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仙鎮(zhèn)新河記碑》看賈魯河水運的歷史價值——水利碑刻與中原水環(huán)境變遷研究之一
本文選題:《朱仙鎮(zhèn)新河記碑》 切入點:賈魯河 出處:《中原文物》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清代河南巡撫李鶴年撰《朱仙鎮(zhèn)新河記碑》對于研究明清賈魯河水運具有重要價值。該碑不僅記載了明清賈魯河上游、下游的水系構成狀況和河道變遷,而且為我們進一步認識明清時期賈魯河水運的歷史價值提供了珍貴資料。由《朱仙鎮(zhèn)新河記碑》記載可知明清賈魯河水運不僅承擔了中原地區(qū)與東南沿海的水上聯(lián)系,而且在戰(zhàn)國鴻溝水系、隋唐通濟渠、宋代汴河淤塞失去水運功能后,再一次承擔了溝通黃河、淮河兩大水系的歷史重任。
[Abstract]:Li He-nian, governor of Henan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 wrote "Zhu Xian Zhen Xin he Ji Bei",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for studying the water transport of the Jia Lu Riv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monument not only records the water system composition and river channel change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Jia Lu Riv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water transport of the Jaru Riv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of Zhu Xianzhen New River Records, the water transport of the Jaru Riv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t only assumed the wate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and the southeast coas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gully water system, the Sui and Tang Tongji canal, the Song Dynasty Bianhe silt lost its water transport function, once again assumed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communicating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Huaihe River.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編號:12JJD790023) 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11BZS032) 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項目(編號:Y2012-08) 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2012年招標項目資助(編號:122BZYJ005)
【分類號】:K87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吳朋飛;;明清賈魯河水運環(huán)境變遷的刻畫[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年05期
2 許檀;清代河南的商業(yè)重鎮(zhèn)周口——明清時期河南商業(yè)城鎮(zhèn)的個案考察[J];中國史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亞仁;略論李澄中《艮齋筆記》及其與《聊齋志異》的共同題材[J];蒲松齡研究;2000年01期
2 陳才訓;;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炫才意識[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3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4 劉斌;;明代“土達”及其歸宿[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5 朱仰東;;“郭孝子尋親”本事再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6 周志斌;;明清時期江蘇農(nóng)業(yè)中的雇傭勞動狀況[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29期
7 于志勇;;內(nèi)蒙古中西部地區(qū)歷史文化期的氣候變遷與沙化[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12期
8 陳聯(lián);明清時期的蕪湖榷關[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9 李琳琦;明清徽州的蒙養(yǎng)教育述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10 陶明選,李勇;程演生《天啟黃山大獄記》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金國平;吳志良;;“火者亞三”生平考略——傳說與事實[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3 梁爾銘;;明代鄉(xiāng)試考官的選取制度[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楊增強;;碑志所見明清時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姚阿玲;;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中日男同性戀作品的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李青唐;;《水滸》“殺嫂”故事的溯源與演繹[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7 朱亞非;;明初以德睦鄰與勸和息爭[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4輯——新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08年
8 林金樹;;試論明代蘇松二府的重賦問題[A];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C];1982年
9 陳學霖;;關于《明太祖皇帝欽錄》的史料[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10 南炳文;;朱元璋撰二丘樂章的重視民眾思想[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戴天放;鄱陽湖流域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變遷與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鐵華;主人的居處:“看”視域的古典園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8 吳為民;漢語性別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宋佳;經(jīng)方50味藥物在明代13位醫(yī)家中的用量規(guī)律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肖紅艷;《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迎芬;樂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賈文芝;萬歷朝的市民運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林忠彬;淺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雅蘭;歸有光文學散論[D];湘潭大學;2010年
6 劉飛;陳維崧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要琦;李東陽法律思想初探[D];湘潭大學;2010年
8 劉文英;文征明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黃漫遠;明中后期儒學平民化進程中書院教師角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吳慧華;明代江西縣級財政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長傅;朱仙鎮(zhèn)歷史地理[J];史學月刊;1964年12期
2 許檀;清代河南朱仙鎮(zhèn)的商業(yè)——以山陜會館碑刻資料為中心的考察[J];史學月刊;2005年06期
3 許檀;明清時期城鄉(xiāng)市場網(wǎng)絡體系的形成及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03期
,本文編號:15704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57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