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極端實在論和溫和實在論之爭看模態(tài)邏輯本體論問題
本文關鍵詞:從極端實在論和溫和實在論之爭看模態(tài)邏輯本體論問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西大學》 2009年
從極端實在論和溫和實在論之爭看模態(tài)邏輯本體論問題
陳素艷
【摘要】: 本文通過研究可能世界語義學中的兩種主要觀點極端實在論和溫和實在論,旨在對可能世界本體論提供新的解釋,進而說明模態(tài)邏輯本體論問題。現(xiàn)代邏輯研究中,可能世界語義學不僅揭示了模態(tài)邏輯公理系統(tǒng)的直觀背景,而且提供了強有力的語義工具,使模態(tài)邏輯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可能世界”被做為可能世界語義學的基本概念,用來說明可能性、必然性等模態(tài)概念,以及模態(tài)推理的有效性。但在可能世界語義學的研究中,遭遇對模態(tài)邏輯本體論地位上的很多詰難。 文章首先是對極端實在論和溫和實在論兩種觀點的論述,接著又對二者進行對比,從可能世界概念的起源、可能世界的定義、可能世界個體的跨界同一性和跨界識別問題等不同角度闡釋了兩種觀點對模態(tài)邏輯本體論的認識,最后提出新溫和實在論的觀點,并進行了綱要性論述。極端實在論認為可能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都是客觀實在的,可能世界之間由于時空孤立性,所以跨界個體不存在,但是可以存在的是事物的仿本。溫和實在論則認為可能世界是整個世界的可能狀態(tài),可能世界是被人們所描述或規(guī)定的,并采用嚴格指示詞理論和因果命名理論來解決跨界同一性和識別問題,指出專名是聯(lián)系不同可能世界的通行證。兩種觀點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痼疾,從極端實在論的觀點可以得出可能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一樣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引起哲學混亂;而溫和實在論的本質主義特性恰是反本質主義所堅決反對的,既然跨界個體都具有相同的本質,那么可能世界還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新溫和實在論的提出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可能世界本體論問題,這種觀點認為:可能世界是初始的,可以理解為所有事物共存的方式,是一種客觀存在;跨世界識別問題是個體跨世界存在的認識論基礎,跨世界識別的標準就是個體本質,解決跨世界識別問題也要最終訴求建構可行的本質主義方案。 新溫和實在論的提出是勢在必行的,這樣必然升華了兩種理論觀點,基本厘清了模態(tài)邏輯本體論問題。模態(tài)邏輯本體論問題的出路在于建構新的可行的本質主義方案。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B81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春泰;可能世界為真的確認方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4期
2 李大強;;對象、可能世界與必然性——《邏輯哲學論》的本體論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06期
3 李秀敏;論可能世界理論中的兩個問題[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4 郭繼海;可能性種種[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年02期
5 王永生;;大衛(wèi)·路易斯論跨界同一[J];理論界;2006年05期
6 林正;論克里普克的本質主義[J];蘭州學刊;2004年06期
7 張力鋒;當代西方的模態(tài)哲學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08期
8 吳新民;;論哲學邏輯可能世界理論的應用價值[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6年05期
9 張力鋒;模態(tài)邏輯的哲學歸宿[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0 郭立東;;語言與世界:對克里普克的后天必然真理的一個解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新;干成俊;戴兆國;宣慶坤;;回歸經(jīng)典教育 倡導人文教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經(jīng)典課程教學筆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李春泰;關于形式化及其實現(xiàn)的可能世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2期
3 胡成恩;;尼采哲學的反形而上學特質[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
4 孫強;;莊子與柏拉圖美學觀之比較[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5 袁承蔚;;目的論的發(fā)展階段及其現(xiàn)代啟示[J];安順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6 張紹友,謝元春,夏夢,張萍;論命題邏輯中“真”的判定[J];白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1期
7 汪海燕;不應忘卻的邏輯應用史——與《邏輯學百年》的作者們商榷[J];白城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2期
8 聶錦芳,劉秀萍;世界哲學圖景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9 陳波;;語句的真、真的語句、真的理論體系——“truth”的三重含義辨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龍小平;試論個體的本質[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柯華慶;;法律經(jīng)濟學的思維方式[A];2005年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2 劉科;;自然辯證法界“為國服務”的歷史必然性與路徑探析[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專家專題論壇“在為國服務中發(fā)展自然辯證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戴昭銘;;語言功能和可能規(guī)范[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4 趙敦華;;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間原理——批判性自由理論[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5 葛宇寧;張四化;;試析法律邏輯的幾個特殊品質[A];法律邏輯與法律思維——第十七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交流論文[C];2009年
6 閆宏秀;;從本質主義的視角觀照科技進步[A];上海市科學技術史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譚力揚;;科學實在論的因果機制指稱理論[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8 何迎春;田道法;盧芳國;戴娜;;“智”德與當代醫(yī)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教育[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臨床教學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張建軍;羅景仁;;一個新的時態(tài)邏輯系統(tǒng)和DB形式化描述方法[A];第九屆全國數(shù)據(jù)庫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1990年
