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區(qū)宋元時期白地黑花瓷器初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16 09:24
本文關(guān)鍵詞:北方地區(qū)宋元時期白地黑花瓷器初步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白地黑花 北方地區(qū) 宋元時期
【摘要】:白地黑花技法是磁州窯最典型、最具特色的裝飾手法,它的出現(xiàn),打破了以往胎裝飾、釉裝飾的傳統(tǒng),在中國陶瓷史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紀(jì)元。本文選取北方地區(qū)宋元時期出土的白地黑花瓷器作為研究對象,具體內(nèi)容可分為以下四部分:首先,對分期明確的10個北方地區(qū)宋元時期的白地黑花窯址進行分期與年代的對比,確定了白地黑花瓷器的發(fā)展演變可劃分為三期,分別對應(yīng)觀臺窯第二期后段、第三期和第四期,年代分別為1101-1149、1150-1219、1220-1368年。根據(jù)分期,整合了窯址以外出土的白地黑花瓷器,在此過程中,對某些年代不明確、不確切的白地黑花器物的年代進行了修正,從金代區(qū)分出很大一部分屬于元代的產(chǎn)品、從元代剔除不少屬于明代的器物。在以上工作的基礎(chǔ)上,詳細(xì)討論各期白地黑花瓷器的數(shù)量、器類、紋飾、分布范圍等多個方面特征的階段性變化規(guī)律,進而重新認(rèn)識了宋元時期白地黑花瓷器的興衰史,得出以下認(rèn)識:宋末金初,為白地黑花瓷器的初創(chuàng)期,其總體特征是數(shù)量少,分布范圍小,各種器類出土均不多,紋飾簡單;金代中后期,為白地黑花瓷器的成熟期,數(shù)量有所增長,分布范圍擴大,器類以枕、瓶、缽最為流行,紋飾寫實性強、生動流暢;金末至元代,白地黑花器物普及、定型,此時器物數(shù)量大增,分布范圍急劇擴大,且出土地點十分密集,器類以碗、盤、罐等大宗生活用品為主,紋飾粗獷、豪放、不再追求寫實。最后,進行窯口劃分和行銷范圍研究,能區(qū)分出的窯口有觀臺、彭城窯、八義窯、介休城窯、缸瓦窯、坡地窯、內(nèi)蒙古中西部某窯址、定窯燕川窯址和樂山西壩窯。
【關(guān)鍵詞】:白地黑花 北方地區(qū) 宋元時期
【學(xué)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K876.3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緒論8-16
- 1.1 研究對象8-9
- 1.2 研究史的回顧9-15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15-16
- 第2章 窯址出土白地黑花瓷器的分期對比16-30
- 2.1 觀臺窯16
- 2.2 彭城窯16-17
- 2.3 臨水窯17-19
- 2.4 鶴壁集窯19-22
- 2.5 禹縣鈞臺窯22-24
- 2.6 汝窯24-25
- 2.7 淄博坡地窯25-26
- 2.8 棗莊中陳郝窯26-27
- 2.9 隆化鮑家營窯址27-28
- 2.10 赤峰缸瓦窯28
- 2.11 小結(jié)28-30
- 第3章 窯址以外出土的白地黑花瓷器30-76
- 3.1 第一期30-33
- 3.2 第二期33-40
- 3.3 第三期40-76
- 第4章 階段性變化規(guī)律探討76-96
- 4.1 出土數(shù)量統(tǒng)計76
- 4.2 出土器類分析76-79
- 4.3 紋飾研究79-89
- 4.4 分布范圍劃分89-93
- 4.5 再論白地黑花技法的興衰史93-96
- 第5章 窯口劃分及行銷范圍研究96-107
- 5.1 觀臺窯、彭城窯96-98
- 5.2 長治八義窯98-99
- 5.3 介休城窯99-101
- 5.4 赤峰缸瓦窯101
- 5.5 坡地窯101-102
- 5.6 內(nèi)蒙古中西部某處窯址102-104
- 5.7 定窯燕川窯址104-105
- 5.8 樂山西壩窯105-107
- 第6章 結(jié)語107-109
- 6.1 本文的收獲107-108
- 6.2 不足之處108-109
- 參考文獻109-122
- 附錄122-146
- 碩士期間所取得的研究成果146-147
- 致謝147
本文編號:6825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68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