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宋初時期于闐王族的漢化研究——以敦煌石窟中的于闐王族供養(yǎng)像為中心
本文選題:于闐王族供養(yǎng)像 切入點:李圣天 出處:《美術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曹氏歸義軍時期,由于曹氏家族與于闐王族的聯姻政策,使得敦煌與于闐進入到一個密切交流的時期,大量于闐人活動在敦煌。在這個時間段中,敦煌石窟中出現了于闐王李圣天、皇后曹氏等于闐王族的供養(yǎng)像。通過對這些供養(yǎng)像的研究可以發(fā)現,中原地區(qū)的服飾制度在敦煌保留下來,于闐王族們的禮服明顯模仿著漢地帝王、皇后的服飾,于闐太子所著的常服也與敦煌當地居民相同。在佛事活動上,于闐人與敦煌民眾也是趨于一致,寫經、造像并無二致。體現出于闐王族在服飾制度、佛教信仰方式上趨于漢化。這種漢化的傾向甚至西傳到了于闐本土,使得晚期于闐出現了漢風明顯的圖像。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Cao's Rebellion, due to the marriage policy between the Cao family and the Khotan royal clan, Dunhuang and Yutian entered a period of close communica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Khotan people were active in Dunhuang. In the Dunhuang grottoes, King Li Shengtian, Queen Cao and the like of the King of Khotan were found to be offering statu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se statue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dress system of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is preserved in Dunhuang. The dress of the Khotan princes obviously imitates the clothes of the emperors and emperors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ordinary clothes of Prince Khotan are the same as those of the local residents of Dunhuang. In the Buddhist activities, the people of Khotan and the people of Dunhuang also tend to converge, writing the scriptures. The statue is no different. It reflects the fashion system of the King of Khotan and the way of Buddhist belief tends to be Chinese. This tendency of Chinese has even spread to the native land of Khotan, which made the late Khotan appear obvious images of Han style.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基金】:第54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助編號2013M541135,博士后編號121402
【分類號】:K879.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沙武田;;敦煌石窟于闐國王畫像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2 吳艷春;;從和田布扎克彩棺看唐—五代長安文化對西域的影響[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孫修身;;敦煌佛教藝術和古代于闐[J];新疆社會科學;1986年01期
4 沙武田;敦煌石窟于闐國王“天子窟”考[J];西域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文才;賀春燕;;試論佛教傳播對魏晉南北朝圖書出版的影響[J];圖書與情報;2006年06期
2 王聰延;;漢、唐、清時期漢文化在西域的傳播[J];兵團黨校學報;2010年03期
3 陳珊珊;;關于宋代音樂轉型的一些思考[J];滄桑;2010年12期
4 符永利;;淺論棲霞山石窟的供養(yǎng)人問題[J];長江文化論叢;2012年00期
5 沙武田;;敦煌寫真邈真畫稿研究——兼論敦煌畫之寫真肖像藝術[J];敦煌學輯刊;2006年01期
6 鄭炳林;屈直敏;;歸義軍時期敦煌佛教教團的道德觀念初探[J];敦煌學輯刊;2006年02期
7 趙青山;;敦煌地區(qū)寺院行像活動財政考[J];敦煌學輯刊;2007年04期
8 邢新強;;唐代驢鞠小考[J];敦煌學輯刊;2008年03期
9 張寶洲;;莫高窟諸家編號對照表及內容比對校勘[J];敦煌學輯刊;2009年03期
10 惠怡安;曹紅;鄭炳林;;唐玄奘西行取經瓜州停留寺院考[J];敦煌學輯刊;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鄭炳林;屈直敏;;歸義軍時期敦煌佛教教團的道德觀念初探[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2 馮培紅;;歸義軍鎮(zhèn)制考[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3 沙武田;;敦煌“新樣文殊”畫稿研究[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4 沙武田;;敦煌石窟于闐國王畫像的幾個問題[A];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王義康;;中國發(fā)現東羅馬金幣波斯薩珊朝銀幣相關問題研究[A];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普慧;;兩漢上郡龜茲屬國及其文化遺存考臆[A];龜茲學研究(第四輯)[C];2012年
7 魏德新;;《天房圖瑞出》考析[A];鄭和研究2013年第4期[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艷;漢譯佛經之美術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冀愛蓮;翻譯、傳記、交游:阿瑟·韋利漢學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西亞;金代圖書出版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田應仟;中等職業(yè)教育與民族社區(qū)共生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孔令梅;敦煌大族與佛教[D];蘭州大學;2011年
6 祁曉慶;敦煌歸義軍社會教育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任飛;唐代太常、教坊樂官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羅yN波;漢唐時期禮儀服飾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9 鄭f媐,
本文編號:16689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668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