10 王曉陽;;后天物理主義與解釋鴻溝——勞爾(Brian Loar)版現(xiàn)象概念策略的一個拓展分析[A];第八屆全國分析哲學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2 蔣瑩;醫(yī)療園林的起源與發(fā)展[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3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4 馮彥波;合并邏輯方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樊安;英美法理學中的整體性問題[D];吉林大學;2011年
6 吳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學反思[D];吉林大學;2011年
7 聶大海;語言指稱的同一性與必然性[D];吉林大學;2011年
8 唐玉斌;自我與他人心靈的邏輯哲學探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高蕓;從SDRT的視角探析漢語話語結構的修辭格式[D];西南大學;2011年
10 魏筠;生活意義:道德教育實效性的尋求[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季婧;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與比較科學哲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許筱婷;基于本體論的知識表達[D];湘潭大學;2010年
5 胡斯源;大學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孫奇剛;論養(yǎng)心為養(yǎng)生之本[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7 黨姣;從指稱角度回應科學理論的不可通約性[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8 鄭昊;歸納邏輯或然性問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9 包磊;馬克思的邏輯范疇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付威;從抽象的“類概念”到實踐的“類生活”[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北海;模態(tài)邏輯與哲學[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2 余俊偉;試論弗雷格的指稱理論[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3 胡浩;模態(tài)邏輯中的反本質主義[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李春泰;理想實驗——可能世界的尋求[J];嘉應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5 吳新民;奎因邏輯思想疏析[J];晉陽學刊;2005年03期
6 吳新民;邏輯語言與思維觀念意義域探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7 張力鋒;模態(tài)邏輯的哲學歸宿[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李春泰;論萊布尼茲的可能世界[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9 張力鋒;普蘭廷卡的模態(tài)形而上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5期
10 張力鋒;;論模態(tài)邏輯的合法性——對蒯因式模態(tài)詞解讀的批判考察[J];學術研究;2006年09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禎祥;;現(xiàn)代模態(tài)邏輯的多元視野[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2 宋偉;;《模態(tài)邏輯指南》中的若干錯誤[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 朱建平;;布爾和賽格貝格論模態(tài)邏輯的三大傳統(tǒng)[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李娜;王湘云;;共代數(shù)模態(tài)邏輯研究述評[J];哲學動態(tài);2011年01期
5 鄭文輝,梁慶寅;談談模態(tài)邏輯[J];現(xiàn)代哲學;1986年01期
6 R.希爾卑倫;揚世武;;模態(tài)邏輯的某些認知解釋[J];哲學譯叢;1987年01期
7 周北海;模態(tài)邏輯與哲學[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8 張力鋒;模態(tài)邏輯的哲學歸宿[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劉新文;余俊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模態(tài)邏輯新觀念述評[J];哲學動態(tài);2005年12期
10 張力鋒;;論模態(tài)邏輯的合法性——對蒯因式模態(tài)詞解讀的批判考察[J];學術研究;2006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衛(wèi)民;;模態(tài)邏輯中幾個概念的發(fā)展[A];1994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4年
2 何庸;;《廣義模態(tài)邏輯》值得細讀[A];1995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5年
3 馮棉;;模態(tài)邏輯研究中的若干問題[A];1993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3年
4 孫希文;;模態(tài)邏輯模型的嵌入定理[A];1994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4年
5 李娜;;認識論模態(tài)邏輯E-系統(tǒng)的布爾值模型[A];邏輯、語言與思維——周禮全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C];2001年
6 楚白;;有窮深度的模態(tài)邏輯[A];2005年邏輯研究專輯[C];2005年
7 王陽;;模態(tài)邏輯·形式語義·文本符號[A];2003年邏輯研究專輯[C];2003年
8 裘江杰;;一類認知詞模態(tài)邏輯Ⅰ:基礎邏輯[A];2007年全國現(xiàn)代邏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劉邦凡;;一個知識表示的廣義模態(tài)邏輯方案[A];2007年全國現(xiàn)代邏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劉邦凡;何向東;;一個“知識”定義的邏輯解釋[A];2007年現(xiàn)代邏輯與邏輯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史璟;非良基集與模態(tài)邏輯[D];南開大學;2009年
2 張力鋒;模態(tài)邏輯和本質主義[D];北京大學;2004年
3 時慧嫻;模態(tài)邏輯的計量化研究及其在模型檢驗中的應用[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聶成麗;奎因與模態(tài)邏輯的發(fā)展[D];蘇州大學;2009年
2 黃金華;正規(guī)模態(tài)邏輯的自然演繹及其證明論性質探微[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周步晟;模態(tài)邏輯中事物模態(tài)引起的相關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4 陳素艷;從極端實在論和溫和實在論之爭看模態(tài)邏輯本體論問題[D];山西大學;2009年
5 胡琪;基于不均勻概率的模糊模態(tài)邏輯[D];揚州大學;2012年
6 王小靜;墨經(jīng)邏輯學之模態(tài)詞分析[D];燕山大學;2008年
7 段景瑤;三種邏輯代數(shù)的等價刻畫和模糊模態(tài)邏輯[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8 唐靜;多主體下動態(tài)偏好邏輯初探[D];西南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從極端實在論和溫和實在論之爭看模態(tài)邏輯本體論問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16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ljx/131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