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遼西地區(qū)龍的起源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Xinglongwa culture, the ancient ancestors of western Liaoning had the meaning of totem worship about 8000 years ago. The worship image began to change from boar entity to abstract image, which is the breeding period of dragon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Zhao Baogou culture, the image of pig first dragon was portrayed on the pottery used for sacrifice, which wa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formation of dragon culture in western Liaoning and the forming period of dragon culture. Hongshan culture period, marked by the emergence of Yulong, is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dragon culture.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基金】: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資助項目成果
【分類號】:K8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剛;曹建恩;井中偉;趙志軍;;魏家窩鋪遺址2009年度植物浮選結(jié)果分析[J];北方文物;2012年01期
2 楊虎;劉國祥;;興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及相關問題探討[J];考古;1997年01期
3 劉國祥;賈笑冰;趙明輝;田廣林;邵國田;;內(nèi)蒙古赤峰市興隆溝聚落遺址2002~2003年的發(fā)掘[J];考古;2004年07期
4 朱乃誠;;紅山文化獸面sπ斡袷窩芯縖J];考古學報;2008年01期
5 劉國祥;;西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至早期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概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6 劉國祥;;興隆溝遺址第一地點發(fā)掘回顧與思考[J];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02期
7 蘇秉琦;殷瑋璋;;關于考古學文化的區(qū)系類型問題[J];文物;1981年05期
8 方殿春;劉葆華;;遼寧阜新縣胡頭溝紅山文化玉器墓的發(fā)現(xiàn)[J];文物;1984年06期
9 郭大順;張克舉;;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建筑群址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4年11期
10 郭大順;;龍鳳呈祥——從紅山文化龍鳳玉雕看遼河流域在中國文化起源史上的地位[J];文化學刊;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朔知;從凌家灘文化看中國文明的起源[J];安徽史學;2000年03期
2 金仁安;試論紅山文化居民對岫巖玉的開發(fā)與利用[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3 周曉晶;紅山文化玉勾云形器研究回顧及新探[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4 王時麒;岫巖軟玉與紅山文化[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5 逯宏;;“女媧補天”神話與“紅山文化”考古關聯(lián)之探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6 滕銘予;;中國北方地區(qū)兩周時期銅(钅復)的再探討——兼論秦文化中所見銅(钅復)[J];邊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7 張良仁;;評韓建業(yè)《中國北方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8 李少兵;索秀芬;;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遼西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史[J];邊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9 朱延平;;紅山文化彩陶紋樣探源[J];邊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10 羅運兵;;大甸子遺址中豬的飼養(yǎng)與儀式使用[J];邊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國祥;;紅山文化與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楊福瑞;;北方游牧民族的穹廬觀念與氈帳文化[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3 楊杰;;晉陜冀北部及內(nèi)蒙古中南部龍山時代考古學文化初探[A];內(nèi)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4 朱延平;;遼西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縱橫[A];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5 陸思賢;;“勾云形玉佩”的形狀結(jié)構(gòu)及寓意的思想內(nèi)容[A];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6 崔璇;;新石器時代至商周之際河套地區(qū)與燕山南北的文化聯(lián)系[A];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索秀芬;李少兵;;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遺存分期初探[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8 王建新;;民族宗教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及拓展[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9 江林昌;;中國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與演進軌跡[A];周秦社會與文化研究——紀念中國先秦史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楊琳;;履跡生子觀念的解析[A];東方叢刊(1993年第1輯 