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制器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14 05:09
呂思勉云:“歷代學術,純?yōu)槲宜詣?chuàng)者,實止先秦之學耳!弊鳛橹袊奈镏贫鹊脑c時期,先秦傳承了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制器傳統(tǒng),更將制器活動推向歷史第一次高峰。制器活動既有貴族階層意識形態(tài)的灌注,又實踐著當日社會的“一般知識、思想和信仰”,以亞里士多德的質(zhì)料、形式、目的、動力四因說來看,無論是作器動機意圖,對材料、形式的選擇及對操作程序的選定,都充滿了思想的成分,器物成為具有表意功能的載體,蘊含精微深遠的文化語義。 本文以三代制器活動為考察對象,擬從四個方面,即制器者的社會身份及其對器物的設計與制作,使用者對器物的使用及評價,器物形制紋飾與構造,以及思想家依托其政治、經(jīng)濟、社會與哲學思想而涉及的對器物的評述與批判,來探討先秦制器思想。這一研究,不僅有助于揭示三代尤其“軸心時代”器物文化之全貌,也能為思想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資源與視角,同時亦具為當下的設計實踐提供寶貴思想資源的現(xiàn)實意義。 然器物的表意方式曲折隱晦,需借助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方有洞見其隱含思想之可能。論文第一章,即基于古器物形態(tài)學的既有分析成果,充分借鑒考古類型學、語言學、符號學、風格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從器物本體、社會文化范疇的角度,對思想釋讀的方法作了初步探討,且嘗試應用在青銅禮器的分析之上。 論文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別基于對夏、商、西周、東周制器活動的概述,探討其制器思想的內(nèi)涵。夏代伊始,青銅、陶土、玉石、漆木、骨角等質(zhì)材的制器活動獲得全面發(fā)展,飲食器具、車服旌旗、宮室建筑的功用性均達相當水準,尤其最早的青銅禮器及大量的青銅兵器,初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觀念。夏王朝重視制器活動,認可工匠的社會地位并賦予其專屬職責。青銅鼎、爵等禮器因與神圣領域的祭祀權密切相關,初具王權象征之意味。而凡俗領域之青銅農(nóng)具的創(chuàng)制,則成為“郁郁乎文”的青銅文明發(fā)展的穩(wěn)健根基。 商代處于青銅時代的上升至鼎盛期,“器惟求新”不僅在于青銅器品類、形制與紋飾的劇變,更在于作為殷人與其祖先神溝通之媒介的功用界定。殷人依托始祖神話而創(chuàng)造了獸面紋,其形象所傳達的神秘意涵正是殷人權力認定的想象途徑,而形制碩大、厚重的青銅器乃至宮室建筑,則成為權力認定的現(xiàn)實途徑。禮器的品類、質(zhì)地與件數(shù)的不同組合與貴族身份、地位相呼應,昭示出“禮以體政”的觀念,秩序化的器用方式正是殷人建構理想政治秩序之途徑。 周人繼承殷人的典章制度而發(fā)展周族文化,西周前中期依然延續(xù)著商末青銅器的風格,至分封制造成的政治格局形成之時,構筑于禮器、禮儀之上的禮樂系統(tǒng)業(yè)已完備。禮器的形制紋飾、銘文記載及器用方式,明確表達、強化著等級尊卑與君臣名分,以此規(guī)范人倫、人神關系。形制與工藝的協(xié)和、漸離宗教意圖的紋飾,漸合實用需求的功用及禮器的世俗化趨勢,則彰顯出周人理性意識的初步覺醒。周人亦將宇宙觀念圖式投射于制器活動,不僅命服、車輿、明堂等形制與裝飾,甚至行為方式、社會制度均可自宇宙觀念中獲得意義。 東周之時,禮器及其承載的象征義逐漸衰落和消褪,器物的功利色彩逐漸濃郁。諸子對制器的評述主要體現(xiàn)為四個主題。一為人與外物之間的關系。儒道兩家均從感官需求出發(fā)予以探討,主張“君子役物”、“不以身假物”,然實現(xiàn)路徑有所不同。二為器物的文質(zhì)關系。儒家基于對“文”一極的盛贊及對“質(zhì)”一極的兼容并包,持守“文質(zhì)彬彬”的執(zhí)中之道。道家將其看作“人為”與“自然”的對立,主張去掉外在虛飾而復歸天然本性之“質(zhì)”。墨法兩家將其演化為“形式”與“功用”的對舉,好功用而惡紋飾。三為天人觀念于制器活動之投射。儒家追求道德完善意義上的天人合一,道家則崇尚順應“自然”意義的天人合一。四為道家學說中器通于道的觀念。器物與制器活動可成為其體道的具體對象物與路徑,經(jīng)由心齋而達齊物之境,最終實現(xiàn)與道同一之境界。 論文結(jié)語認為,對先秦制器思想的進一步研究,還需更全面、深入地考察當時社會文化的語境,及進一步完善分析方法論。惟兩者有機結(jié)合、交參互證,才有助于揭示“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器”之間的意義界限,把握對思想解讀的“適度”。
【學位單位】:南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K871.3
【部分圖文】:
圖2-1 二里頭遺址三期:一號宮殿平面圖;二號宮殿平面圖②二號宮殿(如圖2-1)被確定為祭祀先王的宗廟建筑。其夯土基址呈長方形,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包括主體建筑、東南西三面的廊廡、中庭、四周的圍墻①[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67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偃師二里頭1959年?1978年考古發(fā)掘報告[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139-15246
