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半島石棚墓與大石蓋墓的比較研究
【圖文】:
10鳥居龍藏.中國石棚之研究[J].燕京學報,1946(37);凌純聲.臺灣與東亞及西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M].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7.圖 1.遼東半島石棚分布圖,采自許玉林,1981。
圖 2.遼東半島海城縣析木城石棚。在海城縣析木城鄉(xiāng)的東南八公里,有一姑嫂石村,析木城石棚就位于此。析木城石棚最初有 2 座,一座位于山頂,一座位于山坡,山頂和山坡兩座石棚之間的長度大約為 350 米,它們也經(jīng)常被當?shù)厝朔Q為“姑嫂石”。其中山下的石棚早年曾經(jīng)倒榻,,因而又叫“倒姑”,山上石棚則被稱為“站嫂”。遠遠望去,坐落于六十多米高的山丘上的“站嫂”就好像一個巨大的石桌。“站嫂”是用巨大的石板砌筑而成的,到目前為止都保存的非常好。它的石材基本都是花崗巖,這些花崗巖先從其他的地方開采出來,而后運到這里,再經(jīng)細致的打磨后施工建造。該石棚的形狀為長方形,由六塊花崗巖石板所構(gòu)成,六塊石板之中的四塊大的石板被當做支架用于支撐石棚,另外兩塊石板一個當做巨石蓋,另一塊當做鋪地石。于是,整個建筑便先是以四塊長寬各為兩米以上的大石板豎立成壁,再鋪上底石,后在其上覆蓋以長約 6 米,寬約 5 米,厚約 0.5 米,高約 2.7 米的大石板作為石棚的頂。石棚室內(nèi)寬 1.6 米,長 2.2 米。石棚對接處均有榫卯結(jié)構(gòu)。另外,在石棚南面壁石的上部,有兩排(共 33 個)規(guī)整的凹穴,在這些凹穴中,最小的直徑為 4 厘米,深 2 厘米。這些凹穴有的彼此間相互連接,在石棚的西壁內(nèi)側(cè)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K878.8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木集;;感興五則[J];當代人;2018年05期
2 張_";;石棚,那久遠的神話[J];遼河;2016年03期
3 邵蕊;;試論浙江石棚墓的起源[J];中州大學學報;2013年01期
4 田野;;遼海史前石棚的概念問題探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5 陳元甫;浙江石棚墓研究[J];東南文化;2003年11期
6 武家昌;遼東半島石棚初探[J];北方文物;1994年04期
7 夏長春;大連石棚[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8 孫福海;靳維勤;;石棚考略[J];考古;1995年07期
9 徐家國;;遼寧省撫順市渾河流域石棚調(diào)查[J];考古;1990年10期
10 許玉林;;遼東半島石棚的新發(fā)現(xiàn)[J];考古;1985年02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盧立業(yè) 楊靖岫;遼寧石棚群應(yīng)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N];遼寧日報;2018年
2 記者 廖巍巍;用活用好PSL資金 有序推進黃石棚改工作[N];黃石日報;2016年
3 李富;石棚溝林場成為左旗西北部一道生態(tài)屏障[N];赤峰日報;2008年
4 胡雪岡;溫州石棚墓 千古文化謎[N];溫州日報;2005年
5 記者 廖巍巍;黃石棚改項目獲50億元融資[N];黃石日報;2015年
6 楊海霞邋記者 李海峰;鞍山大孤山發(fā)現(xiàn)兩座古代石棚[N];沈陽日報;2007年
7 萬瑞杰 王耀鵬 記者 李信;柳河發(fā)現(xiàn)石棚墓群古采石場遺址[N];吉林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邰瀾瀾;眼光遠了 石棚綠了[N];營口日報;2006年
9 記者 王瑾;青銅時代石棚文化萊國人逃亡遼東[N];大連日報;2010年
10 記者 姍悅 實習生 張子律;析木探古[N];鞍山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華玉冰;中國東北地區(qū)石棚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湯隆皓;遼東半島石棚墓與大石蓋墓的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9年
2 畢庚辰;烏蘭壩—石棚溝自然保護區(qū)苔蘚植物區(qū)系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3年
3 劉瑛;試論遼東半島石棚遺存[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河貞賢;淺析中國遼東地區(qū)石棚幕與朝鮮半島支石墓[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7102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710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