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文化銅鈴的類型與鑄造分析
本文選題:二里頭文化銅鈴 切入點:類型 出處:《中原文物》2014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二里頭文化銅鈴是夏文化早期的青銅器之一,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可以確認的二里頭文化銅鈴約12件。本文根據(jù)出土二里頭文化銅鈴扉棱的不同,結(jié)合銅鈴頂部、肩部、鈴壁等多部位的特點,將這些銅鈴分為三型:A型為平行四邊形扉棱的銅鈴,B型為上窄下寬形扉棱的銅鈴,C型為長條異形扉棱的銅鈴;同樣,依據(jù)對出土銅鈴的類型學(xué)分析,并結(jié)合銅鈴的鑄銅技術(shù)分析,以期進一步探討銅鈴在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發(fā)展及演變軌跡。
[Abstract]:The bronze bell of Erlitou culture is one of the bronze vessels of the early Xia culture and about 12 confirmed copper bells have been unearthed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since 50s in the 20th centur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dges of the copper bells of the Erlitou culture unearthed,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top of the copper bel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oulder, the wall of the bell, and so on. These bronze bell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ype A, which is a parallelogram, and type B, which is a copper bell with a narrow upper, lower, broad-shaped edge, and a copper bell, which is a long, special-shaped edge; similarly, Based on the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copper bell unearthed and the analysis of copper casting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opper bell in Erlitou culture period were discussed.
【作者單位】: 河南博物院;
【分類號】:K876.4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劉忠伏;杜金鵬;;1982年秋偃師二里頭遺址九區(qū)發(fā)掘簡報[J];考古;1985年12期
2 杜金鵬;;1987年偃師二里頭遺址墓葬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2年04期
3 廉海萍;譚德睿;鄭光;;二里頭遺址鑄銅技術(shù)研究[J];考古學(xué)報;2011年04期
4 ;遵循毛主席的指示,做好文物博物館工作[J];文物;1978年08期
5 華覺明;賈云福;;先秦編鐘設(shè)計制作的探討[J];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1983年01期
6 梁宏剛,孫淑云;二里頭遺址出土銅器研究綜述[J];中原文物;2004年01期
7 李京華;《偃師二里頭》有關(guān)鑄銅技術(shù)的探討——兼談報告存在的幾點問題[J];中原文物;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崇云;朱華東;陸勤毅;;江淮地區(qū)商周青銅器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安徽史學(xué);2012年03期
2 周書燦;;商代對江淮地區(qū)的經(jīng)營——兼論江淮地區(qū)的文明化進程[J];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9年03期
3 宋恩偉;;樂舞一體話六代 秦漢俗樂占先聲——秦漢俗樂興起探[J];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07年09期
4 王智遠;;旅順博物館藏青銅器概述[J];邊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5 李忠林;;古巢國考[J];巢湖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05期
6 陳陽;戴哲濤;;中國財稅博物館藏滕侯賕之歌鐘考[J];東方博物;2010年03期
7 白云翔;中國的早期銅器與青銅器的起源[J];東南文化;2002年07期
8 俞珊瑛;;越文化青銅樂器初探[J];東南文化;2012年01期
9 史凱敏;;鼓吹樂起源述評[J];大眾文藝;2011年21期
10 張麗丹;;古琴琴徽的產(chǎn)生探究綜述[J];大眾文藝;2011年2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葉萬松;李德方;;紅山文化積石冢與獸面玉牌淺議[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上冊)——中國古都學(xué)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尹弘澤;楊其威;;中國古代建筑史的新分期[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六、七合輯[C];1994年
3 方建幫;;秦子旽及同出鐘聲研究[A];第一屆中國音樂史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4 蔡秉衡;;脫夷入華:《魏書·樂志》隱沒他者的筆法尋跡[A];第一屆中國音樂史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10年
2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10年
3 賈兵;先秦諸子政治傳播觀念研究[D];上海大學(xué);2011年
4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遺存研究[D];安徽大學(xué);2011年
5 王曉毅;陶寺考古:技術(shù)的實證解析[D];山西大學(xué);2011年
6 倪玉湛;夏商周青銅器藝術(shù)的發(fā)展源流[D];蘇州大學(xué);2011年
7 劉芮方;周代爵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1年
8 崔波;甲骨占卜源流探索[D];鄭州大學(xué);2003年
9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證[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04年
10 鄭小爐;吳越和百越地區(qū)周代青銅器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范云峰;先秦時期青銅鑄造標準化研究[D];鄭州大學(xué);2010年
2 鮑樹柏;古代漢語樂器名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xué);2010年
3 呂全義;《臣辰v傘訪難芯縖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10年
4 常玲玲;《詩經(jīng)·商頌》與商、周文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5 常藎心;鄭州地區(qū)二里頭文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xué);2011年
6 劉遠晴;中國早期銅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1年
7 韋姍杉;二里頭早期國家興衰的聚落考古學(xué)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11年
8 張瀟瀟;新生活運動中的社會表演探析[D];上海戲劇學(xué)院;2011年
9 韋勇軍;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制橫吹樂管器名三考[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11年
10 錢燕;二里頭文化第四期性質(zhì)研究[D];鄭州大學(xué);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隴生 ,林瑞 ,滿德發(fā) ,常濱久 ,范皋淮 ,孫惠清 ,王玉柱 ,華覺明 ,張宏禮;用激光全息技術(shù)研究曾侯乙編鐘的振動模式[J];江漢考古;1981年S1期
2 葉學(xué)賢,賈云福,周孫錄,吳厚品;化學(xué)成份、組織、熱處理對編鐘聲學(xué)特性的影響[J];江漢考古;1981年S1期
3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調(diào)查“夏墟”的初步報告[J];考古;1959年11期
4 夏鼐;;碳-14測定年代和中國史前考古學(xué)[J];考古;1977年04期
5 楊國忠;;1981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墓葬發(fā)掘簡報[J];考古;1984年01期
6 楊國忠;張國柱;;1984年秋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的幾座墓葬[J];考古;1986年04期
7 杜正勝;;夏代考古及其國家發(fā)展的探索[J];考古;1991年01期
8 杜金鵬;;1987年偃師二里頭遺址墓葬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2年04期
9 方酉生;;偃師二里頭遺址第三期遺存與桀都斟,
本文編號:16323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63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