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邏輯論文 >

20世紀名辯與邏輯、因明的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3-04 14:40

  本文選題:名辯學 切入點:邏輯學 出處:《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20世紀將名辯與邏輯、因明作比較研究且貢獻較大的學者 ,有孫詒讓、梁啟超、章太炎、譚戒甫、虞愚、章士釗、沈有鼎、張盛彬八位學者。其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由著眼于“同”到著眼于“異”的過程 ,且緊密圍繞三個傳統(tǒng)的推理進行比較。通過這種研究 ,為中國學術(shù)界形成了一個新的邏輯史學科和研究方向 ,促進了邏輯學在中國的傳播、普及和發(fā)展。其研究的主要教訓是 ,某些學者在運用邏輯學對名辯思想作解釋時出現(xiàn)了牽強附會現(xiàn)象 ,不同程度地模糊或抹煞了名辯學的原貌和特色 ,造成對名辯學的邏輯成果評價不當?shù)?br/>[Abstract]:In 20th century, scholars who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ame and logic, and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it, such as Sun Yirong, Liang Qichao, Zhang Taiyan, Tan Qifu, Yu Yu, Yu Yu, Shen Youding, Zhang Shengbin's research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from focusing on "same" to "focusing on difference", and has been closely compared around three traditional reasoning. It has formed a new discipline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logic history for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and promoted the spread,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gic in China. The main lessons of its research are:. Some scholars have appeared far-fetched phenomenon when using logic to explain the thought of name debate, which in varying degrees obscured or obliterated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mous dialectics, resulting in improper evaluation of the log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famous dialectics, and so on.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北京100732
【分類號】:B8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培育;沈有鼎研究先秦名辯學的原則和方法[J];哲學研究;1997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武金;;論從三個層次研究墨家邏輯[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2 張盛彬;評邏輯研究中的極左干擾[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3 孫中原;;中國邏輯元研究的成果[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4 劉培育;;偉大而可愛的人——紀念沈有鼎先生誕生100周年[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劉曉華;論《墨經(jīng)》之“辯”[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6 蘇富忠;邏輯的思維成果結(jié)構(gòu)觀[J];東岳論叢;2003年05期

7 王東浩;張學立;段偉偉;;淺析亞里士多德三段論與墨家三物論[J];法制與社會;2008年27期

8 任立剛;概念僅僅是思維對象的類抽象——對形式邏輯如何定義“概念”的思考[J];甘肅社會科學;2001年02期

9 王金娥;也談虛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問題[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10 李梁;;學貴有疑:“問什么”與“怎么問”的邏輯探析——基于問題邏輯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靳希平;;沈有鼎論語言表達式的意義[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哲學對話與文化交流”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孫中原;;中國邏輯元研究的成果[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張四化;葛宇寧;;從對集合論悖論的剖析看制約邏輯的客體性[A];貴州制約邏輯學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暨首屆全國性邏輯系統(tǒng)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梁;;問題邏輯——一種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正確指導作用的應用邏輯[A];2010年全國應用邏輯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晴;20世紀的中國邏輯史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李銳;孔孟之間“性”論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3 周樹春;全球治理和目標建構(gòu)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4 寧莉娜;中國近代文化革新視域中的邏輯方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5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探要[D];上海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金偉;中國邏輯的特殊性[D];河南大學;2011年

2 馬學梅;比喻推理探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轉(zhuǎn)青;試論沈有鼎對《墨經(jīng)》邏輯思想的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4 楊飛;溫公頤墨家邏輯研究初探[D];河南大學;2007年

5 曾柱;論虛概念[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卉;論負概念[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霖;中國古代推類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8 盧蕓蓉;類比推理及其在論證中的應用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9 劉麗萍;張東蓀邏輯文化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10 楊娟;《墨辯》中凸顯的中國邏輯思想[D];山西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柏紅;;“譬”、“喻”之辨——從名辯學和因明學的角度[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袁野;研究因明的學者及其學識的概述[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3 劉培育;玄奘在中國邏輯史上的貢獻[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4 殷銘;澳門'97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tài);1998年03期

5 崔清田;;虞愚談因明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J];哲學動態(tài);1983年10期

6 張長明,曾祥云;論中國名辯研究的方法[J];湖湘論壇;2003年03期

7 ;劉培育教授[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年03期

8 葉笑雪;;精義紛披 玄機共暢——沈劍英《因明學研究》略評[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5年02期

9 張晴;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古代名辯學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張忠義;;虞愚和他的《因明學》[J];哲學動態(tài);2009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山;;因明與名辯[A];因明新探——首屆因明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3年

2 田士昒;;也談名辯的邏輯[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3 翟錦程;;從文化發(fā)展角度研究和認識名辯學[A];1994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4年

4 武邑尚邦;順真;;印度大乘唯識宗“七因明”學說的邏輯特征[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沈劍英;;因明學簡論[A];全國邏輯討論會論文選集[C];1979年

6 沈劍英;;因明學簡論[A];因明論文集[C];1980年

7 呂o,

本文編號:156606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156606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4647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