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紅河流域東周至兩漢青銅文化研究
本文關鍵詞:云南紅河流域東周至兩漢青銅文化研究
【摘要】:紅河流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點,地處滇南,上游沿江為滇西,北沿滇池,南至越南,東到百越兩廣,其青銅時代表現(xiàn)出多種文化交融雜燴的特點。此地的原住民從何而來,又在紅河流域留下了什么樣的文化足跡,都從種種的文化遺存中給我們留下蛛絲馬跡以供推想。而當?shù)氐南让裼謩?chuàng)造出多少智慧的結晶,對于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對于造型設計的獨特創(chuàng)新,都是人類一次次向現(xiàn)代前進的歷史足跡。我們看到紅河流域當年的部族生存的種種,留下的工具和隨葬品表現(xiàn)出生前的文明狀況,由于礦業(yè)的突出后來成為商賈云集的重要城市分布區(qū)。根據(jù)各種文化遺存,我們推斷出紅河流域青銅文明的形成與傳播,去探索更多關于歷史的真相。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搜集該區(qū)域目前所有的發(fā)掘簡報和研究文章,對該區(qū)域的隨葬品及采集器物進行類型學分期,并運用分期來印證、推測墓葬時間,與其他區(qū)域類型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區(qū)域間的文化傳播,探究民族民俗等。試圖還原歷史,描繪出當時社會發(fā)展脈絡,也為他人在研究該地域時提供資料。
【關鍵詞】:紅河流域 青銅文化 類型學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K876.41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緒論7-11
- 一、選題意義與價值7
- 二、研究對象及時空范圍7-8
- 三、研究現(xiàn)狀8-11
- 第一章 紅河流域青銅時期文化的發(fā)掘現(xiàn)狀11-39
- 一、墓葬遺址分布11-12
- 二、典型墓葬及遺址介紹12-39
- (一) 元江洼垤打篙陡墓地12-15
- 1. 出土情況12-13
- 2. 分期斷代與典型器物13-15
- (二) 元江羅垤白堵克墓地15-16
- (三) 蒙自鳴鷲墓地16-18
- 1. 出土情況16-17
- 2. 分期斷代與典型器物17-18
- (四) 個舊石榴壩墓地18-21
- 1. 出土情況介紹18-20
- 2. 分期斷代與典型器物20-21
- (五) 個舊阿邦墓地21-22
- 1. 出土情況21
- 2. 分期斷代與典型器物21-22
- (六) 個舊麻玉田古墓葬和古遺址22-26
- 1. 出土情況22-26
- 2. 墓葬分期斷代與典型器物26
- (七) 個舊黑螞井墓地26-32
- 1. 出土情況26-30
- 2. 分期斷代與典型器物30-32
- (八) 石洞村墓地32-33
- 1. 出土情況32-33
- 2. 分期斷代與典型器物33
- (九) 瀘西大逸圃墓地33-36
- 1. 出土情況33-35
- 2. 分期斷代與典型器物35-36
- (十) 個舊沖子坡冶煉遺址36-37
- (十一) 個舊標桿坡青銅采集點37
- (十二) 紅河阿底坡遺址37-38
- (十三) 金平龍脖河青銅冶煉遺址38
- (十四) 金平石家寨冶煉遺址38
- (十五) 金平元陽寨冶煉遺址38-39
- (十六) 零散采集點39
- 第二章 紅河流域青銅時期文化的類型學分析及分期斷代39-71
- 一、陶器39-48
- 1. 陶罐40-45
- 2. 陶釜45-46
- 3. 陶盤46-47
- 4. 其他47-48
- 5. 陶器年代分期48
- 二、青銅器48-65
- (一) 禮樂器48-49
- (二) 兵器49-60
- 1. 銅鉞49-54
- 2. 銅戈54-56
- 3. 銅劍56-57
- 4. 銅矛57-60
- (三) 工具60-65
- 1. 銅削60-61
- 2. 銅斧61-63
- 3. 銅錛63-64
- 4. 銅鋤64-65
- 三、紅河流域青銅文化的分期斷代65-71
- 第三章 青銅文化發(fā)展脈絡與族群、社會狀況71-77
- 一、青銅文化發(fā)展脈絡71-73
- (一) 與其他地區(qū)青銅文化的聯(lián)系71-73
- (二) 發(fā)展脈絡73
- 二、族群、社會狀況73-77
- 結語77-79
- 參考資料79-81
- 致謝8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少霞;;我國青銅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光大[J];中國有色金屬;2009年08期
2 黃麗英;;越南青銅文化研究初探[J];黑龍江史志;2013年11期
3 胡不飛;;樊海濤《滇青銅文化與藝術研究》出版[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4 李維明;簡論商代青銅刀[J];中原文物;1988年02期
5 文侃 ,林俊江;青銅時代青銅農(nóng)具出土罕見原因新解[J];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02期
