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金銀器的造型和紋飾
本文關(guān)鍵詞:遼代金銀器的造型和紋飾,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遼代歷史悠久,其文化具有獨特魅力,遼代的金銀器極富特色,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本文的研究題目是遼代金銀器的造型和紋飾分析。縱觀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藝術(shù)世界,遼代的金銀器藝術(shù)是其重要組的成部分,也是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藝術(shù)史上的絢麗篇章。本文結(jié)合考古學和文獻資料以及遼文化研究的方法,描述和分析遼代金銀器,也重點通過藝術(shù)視角分析遼代金銀器的造型和紋飾,并且以此導(dǎo)入民族間的文化交融,從而分析遼代金銀器的形式特征及其文化內(nèi)涵。論文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導(dǎo)論;第二部分為遼代金銀器的概述;第三部分是遼代金銀器的造型和紋飾特點;第四部分是遼代金銀器與唐宋文化的交融;第五部分解析遼代金銀器的文化內(nèi)涵。論文主要通過考古學和資料文獻以及藝術(shù)審美的角度來研究遼代金銀器。本文通過了解契丹民族金銀器,將遼代金銀器分類、分時期進行研究,根據(jù)他的造型、裝飾的演變規(guī)律,并通過考古提供的圖片資料和文獻記載,探討契丹金銀器與唐、宋的文化淵源、域外文化的交流。契丹藝術(shù)文化屬于草原文化的一部分,通過契丹金器的研究能拓展到遼代文化的研究,對于理解更為博大的草原藝術(shù)史有很大幫助。
【關(guān)鍵詞】:遼代 金銀器 造型 紋飾 民族特色 文化融合
【學位授予單位】: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K876.43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導(dǎo)論8-12
- 第一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9-10
- 第二節(jié) 研究意義10-11
- 第三節(jié) 關(guān)于研究方法11-12
- 第一章 遼代的金銀器的基本面貌12-16
- 第一節(jié) 遼代金銀器分布、分類及分期特征12-14
- 一、遼代金銀器的分布12
- 二、遼代金銀器的分類12-14
- 第二節(jié) 遼代金銀器分期14-16
- 第二章 遼代金銀器的造型和紋飾特點16-25
- 第一節(jié) 遼代金銀器的造型16-17
- 第二節(jié) 遼代金銀器造型的發(fā)展與演變17-19
- 一、早期17-18
- 二、中期18
- 三、晚期18-19
- 第三節(jié) 遼代金銀器紋飾特點19-23
- 一、遼代金銀器的紋飾19-23
- 第四節(jié) 遼代金銀器紋飾的發(fā)展與演變23-25
- 一、早期23
- 二、中期23-24
- 三、晚期24-25
- 第三章 遼代金銀器與唐、宋文化的關(guān)系25-33
- 第一節(jié) 遼代金銀器與唐文化25-28
- 一、契丹與唐代的歷史淵源25-26
- 二、遼代金銀器的與唐代金銀器對比分析26-28
- 第二節(jié) 遼代金銀器與宋文化28-33
- 一、契丹與宋代的歷史淵源28
- 二、遼代金銀器的與宋代金銀器對比分析28-33
- 第四章 遼代金銀器的文化內(nèi)涵33-44
- 第一節(jié) 遼代獨具特色的草原金銀器33-40
- 一、獨具民族特色的金銀飾品與服飾33-36
- 二、獨具民族特色的喪葬用具36-38
- 三、獨具民族特色的馬具及馬具飾品38-39
- 四、獨具民族特色的飲食器具39-40
- 第二節(jié) 遼代金銀器的文化內(nèi)涵40-42
- 一、遼代金銀器造型和紋飾的審美分析40-42
- 第三節(jié) 遼代金銀器的文化內(nèi)涵42-44
- 一、遼代金銀器反映的文化交融42
- 二、遼代金銀器的現(xiàn)實意義42-44
- 結(jié)語44-45
- 參考文獻45-47
- 致謝47-48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目錄4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閆巍;;追逐其章 金銀其相——中國古代金銀器賞析[J];中國拍賣;2006年06期
2 譚前學;;金銀器與唐代的進奉之風[J];收藏界;2006年09期
3 趙琳;;明清金銀器藝術(shù)點評[J];文博;2008年02期
4 金萍;王效軍;;西夏金銀器鑒賞[J];收藏界;2008年04期
5 趙琳;;唐代金銀器造型與裝飾的外來影響及本土化[J];博物館研究;2008年02期
6 譚前學;;富麗堂皇 中西合璧(下)——唐代金銀器巡禮[J];榮寶齋;2010年11期
7 譚前學;;富麗堂皇 中西合璧(上)——唐代金銀器巡禮[J];榮寶齋;2010年09期
8 葉燕婷;;福州出土宋代金銀器賞析[J];福建文博;2010年01期
9 宋笑飛;張敏;;豫西地區(qū)出土的金銀器[J];收藏界;2011年05期
10 劉朝暉;;遼代金銀器造型藝術(shù)文化內(nèi)涵的闡釋——讀《遼代金銀器研究》有感[J];大連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忙忙;齊揚;;法門寺金銀器蝕變因素分析[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shù)協(xié)會第四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張松柏;宋國軍;;城子金銀器研究[A];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3 張景明;;論遼代金銀器造型藝術(shù)的唐文化因素[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4 韓偉;;內(nèi)蒙古出土金銀器的特征[A];內(nèi)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5 張景明;;論遼代金銀器在社會生活與風俗習慣中的體現(xiàn)[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張景明;;論金銀器在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A];中國·內(nèi)蒙古第四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張景明;;論遼代金銀器在社會生活與風俗習慣中的體現(xiàn)[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8 王志強;;吐爾基山墓金銀器的紋飾和成分[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shù)協(xié)會第四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李存信;;金銀器物的處理修復(fù)與保護[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shù)協(xié)會第二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張景明;;草原絲綢之路研究中的幾個問題[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四輯)[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聞波;金銀器文物的鑒別[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2 楚杰;金銀器:“貴族化的藏品”[N];中國礦業(yè)報;2007年
3 吳偉忠;金銀器拍壇競風流[N];經(jīng)濟日報;2007年
4 彭浦 華青;淺談金銀器收藏[N];金融時報;2007年
5 楚杰;玩賞金銀器有講究[N];中國商報;2007年
6 水手;金銀器的鑒賞[N];金融時報;2002年
7 高學訓(xùn);金銀器真?zhèn)沃鎇N];中國商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李曉東;彭州金銀器的前世今生[N];四川日報;2006年
9 李力;從法門寺出土的金銀器談起[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10 李力;金銀器的中國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本文關(guān)鍵詞:遼代金銀器的造型和紋飾,,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74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77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