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遺址中馬家浜文化陶器造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31 10:29
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近六十年來,馬家浜文化的相關(guān)遺址不斷被發(fā)現(xiàn),學術(shù)界對于它的研究也在持續(xù)更新中。本文主要研究楊家遺址中馬家浜文化時期陶器的造型。研究資料來源于2015年江蘇無錫楊家遺址出土的馬家浜文化時期的陶片。文章一共分五個章節(jié),將逐一分析這批陶片的制作工藝與造型式樣,在前輩學者提供的理論方法基礎(chǔ)上,進一步研究馬家浜文化時期的陶器造型。第一章:馬家浜文化研究概述。這一章主要從馬家浜文化的發(fā)現(xiàn)與命名、馬家浜文化內(nèi)涵兩個方面對馬家浜文化目前的研究做一個整體的簡述。這一章的重點在于馬家浜文化的類型研究,通過對不同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歸類的研究,尋找到不同遺址中相同文化因素的共同發(fā)展規(guī)律,為楊家遺址中馬家浜文化因素的定位做前期準備。第二章:楊家遺址概述。這一章主要介紹楊家遺址的發(fā)掘情況與文化因素,其中主要對出土的馬家浜文化時期的陶片做一個總體的介紹,為下一步具體研究做準備。這批資料有一個特點,即無完整器,陶片破損嚴重,而且質(zhì)地粗糙,夾砂、蚌、炭,燒制溫度低,火候不一,陶色不均,研究難度較大。第三章:研究方法。這一章是全文的要點,它奠定了整篇文章的研究思路與方法。此章主要介紹了學術(shù)界目前在陶器研究中運用的四種方法,即資料整理法、序列研究法、制陶工藝法、科技分析法。這四種方法本文都有引用,但是,最主要用的是第三種方法,即制陶工藝法。本文將這一方法進一步細化,結(jié)合此批陶片破損嚴重、無完整器的實際情況,運用一看二摸三歸類的方法來研究陶器的造型。具體方法是,首先肉眼觀察,肉眼觀察的重點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觀察陶片表面的裂痕;二是觀察殘損陶片斷裂處泥條的組合方式(包括完整部件與器壁連接處的泥條組合方式);三是觀察裂痕與泥條組合方式間的差異;四是觀察各部件的造型式樣。然后用手摸陶片的表面,感知泥條的組合方式與細微的縫隙。最后將相同的制作方法進行歸類,分析,總結(jié),得出一個比較確切的制作方法。具體到陶器的各個部位,又有其具體的研究方法與目的?谘嘏c器蓋主要用來識別器型;豆座的制作工藝存在著明顯的漸變與突變現(xiàn)象,所以可以用它來推測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交流以及生活在楊家遺址的這個族群的來源;把手、流、足、耳、腰沿、腹片、器底主要用來研究制作方法,其中重要發(fā)現(xiàn)就是它們的制作方法完全一致,而且流、足只有用途的差別,也就是說,它們可以稍作改變后互相通用。圓柱體主要探討它的作用。第四章:研究內(nèi)容——陶器造型解析。這一章也是全文的重點,一共分十二節(jié),運用圖、表、文字結(jié)合的方法詳細分析了陶器中口沿、鏊、把手、流、足、耳、腰沿、腹片、器底、器蓋、網(wǎng)墜、圓柱體的制作方式與造型式樣,并對制作方法和造型式樣進行歸納。這批陶片的制作方式全部是手工制作,具體情況如下,單看鏨的制作方式有折疊式、拼接式、半包裹式、包裹式、組合式、捏塑式六種;把手的制作方式有捏塑式、拼接式;流、足、耳、器底、器蓋、網(wǎng)墜全部整體捏塑成型;圓柱體是拼接式;腰沿、腹片和口沿比較特殊是泥條盤筑式,但是腰沿總體可以歸納為兩種方法,即捏塑式和拼接式;腹片可以歸納為捏塑式和拼接式;口沿可以歸納為三種方法,即捏塑式、拼接式和折疊式。在造型式樣方面得出了足與流同源的結(jié)論,也論證了鏨與腰沿,鋈與把手,把手與耳,因為實際用途與所依附的器類不同而導致造型不同。