總第五輯)[C];199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國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林炳僖;韓國神話歷史[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劉沛林;中國傳統(tǒng)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構(gòu)建與應用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4 劉祖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我國大學群發(fā)展政策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5 曹鵬;明代都城壇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6 倪玉湛;夏商周青銅器藝術的發(fā)展源流[D];蘇州大學;2011年
7 李嬋;上古三代秦漢玉文化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張一兵;明堂制度研究——明堂制度的源流[D];吉林大學;2004年
9 彭。ㄊィ;吳城文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10 趙玉寶;先秦性別角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云峰;先秦時期青銅鑄造標準化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蔣曉艷;紅山文化與中華禮制文明[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進;西遼河流域史前文化與國家起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賈寧寧;紅山文化與商族起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曹陽;遼寧地區(qū)紅山文化墓葬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薛振華;以陶器為視角的紅山文化發(fā)展階段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石文嘉;漢代墓葬中出土玉璧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1年
8 郭菁菁;嶺南文明化進程的初步探討[D];暨南大學;2011年
9 王太一;夏家店下層文化的聚落形態(tài)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肖男;先秦時期的原始宗教與王權(quán)[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時;紅山文化三壞石壇的天文學研究——兼論中國最早的圜丘與方丘[J];北方文物;1993年01期
2 孫德萱;丁清賢;趙連生;張相梅;;濮陽西水坡遺址發(fā)掘簡報[J];華夏考古;1988年01期
3 陳星燦;;史前居室葬俗的研究[J];華夏考古;1989年02期
4 王勁 ,林邦存;房縣七里河遺址發(fā)掘的主要收獲[J];江漢考古;1984年03期
5 ;遼寧北票縣豐下遺址1972年春發(fā)掘簡報[J];考古;1976年03期
6 楊虎;朱延平;孔昭宸;杜乃秋;;內(nèi)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85年10期
7 楊虎;朱延平;;內(nèi)蒙古敖漢旗小山遺址[J];考古;1987年06期
8 董文義;韓仁信;;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調(diào)查[J];考古;1987年06期
9 許宏;;略論我國史前時期甕棺葬[J];考古;1989年04期
10 郭治中;索秀芬;包青川;;內(nèi)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3年07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趙志軍;[N];中國文物報;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曹振印;舉世矚目的遼西化石文化[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2 劉丹;;遼西地區(qū)歷史文化遺產(chǎn)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11期
3 趙巍;趙世清;;遼西地區(qū)的文化品牌打造與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2年21期
4 關亞新;;清代遼西地區(qū)的氈帽制造業(yè)[J];社會科學輯刊;2012年06期
5 肖忠純;;隋唐時期遼西地區(qū)的移民及其影響[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4年03期
6 楊懿;;華裔理殊:永嘉之亂前的慕容鮮卑及其改革動因[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國林;羅憲利;;遼西地區(qū)無霜期變化特征與糧食生產(chǎn)安全[A];沈陽第六屆雨雪冰凍(霜凍)災害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劉海騫;;遼西地區(qū)核桃幼樹的管理與病蟲害防治技術[A];遼寧省植物保護學會、遼寧省昆蟲學會2011年學術交流研討會(西安)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龍博;新玉米,上市之前看供求[N];青島日報;2006年
2 姚嵐 董昕 主任記者 張愛桐;元成公司年帶動20萬農(nóng)戶發(fā)展生產(chǎn)[N];錦州日報;2007年
3 記者 謝文君;李克強會見香港客人[N];遼寧日報;2006年
4 遼寧中期 時巖;1400 玉米多空爭奪區(qū)[N];證券日報;2006年
5 王鐵越 楊甲瑞;遼西地區(qū)[N];中國檔案報;2004年
6 溫娜;西南干旱東北雨 玉米冰火兩重天[N];期貨日報;2006年
7 記者 姚宜兵;東北春播漸次展開 價格刺激玉米種植[N];期貨日報;2011年
8 李心頁 本報主任記者 陳麗;杏林春暖花枝俏[N];錦州日報;2006年
9 孫中和 本報記者 王潤福;有思路,有干勁,,才能“跨越式”[N];遼寧日報;2002年
10 文棟;遼西地區(qū)春耕備肥形勢謹慎看好[N];農(nóng)資導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宇;遼西地區(qū)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分析[D];渤海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5076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507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