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中國古代青銅錯金(銀)器表面銹蝕產(chǎn)物的光譜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10-15 04:12
錯金銀是青銅時代中國青銅器表面的一種貴金屬鑲嵌裝飾技法,目前對這一技藝的研究比較少,更不深入,與其曾經(jīng)崇高的地位極不相稱。目前認(rèn)知的青銅錯金(銀)器的制作工藝流程包括:先鑄造出青銅器本體,再在青銅器表面鏨刻出或預(yù)先已鑄出圖案或銘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打制好的金銀絲片,最后打磨拋光,達(dá)到突出圖案和銘文的裝飾效果。利用X射線熒光光譜和X射線衍射手段對戰(zhàn)國晚期和漢代的兩件錯金銀青銅器本體、表面鑲嵌的金絲(片)及銹蝕產(chǎn)物進(jìn)行了成分及物相分析。兩件青銅錯金(銀)器青銅本體Cu, Sn, Pb合金組成分別為:85.10%, 10.31%, 3.84%和90.15%, 7.68%, 1.86%,合金成分及配比都是中國古代青銅常見的。銅盞表面鑲嵌金片的成分Au:70.38%和75.28%, Ag:27.51%和22.50%,相當(dāng)于17~18 K金,虎形器表面鑲嵌金飾的成分Au:85.16%, 88.06%和90.24%, Ag:13.37%, 10.18%和8.11%,相當(dāng)于20~22 K金。青銅器常見的銹蝕物是各種含Cu, Sn和Pb的氧化物、碳酸鹽、硫化物或硫酸鹽及銅的氯化物,及石英、碳酸鈣、氧化...
【文章來源】:光譜學(xué)與光譜分析. 2020,40(05)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漢代錯金銀青銅燈盞(a)及采樣部位細(xì)部特征(b)
戰(zhàn)國晚期錯金青銅虎形擺件(a)及采樣部位細(xì)部特征(b)
錯金(銀)是青銅器表面的一種金屬細(xì)工裝飾技法, 目的是使金銀與青銅呈現(xiàn)的不同顏色和光澤相映相托, 將其圖案與銘文襯托得格外華美亮澤。 足金為深黃色, 但古代所使用的金都或多或少含有銀及少量其他伴生元素, 本工作所分析的金片、 金絲的含金量在70.38%~90.24%之間。 有報道湖北襄陽陳坡M10墓出土的戰(zhàn)國錯金銀青銅戈鐏金絲的平均含金量是86.7%。 這些金片、 金絲類似于現(xiàn)在概念上的金銀合金, 即K金, 其純度范圍大體相當(dāng)于現(xiàn)行的18~20K金, 顏色較之純金的金黃色略淺。 純銅呈橙紅色, 易與錫等元素形成青銅合金, 隨著錫在銅中含量的逐漸增加, 其合金顏色沿紅→黃→淡黃→青(淺黃帶綠)→銀白方向變化。 金銀K金和低錫青銅的顏色相近; 高錫青銅和銀的顏色也相似。 若不做表面處理, 錯嵌后色差太小讓人難以辨識, 裝飾效果不理想。 尤其在拋光后視覺上反差會更小, 珍貴金銀的亮麗色澤襯托不出來或不明顯(如圖3)。 目前還在流傳的傳統(tǒng)金屬鑲嵌工藝中, 例如烏銅走銀(金)工藝, 最后必須使作為基底的銅(通常為純銅和銀還有少量黃金的合金)發(fā)色呈亞光黑色, 讓金銀圖案躍然于上, 主題紋飾或者內(nèi)容才能從黑色的背景中烘托出來。 古代錯金銀器現(xiàn)在帶給我們的視覺與美感沖擊是在青銅本體銹蝕后表面變色的基礎(chǔ)上襯托出來的, 可能并不是本來的面目。 不論是純銅還是青銅合金都比較耐氧化, 完全靠自然氧化形成皮色來襯托金銀的顏色短時間內(nèi)難以實現(xiàn)。 為驗證這個推測, 先模擬澆鑄含Sn 10%的青銅板, 再配制含Ag 16%的金銀合金, 即約為20 K金, 并壓成薄片貼于青銅板上。 配制20 K金目的為: 本工作取樣中金絲(片)平均含金量約85%, 以相同的研磨打磨金箔與青銅表面, 在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下可見到色差很小。 試想錯金銀的金絲(片)被嵌入青銅器表面, 會更加難以分辨。2.2 X射線衍射(XRD)分析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九連墩墓地1、2號墓出土青銅器上銹蝕產(chǎn)物分析[J]. 金普軍,秦潁,胡雅麗,黃四平,胡文虎. 江漢考古. 2009(01)