第五章:總結(jié)。這一章分六小節(jié),也就是得出五個結(jié)論,第一,楊家遺址中馬家浜文化時期的陶器各部件制作方式一致,器物各部件的主要制作方法是捏塑式,只是個別部件根據(jù)實際需求(如二次制作)采用不同的方法達到相同的效果,最后,各部件相互拼接、粘貼形成一件完整的陶器;第二,器物獨立完成,不存在分工合作的現(xiàn)象,但是存在相互學習現(xiàn)象;第三,制作水平落后,生產(chǎn)技術(shù)水平低,生活氣息濃厚;第四,楊家遺址晚期有其他文化入侵現(xiàn)象;第五,分析對比"駱駝墩文化"與楊家遺址中馬家浜文化的文化因素,同時結(jié)合它們的地理位置、相對年代,推斷楊家遺址可能是駱駝墩文化的一個分支。
本文編號:1636213
南京大學江蘇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頁數(shù):124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馬家浜文化研究概述
第一節(jié) 馬家浜文化的發(fā)現(xiàn)與命名
第二節(jié) 馬家浜文化內(nèi)涵簡介
第二章 楊家遺址概述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內(nèi)容—陶器造型解析
第一節(jié) 口沿
第二節(jié) 鋬與把手
一、鋬
二、把手
第三節(jié) 流
第四節(jié) 足
第五節(jié) 足與流的造型比較
第六節(jié) 耳
第七節(jié) 腰沿
第八節(jié) 腹片
第九節(jié) 器底
第十節(jié) 器蓋
第十一節(jié) 網(wǎng)墜
第十二節(jié) 圓柱體
第五章 總結(jié)
(一) 器物各部件制作方法一致
(二) 器物獨立完成
(三) 制作水平落后
(四) 楊家遺址晚期有其他文化入侵現(xiàn)象
(五) 楊家遺址中馬家浜文化因素與"駱駝墩文化"的關(guān)系
(六) 遺留問題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期刊論文
[1]江蘇無錫楊家遺址植物遺存分析[J]. 邱振威,劉寶山,李一全,尚雪,蔣洪恩.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6(08)
[2]駱駝墩文化遺存與太湖西部史前文化(上)[J]. 林留根,郭偉民,王巍,欒豐實,趙賓福,宮希成,高蒙河,鄒厚本,田名利. 東南文化. 2011(06)
[3]略論環(huán)太湖西部馬家浜文化的變遷——兼談馬家浜文化的分期、分區(qū)和類型[J]. 田名利. 東南文化. 2010(06)
[4]江蘇張家港市東山村新石器時代遺址[J]. 周潤墾,錢峻,肖向紅,張永泉. 考古. 2010(08)
[5]江蘇無錫鴻山邱承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J]. 張敏,李則斌,田名利,朱國平,費玲伢,韓建立,唐根順,鄒憶軍,范玉珊,郭志委. 文物. 2009(11)
[6]江蘇宜興駱駝墩遺址發(fā)掘報告[J]. 林留根,田名利,徐建清,周恒明,張浩林,胡穎芳,周潤墾,朱曉汀,黃建秋. 東南文化. 2009(05)
[7]江蘇溧陽神墩遺址發(fā)掘簡報[J]. 田名利,郝明華,彭輝. 東南文化. 2009(05)
[8]駱駝墩文化初論[J]. 林留根. 東南文化. 2009(05)
[9]江蘇宜興西溪遺址發(fā)掘紀要[J]. 田名利,談國華,徐建清,周潤墾. 東南文化. 2009(05)
[10]江蘇江陰祁頭山遺址2000年度發(fā)掘簡報[J]. 陸建芳,左駿,龐志軍. 文物. 2006(12)
本文編號:16362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63621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