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目龍象形字“蜀”之音義與炎帝文化——兼為“大目龍”正名
本文關鍵詞:大目龍象形字“蜀”之音義與炎帝文化——兼為“大目龍”正名,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紅山文化代表性玉器大目龍(又稱"C"字形龍)是"蜀"字的原型。"蜀"的本義為陽性生殖器,與器形非常吻合。"蜀"通"涿",蜀山氏、涿鹿,都指向農業(yè)之祖神農。有發(fā)達原始農業(yè)的紅山文化應是炎帝神農氏傳說的考古學背景。炎黃之戰(zhàn)揭示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文化對農耕文化的最早入侵以及二者的交融。
【關鍵詞】: 蜀 紅山文化 大目龍
【分類號】:K871.13;H121
【正文快照】: 一、“蜀”之音義與“大目龍”之正名論及北疆遠古史,筆者曾不止一次指認甲骨文之“”系紅山文化代表性玉器大目龍之象形,亦即蚩尤所居sh鹿之“sh”和與黃帝大戰(zhàn)于涿鹿之“涿”!笆瘛薄皊h”“涿”相通這一見解的首發(fā)者是清代學者沈濤。他在其《瑟榭叢談》中引《隸續(xù)》中《帝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良平;從原始思維看《詩經》興體詩的文化底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2 周良平;;“比”“興”與意象創(chuàng)造[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3 黃娟;;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4 張捷;;“黑”詞義與文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5 汪曉麗;;《管子·侈靡》篇“云”字解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6 夏利亞;;轉喻在古漢字造字表詞方法中的運用例說——整體的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轉喻[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7 王建軍;出土材料中所見的“逆”及相關語詞的探討[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8 方稚松;;甲骨綴合十組[J];北方論叢;2006年03期
9 武振玉;;殷周金文中的征戰(zhàn)類動詞[J];北方論叢;2009年04期
10 齊航福;;花東卜辭中所見非祭祀動詞雙賓語研究[J];北方論叢;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志宏;;60年來美學基本原理的研究與科學化闡釋——認知美學概述[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黃錫全;;新見古文字材料與古代貨幣研究中之疑難問題舉要[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五輯)[C];2010年
3 李娟;;“臣”義發(fā)展演變——兼談古代君臣關系的演變[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蘇慶紅;;“馘”之音辨——從《莊子今注今譯》“黃馘”之音義說起[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朱鵬舉;;《黃帝內經》“蠱”、“痔”名義鉤沉[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二屆全國內經學術研討會學術論文集[C];2012年
6 樊波成;;《老子指歸》同義復詞考釋——兼論部分“聯綿詞”的釋讀問題[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十一輯)[C];2013年
7 毛志剛;;“又去自雨”與“亡去自雨”[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8 徐艷利;;異體字的界定標準[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9 韓勝偉;;甲骨文“令”字句研究[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4年第1期[C];2014年
10 劉艷娟;;同源字、同源詞辨析[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4年第1期[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呂偉;體用之間[D];南開大學;2010年
3 胡志明;戰(zhàn)國文字異體現象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郭國權;清代金文研究}湂諿D];吉林大學;2011年
5 武曉麗;漢語核心詞“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李發(fā);商代武丁時期甲骨軍事刻辭的整理與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畢秀潔;商代拝器挊文的整理,
本文編號:4834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483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