[2]云南古代烏銅成份和性能的研究[J]. 許昆,文飛,賈朝光,盧邦洪,朱紹武,陳南光. 貴金屬. 2003(01)
[3]黃銅器表面著色方法的研究[J]. 忙子丹,孫淑云,趙靜敏. 文物保護(hù)與考古科學(xué). 1995(02)
本文編號:3437400
【文章來源】:光譜學(xué)與光譜分析. 2020,40(05)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漢代錯金銀青銅燈盞(a)及采樣部位細(xì)部特征(b)
戰(zhàn)國晚期錯金青銅虎形擺件(a)及采樣部位細(xì)部特征(b)
錯金(銀)是青銅器表面的一種金屬細(xì)工裝飾技法, 目的是使金銀與青銅呈現(xiàn)的不同顏色和光澤相映相托, 將其圖案與銘文襯托得格外華美亮澤。 足金為深黃色, 但古代所使用的金都或多或少含有銀及少量其他伴生元素, 本工作所分析的金片、 金絲的含金量在70.38%~90.24%之間。 有報道湖北襄陽陳坡M10墓出土的戰(zhàn)國錯金銀青銅戈鐏金絲的平均含金量是86.7%。 這些金片、 金絲類似于現(xiàn)在概念上的金銀合金, 即K金, 其純度范圍大體相當(dāng)于現(xiàn)行的18~20K金, 顏色較之純金的金黃色略淺。 純銅呈橙紅色, 易與錫等元素形成青銅合金, 隨著錫在銅中含量的逐漸增加, 其合金顏色沿紅→黃→淡黃→青(淺黃帶綠)→銀白方向變化。 金銀K金和低錫青銅的顏色相近; 高錫青銅和銀的顏色也相似。 若不做表面處理, 錯嵌后色差太小讓人難以辨識, 裝飾效果不理想。 尤其在拋光后視覺上反差會更小, 珍貴金銀的亮麗色澤襯托不出來或不明顯(如圖3)。 目前還在流傳的傳統(tǒng)金屬鑲嵌工藝中, 例如烏銅走銀(金)工藝, 最后必須使作為基底的銅(通常為純銅和銀還有少量黃金的合金)發(fā)色呈亞光黑色, 讓金銀圖案躍然于上, 主題紋飾或者內(nèi)容才能從黑色的背景中烘托出來。 古代錯金銀器現(xiàn)在帶給我們的視覺與美感沖擊是在青銅本體銹蝕后表面變色的基礎(chǔ)上襯托出來的, 可能并不是本來的面目。 不論是純銅還是青銅合金都比較耐氧化, 完全靠自然氧化形成皮色來襯托金銀的顏色短時間內(nèi)難以實現(xiàn)。 為驗證這個推測, 先模擬澆鑄含Sn 10%的青銅板, 再配制含Ag 16%的金銀合金, 即約為20 K金, 并壓成薄片貼于青銅板上。 配制20 K金目的為: 本工作取樣中金絲(片)平均含金量約85%, 以相同的研磨打磨金箔與青銅表面, 在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下可見到色差很小。 試想錯金銀的金絲(片)被嵌入青銅器表面, 會更加難以分辨。2.2 X射線衍射(XRD)分析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九連墩墓地1、2號墓出土青銅器上銹蝕產(chǎn)物分析[J]. 金普軍,秦潁,胡雅麗,黃四平,胡文虎. 江漢考古. 2009(01)
[2]云南古代烏銅成份和性能的研究[J]. 許昆,文飛,賈朝光,盧邦洪,朱紹武,陳南光. 貴金屬. 2003(01)
[3]黃銅器表面著色方法的研究[J]. 忙子丹,孫淑云,趙靜敏. 文物保護(hù)與考古科學(xué). 1995(02)
本文編號:34374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343740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