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旅游展示體系構建舉隅
本文關鍵詞: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旅游展示體系構建舉隅 出處:《長安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旅游管理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文化旅游 展示體系 鴻山遺址
【摘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文化旅游展示體系構建,是旅游管理專業(yè)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以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旅游展示體系的構建為例,開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旅游展示體系構建探索,界定其文化界限與特點,厘清其文化內(nèi)涵與價值,對于實現(xiàn)其旅游功能定位,構建其旅游展示體系,具有重要的文化開發(fā)與旅游管理學意義。 實證與舉隅等研究方法,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旅游展示體系構建的研究提供了主要技術思路,以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例,開展文化旅游展示體系的構建舉隅和實證研判,輔之于文獻資料分析法、對比研究法及總結歸納法等,可從文化與資源等視角,系統(tǒng)概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文化旅游規(guī)律,準確發(fā)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旅游個性,清晰還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歷史文化原貌,科學地展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文化旅游價值。 論文的主要結論在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文化旅游展示體系設計,具有方向性、文化性、旅游性和層次性。(1)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文化旅游展示體系設計,不僅包括供給方的有效導引展示,還包括受眾方的體驗感知展示,具有方向性;(2)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文化旅游展示體系設計,應在厘清其文化線索的基礎上,運用陳列展示、地脈協(xié)調(diào)、核心元素定位、文脈延伸及情景再現(xiàn)等方法,實現(xiàn)其文化承傳與共享,具有文化性;(3)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文化旅游展示體系設計,從旅游學角度,增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文化旅游展示體系設計的通俗性、趣味性、可參與性,具有旅游的產(chǎn)業(yè)文化意義;(4)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文化旅游展示體系設計具有層次性。圍繞“解讀”,在設計思路上具有讓游客從簡單直觀的“看景”,向了解其文化內(nèi)涵的“讀懂”方向轉變,實現(xiàn)文化意義上的層次飛躍。所展示的四個文化層次分別具有不同的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效果。其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遺址本體展示、遺址特色展示、地域文化展示及民族精神文化展示。第一層次是遺址本體展示,僅局限于遺址遺跡的“解讀”信息供給設計,是一種經(jīng)濟直觀的“解說”、“解讀”過程。第二層次是遺址特色展示,對遺址文化的個性歸納與特色總結,具有從“解說”向“讀懂”邁進的文化意義。第三層次是遺址的地域文化展示,站在地域的高度,展示遺址的系統(tǒng)地域與特色文化,,將“解說”“遺址”向了解其“文化”的意義上邁進。第四層次遺址的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展示,將將“讀懂”“遺址”與“讀懂”“文化”融為一體,實現(xiàn)文化意義上的展示。該展示層次在設計思想上更多地反映民族的文化價值。(5)高層次的國家遺址公園文化旅游的展示體系,應該是體現(xiàn)民族精神,符合國際標準準則,利用現(xiàn)代技術的文化展示。
【學位授予單位】:長安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878;F59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和平;;論歷史環(huán)境中非物質形態(tài)遺產(chǎn)的保護[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6年02期
2 吳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動行為研究[J];地理學報;1994年02期
3 張忠培;;關于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一些意見——在“2009大遺址保護·良渚論壇”上的發(fā)言[J];東南文化;2010年01期
4 夏曉偉;;考古與遺址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的兩個定位[J];東南文化;2011年01期
5 孫燕;;文化遺產(chǎn)詮釋與展示的國際理念和規(guī)范——從“適用于考古發(fā)掘”到“遺產(chǎn)地詮釋與展示”[J];東南文化;2010年06期
6 劉衛(wèi)紅;;大遺址展示理念方法問題的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3年02期
7 郭璇;;文化遺產(chǎn)展示的理念與方法初探[J];建筑學報;2009年09期
8 馬彥琳;;如何推動中國式鄉(xiāng)村旅游的發(fā)展[J];旅游學刊;2006年03期
9 陳楠;白凱;喬光輝;樸根秀;;入境游客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旅游產(chǎn)品滿意度的實證研究——以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為例[J];旅游學刊;2008年06期
10 侯兵;黃震方;徐海軍;;文化旅游的空間形態(tài)研究——基于文化空間的綜述與啟示[J];旅游學刊;2011年03期
本文編號:13196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31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