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東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Abstract]:In the south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stone carvings of Buddha from th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 to the Eastern Wei Dynasty in central Henan Province, with Luoyang as the center, represent the central modeling style of the north at that time. Most examples are double collar pendant cassock robes, based on the microcosmic changes in the form of cassock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the first two groups are Longmen ancient Yangdong examples, in the Datong Yungang Grotto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ir own unique. The third group are the larger Buddha statues in the north Wei grottoes of Longmen, which have many new features. The fourth group develops to stylization and decoration on the basis of Yungang Buddha's modeling. The fifth group is the small cave niches and scattered monolithic statues around Luoyang, which are affected by the first four groups. The five groups of Buddhist statues were in the order of development, the changes of human body shape were not obvious, and the expression of external cassock was the focus of the Buddha statue modeling in this period.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天津美術(shù)學(xué)院雕塑系;
【分類號】:K879.3
【參考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溫玉成;;河南新安縣西沃石窟[J];考古;1986年02期
2 賀玉萍;;虎頭寺義邑造像的文化特征及其他[J];洛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8年06期
3 羅宗真;;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及其磚刻壁畫[J];文物;1960年Z1期
4 韋正;南京西善橋?qū)m山“竹林七賢”壁畫墓的時代[J];文物;2005年04期
5 陳平;鴻慶寺石窟[J];中原文物;1987年04期
6 宮大中;龍門石窟的“衛(wèi)星窟”——萬佛山石窟[J];中原文物;1993年04期
7 賀玉萍;;孟津謝家莊石窟開鑿時間及藝術(shù)分析[J];中原文物;2008年06期
【共引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光明;;從釋迦三尊到華嚴(yán)三圣的圖像轉(zhuǎn)變看大乘菩薩思想的發(fā)展[J];敦煌研究;2010年03期
2 王明發(fā);;南朝畫像磚的時代精神[J];東南文化;2005年06期
3 李梅田;北朝墓室畫像的區(qū)域性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03期
4 齊慶媛;;金代與西夏菩薩像造型分析[J];故宮學(xué)刊;2014年01期
5 劉連香;;北朝佛傳故事龍?jiān)√有蜗笱葑僛J];敦煌研究;2014年06期
6 張建宇;;敦煌西魏畫風(fēng)新詮——以莫高窟第285窟工匠及粉本問題為核心[J];敦煌研究;2015年02期
7 賀玉萍;;元魏石窟文文學(xué)意識與美學(xué)特點(diǎn)[J];河南社會科學(xué);2009年05期
8 胡永慶;;河南魏晉南北朝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六十年[J];華夏考古;2012年02期
9 賀玉萍;;萬佛山石窟禮佛圖的文化價(jià)值[J];河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04期
10 付振宇;;挖掘傳統(tǒng)文化與開展鄉(xiāng)土教育[J];美與時代(上);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天石;;江蘇六朝史研究回顧與展望[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中翔;;西沃石窟的調(diào)查與遷移保護(hù)[A];文物建筑論文集(第2輯)[C];2009年
3 盧云亭;謝蘋;;我國石窟寺的地學(xué)機(jī)制研究[A];旅游地學(xué)的理論與實(shí)踐——旅游地學(xué)論文集第二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2條
1 吳葒;北周石窟造像研究[D];蘭州大學(xué);2009年
2 趙鵬;北朝佛傳故事圖像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9條
1 黃瀟;南京市區(qū)六朝墓葬分布研究[D];南京大學(xué);2011年
2 孫正夷;唐代琴文化初探[D];復(fù)旦大學(xué);2010年
3 徐玉瓊;莫高窟北朝壁畫漢式造像特征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10年
4 莫陽;繼承與創(chuàng)新[D];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2012年
5 徐小蕾;唐朝工筆人物畫設(shè)色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3年
6 侯文娟;魏晉南北朝肖像畫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xué);2013年
7 張清文;真子飛霜鏡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3年
8 付旭陽;竹林七賢文化形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14年
9 吳丹;墨竹小史[D];安徽師范大學(xué);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町田章 ,勞繼;南齊帝陵考[J];東南文化;1986年01期
2 ;杭州地區(qū)漢、六朝墓發(fā)掘簡報(bào)[J];東南文化;1989年02期
3 陳兆善,張九文,顧蘇寧;南京北郊三座六朝墓葬發(fā)掘簡報(bào)[J];東南文化;1989年02期
4 顧蘇寧;南京雨花臺區(qū)三座六朝墓葬[J];東南文化;1991年06期
5 ;南京西善橋南朝墓[J];東南文化;1997年01期
6 王志高;南京殷巷東晉、南朝墓[J];東南文化;1993年02期
7 ;武昌東湖三官殿梁墓清理簡報(bào)[J];江漢考古;1991年02期
8 蔣績初;黎忠義;;南京中山門外苜蓿園東晉墓清理簡報(bào)[J];考古通訊;1958年04期
9 李蔚然;;南京六朝墓清理簡報(bào)[J];考古;1959年05期
10 ;南京富貴山東晉墓發(fā)掘報(bào)告[J];考古;1966年04期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松日奈子,云中;龍門古陽洞初期造像的中國化問題[J];華夏考古;1999年02期
2 張雯;;古陽洞雕鑿次第初探[J];石窟寺研究;2012年00期
3 牛憲鋒;;龍門古陽洞高樹龕主尊佛頭像[J];中國書畫;2005年07期
4 李玉昆;;西魏大統(tǒng)六年吉長命造像碑題記錄文正誤[J];文物;1985年08期
5 王潔;北魏孝文帝與龍門石窟古陽洞的雕造[J];考古與文物;2003年01期
6 上原和;趙聲良;;龍門石窟古陽洞開鑿的年代(下)——對現(xiàn)行的北魏孝文帝遷洛以后營建說謬誤之糾正[J];敦煌研究;2007年01期
7 上原和;于冬梅;趙聲良;;龍門石窟古陽洞開鑿的年代(上)——對現(xiàn)行的北魏孝文帝遷洛以后營建說謬誤之糾正[J];敦煌研究;2006年06期
8 廖高群;龍門石窟藝術(shù)研究的新成果——評《古陽洞——龍門石窟第1443窟》[J];敦煌研究;2002年02期
9 謝海云;盧舍那,中國的維納斯[J];華人時刊;2001年04期
10 劉景龍;;龍門石窟開鑿年代研究[J];石窟寺研究;2010年00期
相關(guān)重要報(bào)紙文章 前3條
1 龍門石窟研究院 楊超杰;龍門古陽洞孫秋生碑的新認(rèn)識[N];中國文物報(bào);2007年
2 張亞武 趙振華;流失海外數(shù)十載 身首合壁終團(tuán)圓[N];洛陽日報(bào);2005年
3 阿德;龍門石窟重現(xiàn)光彩(中華瑰寶)[N];人民日報(bào)海外版;2002年
,本文編號:21848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18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