酒的具體使用情狀。束腰爵(如圖2-2所示)被考古學者判定為二里頭文化最早形式的青銅爵,其靈的銹片上顯示有用細線均勻纏繞的痕跡,若爵體常插入火中,線即焚毀而不可能有痕跡留存至今。?可知,若此后的青銅爵具有容庚先生所言的煮酒或溫酒功能,當是在束腰爵之后衍生出的新功能? 1,:f :I. 口沿無立柱的束腰爵.夏晚期 2.乳釘紋管流爵.二里頭②圖2-2夏代青銅爵少見的兩種形制,::...‘二,!■1.乳釘紋平底銅爵.二里頭 2.窄流平底素爵.二里頭?圖2-3夏代青銅爵的典型形制束腰爵雖極致素樸、甚至還未具有青銅器特有的準確造型與挺勁的輪廓線
可有可無之物。商代銅爵的傘形立柱不僅裝飾細膩,且其傘形下端面皆為光滑平面,推斷其可能與提攜酒器有關,如借助某種工具移動灼熱的器體,或為適應懸掛式收納方式等等。其意義探討應追溯至陶爵、陶鬵等器,有學者認為是由雞冠裝飾演變而來。?(八)流尾距比器高長出許多,致使整器顯得頭重腳輕,入商后其尺度比例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流尾距變?yōu)槁源笥谄鞲摺⒙孕∮趲е鞲叩拈L度,由此凸顯了整器挺拔輕盈的視覺感,《說文》:“飲器象爵者,取其雀鳴之義!被蜻有擬象喻意之意圖。二、夏代青銅鼎的形制及其象征義夏代銅鼎的出現(xiàn)可謂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它與銅爵同為三足器,雖都受到陶器形制的影響,但各部位的比例趨于協(xié)調(diào),結(jié)構較為對稱,已發(fā)展出陶器所不具有的風格特質(zhì)。二里頭遺址時代最早的銅鼎形制(如圖2-3),三足均為空心四棱錐狀,圓腹,斂口,折沿,雙環(huán)耳,腹部飾菱形紋!墩f文解字》云:“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象析木以炊。”此時的銅鼎已基本確立了鼎屬器類的基本形態(tài),顯示出與陶鼎形制的差異。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40232
【學位單位】:南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K871.3
【部分圖文】:
圖2-1 二里頭遺址三期:一號宮殿平面圖;二號宮殿平面圖②二號宮殿(如圖2-1)被確定為祭祀先王的宗廟建筑。其夯土基址呈長方形,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包括主體建筑、東南西三面的廊廡、中庭、四周的圍墻①[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67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偃師二里頭1959年?1978年考古發(fā)掘報告[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139-15246
酒的具體使用情狀。束腰爵(如圖2-2所示)被考古學者判定為二里頭文化最早形式的青銅爵,其靈的銹片上顯示有用細線均勻纏繞的痕跡,若爵體常插入火中,線即焚毀而不可能有痕跡留存至今。?可知,若此后的青銅爵具有容庚先生所言的煮酒或溫酒功能,當是在束腰爵之后衍生出的新功能? 1,:f :I. 口沿無立柱的束腰爵.夏晚期 2.乳釘紋管流爵.二里頭②圖2-2夏代青銅爵少見的兩種形制,::...‘二,!■1.乳釘紋平底銅爵.二里頭 2.窄流平底素爵.二里頭?圖2-3夏代青銅爵的典型形制束腰爵雖極致素樸、甚至還未具有青銅器特有的準確造型與挺勁的輪廓線
可有可無之物。商代銅爵的傘形立柱不僅裝飾細膩,且其傘形下端面皆為光滑平面,推斷其可能與提攜酒器有關,如借助某種工具移動灼熱的器體,或為適應懸掛式收納方式等等。其意義探討應追溯至陶爵、陶鬵等器,有學者認為是由雞冠裝飾演變而來。?(八)流尾距比器高長出許多,致使整器顯得頭重腳輕,入商后其尺度比例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流尾距變?yōu)槁源笥谄鞲摺⒙孕∮趲е鞲叩拈L度,由此凸顯了整器挺拔輕盈的視覺感,《說文》:“飲器象爵者,取其雀鳴之義!被蜻有擬象喻意之意圖。二、夏代青銅鼎的形制及其象征義夏代銅鼎的出現(xiàn)可謂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它與銅爵同為三足器,雖都受到陶器形制的影響,但各部位的比例趨于協(xié)調(diào),結(jié)構較為對稱,已發(fā)展出陶器所不具有的風格特質(zhì)。二里頭遺址時代最早的銅鼎形制(如圖2-3),三足均為空心四棱錐狀,圓腹,斂口,折沿,雙環(huán)耳,腹部飾菱形紋!墩f文解字》云:“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象析木以炊。”此時的銅鼎已基本確立了鼎屬器類的基本形態(tài),顯示出與陶鼎形制的差異。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偉超 ,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01期
2 鄭也夫;中庸之道的現(xiàn)代回聲[J];讀書;1994年01期
3 唐蘭;中國古代社會使用青銅農(nóng)器問題的初步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1960年00期
4 呂琪昌;從青銅爵的來源探討爵柱的功用[J];華夏考古;2005年03期
5 李玉潔;;中國古代的禮器組合制度[J];華夏考古;2006年04期
6 于省吾;從甲骨文看商代社會性質(zhì)[J];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7年Z1期
7 夏鼐;;我國古代蠶、桑、絲、綢的歷史[J];考古;1972年02期
8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fā)展[J];考古;1972年03期
9 楊鴻勛;;鳳翔出土春秋秦宮銅構——金釭[J];考古;1976年02期
10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1972年01期
本文編號:28402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84023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