6 馬建軍;半環(huán)隴山的戎族青銅文化[J];固原師專學報;1997年01期
7 ;青銅文化源遠流長[J];神州;2003年12期
8 馬建軍,馬桂蓮;固原青銅文化發(fā)現(xiàn)與研究綜述[J];固原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9 劉連強;建國以來冀北北方青銅文化發(fā)現(xiàn)與研究[J];文物春秋;2000年06期
10 徐心希;閩越青銅文化特點及相關問題探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學堂;李文瑛;;中國早期青銅文化的起源及其相關問題新探[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2 張德光;;晉國的青銅文化[A];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3 周衛(wèi)榮;;試論中國青銅貨幣的起源[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C];1998年
4 徐心希;;試論閩越青銅文化[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頭的閩越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徐心希;;試論閩越青銅文化[A];閩越文化研究——閩越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張秀峰;;鄂爾多斯青銅刀上的貨幣[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五輯)[C];2003年
7 董振濤;張國華;;淺論中國的青銅文化[A];2011京津冀區(qū)域協(xié)作論壇論文集[C];2011年
8 肖明華;;滇青銅文化與漢文化在云南的傳播[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9 李保倫;;從考古材料看古夜郎與滇東北地區(qū)的青銅文化[A];夜郎研究——’99夜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10 楊曄;張帆;曲業(yè)華;范新;;淺析青銅紋飾對現(xiàn)代設計的影響[A];中國創(chuàng)意設計年鑒論文集2012[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林春生邋陳婉婉;青銅文化博覽會金秋亮相[N];安徽日報;2008年
2 葉松鋮;復活的青銅[N];新農(nóng)村商報;2013年
3 馬晨;青銅重器,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N];北京日報;2007年
4 通訊員 王義根;問鼎天下[N];湖北日報;2006年
5 潘小祥;第九屆中國(銅陵)青銅文化博覽會隆重開幕[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6年
6 記者 殷珂邋通訊員 羅蕾 陳光明;以產(chǎn)業(yè)帶動戰(zhàn)略推進文化轉型[N];黃石日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李開義;云南古代青銅文化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N];云南日報;2009年
8 記者 林春生;青銅文博會簽約37個[N];安徽日報;2010年
9 記者 殷珂 通訊員 曹俊 柯少杰;《中國青銅古都—大冶》首發(fā)[N];黃石日報;2010年
10 通訊員 盧建良;金湖建青銅文化特色街[N];黃石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石巖;中國北方先秦時期青銅鏃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2 蔣剛;太行山兩翼北方青銅文化的演進及其與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動[D];吉林大學;2006年
3 管恩好;青銅文化與《詩經(jīng)》發(fā)生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靜;鄂爾多斯青銅紋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2 古慧瑩;寧鎮(zhèn)地區(qū)西周青銅容器研究[D];山西大學;2015年
3 譚銀萍;試論西周青銅扁莖短劍[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4 楊瑞;東周鑄銅遺址初探[D];重慶師范大學;2015年
5 吳垂茂;商周時期西遼河流域出土的青銅容器研究[D];赤峰學院;2016年
6 陳嘉雯;廣西盆地青銅文化研究[D];中山大學;2015年
7 景佳晨;商周青銅,
本文編號:11151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11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