巨系統(tǒng)理論·方法·應(yīng)用——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八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4年
2 黃利榮;曾海輝;陳少貞;;殘疾人非理性信念研究:Ⅰ理論構(gòu)思[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二屆全國康復治療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1999年
3 王洪;;法律推理與法律邏輯——兼評道義邏輯的馮·萊特系統(tǒng)和安德森系統(tǒng)[A];1994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4年
4 黃展驥;;假矛盾!——“正當排斥”與“不當排斥"[A];1997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7年
5 秦忠翼;;論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理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六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成立1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6 王勤;;哲學視界的轉(zhuǎn)換與當代人學研究的深化[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首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7 曹晉;;論屈原人格悲劇的歷史語境[A];中國楚辭學(第六輯)——2000年楚辭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0年
8 李德成;;律師參與網(wǎng)絡(luò)立法的法哲學思考[A];入世后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律服務(wù)實務(wù)研討會暨全國律協(xié)知識產(chǎn)權(quán)專業(yè)委員會2002年年會論文匯編[C];2002年
9 陳立新;;人的問題究竟如何道說[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五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劉永翔;馬全明;;非理性用戶模型的建立與安全性設(shè)計原則——產(chǎn)品設(shè)計中用戶模型的可靠性考慮[A];第六屆全國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工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郝鐵川 教授;非理性對現(xiàn)代法治的破壞[N];檢察日報;2000年
2 海男;不為“愛”所困[N];云南日報;2000年
3 衷雅琴;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資淺析[N];中國審計報;2001年
4 邢精平;可轉(zhuǎn)債融資中的非理性[N];中國證券報;2001年
5 蘇婭;論當前我國農(nóng)民的政治參與[N];云南政協(xié)報;2002年
6 崔新生;制度是這樣煉成的[N];中國經(jīng)營報;2002年
7 ;咨詢機構(gòu)看市場[N];中國證券報;2003年
8 葛豐;ST與EMH[N];國際金融報;2003年
9 周士君;不能以情緒化的東西替代法律[N];工人日報;2003年
10 陳志武/文;希勒教授對行為經(jīng)濟學的探究[N];經(jīng)濟觀察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穎;多維視野中的非理性及其價值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2 顏國偉;知識與生命:論現(xiàn)代新儒學的雙重發(fā)展與回歸[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黃志忠;非有效市場下的股票市場定價模型[D];廈門大學;2004年
4 江曉東;非理性與有限理性:中國股市投資者行為實證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5 劉娟;基于時空信息與認知模型的移動機器人導航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03年
6 文守遜;上市公司控制人投資行為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7 陳迎新;刑事訴訟理性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8 李庚香;正義的形象[D];吉林大學;2006年
9 吳玉軍;非確定性與現(xiàn)代人的生存[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龍斌;人的自我論[D];中國人民大學;199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紅梅;論二戰(zhàn)后美國文學中的“邊緣人”[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劉波;論人的非理性意識和作用[D];貴州師范大學;2000年
3 郭玉坤;非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大連理工大學;2000年
4 祁雪瑞;科學決策與非理性因素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劉昊拓;證券市場主體有限理性行為研究[D];湖南大學;2001年
6 劉雪玲;非理性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2年
7 余學玉;由理性向非理性過渡的橋梁[D];安徽大學;2002年
8 鄒燕凌;從功能看音樂的非理性實質(zhì)[D];四川大學;2002年
9 李長慶;混沌中的理智[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孫立新;非理性與溫情的交織[D];安徽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6143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161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