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瓷器裹足支燒工藝淺析
發(fā)布時間:2018-02-05 00:26
本文關(guān)鍵詞: 支燒 耀州窯 越窯 老虎洞窯 黃堡窯 汝瓷 古代陶瓷 寶豐清涼寺 定窯 支圈 出處:《文物》2016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裹足支燒工藝是一種為保證瓷器表面盡量滿釉,采用匣缽單燒的方式,用支釘支起施滿釉的瓷器底部,燒成后將支釘打掉,僅在器物底部留下細(xì)小支燒痕跡的支燒方法。它是中國古代陶瓷精工制作中的一種重要工藝。采用這種工藝制作的器物釉面近于完整,能夠達(dá)到美觀的效果。北宋晚期,以汝瓷為代表的不少古代名瓷在燒造中采用了這種工藝。從目前的發(fā)現(xiàn)看,這種工藝的使用主要集中于帶有官窯性質(zhì)的窯場中。在以商品生產(chǎn)為主要目的的窯
[Abstract]: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surface of porcelain is as full as possible, the technology is to use a single sagger to raise the bottom of the porcelain covered with glazed porcelain, and then burn it out. It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in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he glaze made by this process is nearly complete, and can achieve beautiful effect. 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Many famous ancient porcelain, such as Ru porcelain, have adopted this technology in firing. From the current discovery, the use of this proces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kilns with the nature of official kilns, and in kilns with commodity production as the main purpose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為:2015M581013)研究成果之一 “北京師范大學(xué)青年教師基金項目”資助
【分類號】:K876.3
【正文快照】: 裹足支燒工藝是一種為保證瓷器表面盡量滿釉,采用匣缽單燒的方式,用支釘支起施滿釉的瓷器底部,燒成后將支釘打掉,僅在器物底部留下細(xì)小支燒痕跡的支燒方法。它是中國古代陶瓷精工制作中的一種重要工藝。采用這種工藝制作的器物釉面近于完整,能夠達(dá)到美觀的效果。北宋晚期,以汝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顧少波;;芻議早期越窯支燒具的相關(guān)問題[J];東方收藏;2013年04期
2 陳定榮;;江西鉛山縣古埠唐代瓷窯[J];考古;1991年03期
3 楊寧波;;長沙窯出土窯具及相關(guān)問題的初步研究[J];四川文物;2012年01期
4 ;[J];;年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余江安 肖發(fā)標(biāo) 曾瑾 王團(tuán)華 江凌 涂飛;江西黃金埠窯址發(fā)掘獲得數(shù)項省內(nèi)第一[N];中國文物報;2007年
2 浙江省博物館 李剛;宋代官窖若干問題的研究[N];中國文物報;2006年
,本文編號:14915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49158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