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以前中國造像及其文化發(fā)展初探
[Abstract]: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styles of the image system. The ancient statues were integrated with witchcraft, rites and customs to express their reverence for nature and ghosts. After Zhou Gong's ritual, the social order gradually became stable, and the ritual factors in the statue became prominent.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the system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was more natural and vivid;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statues were more vivid and natural. When the monarchy was first established, the status of Confucianis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people lived in peace and health, corresponding to which the statues were shown to be magnificent and majestic, the Confucian ritual system, soaring up and seeking immortals, and so on.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uddhism and statues from India gradually flourished. Buddhist statues are realized in China through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with local culture. Its regular image system,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distinct religious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developed. By now, all types, typical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ese statues have been completed, and the architecture has been basically completed. Through the study of Chinese statues and their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pre-Qin to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h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law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of social ide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tues.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分類號】:K879.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俞偉超;;東漢佛教圖像考[J];文物;1980年05期
2 孫守道;郭大順;;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頭像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J];文物;1986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同華;簡論中國原始社會的繪畫美[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2 周慶基;河姆渡人的宗教觀念和“鳳”的起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2期
3 龐雪芹;;從《建康實錄》看《漢語大詞典》詞條補正[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4 張蕾;張娟;;“江總宅”意蘊論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5 劉瀏;;詩之美·詩之境·詩之作——論王士禎“神韻說”的三個層面[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年02期
6 蔣芝蕓;意境“哲理意蘊”的審美心理基礎[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7 邱先梅;;“片言可以折獄”源于孔子對子路的絕對信任[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8 熊清元;陳志平;;《中國文學編年史·兩晉南北朝卷》齊梁部份的若干問題(續(xù))[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9 李曉敏;;陸機生平考辨二則[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10 李謨潤;;《全唐詩》佛寺小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長虹;;神話與歷史——唐代《八駿圖》研究[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何志國;;孔望山佛像與佛神模式[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鄭紅莉;;漢代畫像石所見“象圖”再考[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何志國;;漢晉佛像研究綜述及展望[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李洪甫;;從中外交通、佛事遺跡看孔望山造象產生的背景[A];1981年江蘇省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暨吳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三冊)[C];1981年
6 范子燁;;東晉時期京口天師道及相關之歷史問題——以陶淵明始作鎮(zhèn)軍參軍為中心[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7 霍巍;;中心與邊緣:漢文化的擴張與變異——以四川樂山麻浩一號崖墓畫像石刻為例[A];文化傳承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南江濤;;齊竟陵王蕭子良年譜[A];天津師范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學術論文集(中國古典文獻學叢刊第五卷)[C];2006年
9 姚亦鋒;;基于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觀研究[A];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大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郝培堯;董麗;;早期江南文化與江南古典園林植物景觀地域性特色[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下冊)[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2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高連福;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鄭春穎;高句麗遺存所見服飾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潘震;中國傳統(tǒng)情感英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宏;英漢詞匯理據(jù)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鄧瑩;《孔子家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阮立;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9 沈其旺;中國連環(huán)畫敘事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10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良偉;論中國書法與山水畫藝術的同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傳寶;唐代工筆人物畫中男子冠飾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蔣曉艷;紅山文化與中華禮制文明[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黃欣鳳;論疏體畫風對傳統(tǒng)人物畫的影響及其審美淵源[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侯曉珊;南朝詩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敏;唐代佛教人物畫創(chuàng)作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姚翔萍;武則天時期洛陽都市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8 李金蓮;中國古典美學“境”范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軍;榮US期、曾子、孟子“三樂”思想的美學闡釋[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卓;常家莊園建筑石構件裝飾藝術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劍平;試論漢化佛教造像藝術的審美意匠[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2 謝成水;唐代佛教造像理想美的形成[J];敦煌研究;2001年03期
3 任志錄;山西省陽泉市新發(fā)現(xiàn)一批佛教造像[J];文物世界;2001年02期
4 郭志誠,高生記;論山西唐代佛教造像的藝術性[J];滄桑;2002年06期
5 黃才良 ,趙廣鈴;佛教造像業(yè)現(xiàn)狀芻議[J];佛教文化;2002年Z1期
6 董立軍;青州出土佛教造像藝術風格研究[J];美術觀察;2002年11期
7 陳亮;陜西扶風館藏北朝有銘佛教造像及相關問題研究[J];文物世界;2002年05期
8 ;青州北朝佛教造像[J];美術;2002年12期
9 王名峰;中國佛教造像的引進及藝術特色探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10 許寶哲;中國佛教造像美學管窺[J];文物世界;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蔡偉堂;;佛教造像——敦煌佛教造像的君權意識[A];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2 茅子芳;;如何加強對宗教文物的保護[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護及其現(xiàn)代化管理學術論文集[C];2000年
3 王可平;;西北雕塑與民族意識[A];東方叢刊(1992年第2輯 總第二輯)[C];1992年
4 何志國;;論早期佛像在長江流域的傳播[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王征;;庫木吐拉GK20窟和北涼北魏早期佛教造像的比較[A];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田懷清;;巍山(山龍)(山于)圖山南詔寺廟遺址出土釋迦、多寶佛教造像的初步研究[A];滇川黔桂四。▍^(qū))毗鄰縣第二屆彝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邢兆遠 李建斌;山西:佛教造像“穿越”千年[N];光明日報;2013年
2 李培林 郭銀堂;山西忻州出土北朝至唐佛教造像[N];中國文物報;2013年
3 記者 張芹 通訊員 王靜;市博物館將辦佛教造像展[N];連云港日報;2008年
4 本報實習生 孫青 本報記者 劉萍;2895件佛教造像及殘片重現(xiàn)北朝文化神韻[N];河北日報;2012年
5 本報記者 米根孝;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特色[N];中國民族報;2001年
6 楊一苗邋耿凌楠;陜西留壩縣發(fā)現(xiàn)隋唐佛教造像龕[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7 記者 根秋多吉;我州發(fā)現(xiàn)國內最早的后宏期摩崖佛教造像[N];甘孜日報(漢文);2011年
8 記者 劉鋼 俞錚;青州佛教造像亮相柏林[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9 馬世長;從《河南佛教石刻造像》的出版 談佛教造像資料的整理與研究[N];中國文物報;2010年
10 鄴城考古隊;河北鄴城遺址發(fā)現(xiàn)佛教造像埋藏坑[N];中國文物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徐振杰;中國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與世俗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2 李正曉;中國內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劉京濤;蒙原佛教造像變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4 葉原;胡漢文化互動與北魏佛教造像衍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年
5 王梅格;十個微笑[D];中央美術學院;2014年
6 白文;關中唐代佛教造像的圖像志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華;論唐代佛教造像的豐腴化[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1年
2 董立軍;青州佛教造像藝術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2年
3 王雅茹;試論北齊青州佛教造像的審美風格[D];青島科技大學;2012年
4 王陽;北齊晉陽佛教造像藝術特征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3年
5 李青藍;南北朝石雕佛教造像的造型特點及對我畢業(yè)創(chuàng)作的影響[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
6 李曉云;論笈多美術對南北朝后期與隋代佛教造像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0年
7 楊淑芹;山東地區(qū)唐代佛教造像研究[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0年
8 劉莉莉;河洛地區(qū)北朝佛教造像碑研究[D];鄭州大學;2004年
9 肖丁;西安地區(qū)北周佛教造像及其淵源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2年
10 李方;明清時期湖南佛教造像的區(qū)域性比較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2612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26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