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早期觀音造像風格流變及其文化內涵
發(fā)布時間:2017-10-14 13:30
本文關鍵詞:中土早期觀音造像風格流變及其文化內涵
【摘要】:觀音信仰在印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影響深遠,作為大乘佛教最有影響力的菩薩之一廣受崇拜。兩晉之際觀音信仰東傳中土,成為印度佛教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兩種文明交往中最具有神圣性、普及性、大眾性、感召性的一種外來信仰形態(tài)。觀音菩薩的品格,切合中國人之需求,彌補中國文化之缺憾,所以觀音信仰在向中國傳播過程中緊密切合中國的社會、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人的心理,不斷演進、不斷調整使其成為印度佛教中國化最全面、最深刻、最徹底、最廣泛的一種信仰形態(tài),對中國哲學、宗教、倫理、文藝、社會生活以及思維方式、民族精神等諸多方面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觀音造像是佛教造像藝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佛教造像藝術是文化的載體、精神的表達、信仰的依托,自公元1世紀犍陀羅地區(qū)出現(xiàn)佛像以來,佛教造像在表達佛教思想、輔助宗教修行、增強宗教感情、傳播佛教思想等方面貢獻著它的力量并取得顯著的成效。 本文首先對所使用的某些概念作了界定,并對學術界關于觀音藝術研究的學術成果做了一次整體的梳理和分析,接著對觀音信仰的起源與發(fā)展以及印度、中亞、中國新疆等地的觀音造像概況作為背景予以簡要的介紹,然后利用史料文獻和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大量成果,以佛教藝術發(fā)展史為脈絡,對觀音造像自后秦開始,經(jīng)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和南朝的宋、齊、梁、陳,每個朝代、不同地區(qū)藝術風格的演變分別做了詳細、完整的論述,總結了每個時期觀音造像的特征,并對不同信仰類型和組合形式的觀音造像進行了梳理。 其次本文分析了早期觀音造像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互動,如早期觀音造像與玄學、道教、儒家、中國美學等之間的聯(lián)系。論述了早期觀音造像所體現(xiàn)出來的宗教內涵,包括早期觀音造像的手印、法器、裝飾等所蘊含和彰顯的佛教含義、觀音造像的宗教功能、觀音造像所體現(xiàn)的佛教美學、造像人的信仰類型及特征等內容,并總結了中土早期觀音造像的特征。 最后對觀音造像在佛教發(fā)展史、中國藝術史、文明交往史上的地位、影響做了總結。本文認為觀音藝術造像在佛教藝術中國化長河中具有極重要的典型意義,如果要對文明交往、宗教發(fā)展、信仰變化、歷史演進等方面,作發(fā)展的、深刻的、全面的了解,對中土早期觀音造像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風格流變及其文化內涵的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觀音 造像 佛教藝術 魏晉南北朝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879.3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緒論9-25
- 1.1 本文所涉及的幾個相關問題10-12
- 1.1.1 關于“中土”、“早期”等詞在本文中的規(guī)定10-11
- 1.1.2 關于“觀音”、“造像”等詞在本文中的運用11-12
- 1.2 學術界研究現(xiàn)狀分析12-22
- 1.2.1 學術界對于觀音藝術的研究現(xiàn)狀13-20
- 1.2.1.1 國內研究成果13-19
- 1.2.1.2 國外研究成果19-20
- 1.2.2 學術界對于中國早期佛教美術研究現(xiàn)狀20-22
- 1.2.2.1 國內研究成果20-21
- 1.2.2.2 國外研究成果21-22
- 1.3 寫作目的及意義22
- 1.4 研究思路與創(chuàng)新之處22-25
- 第二章 觀音造像在印度的興起及其在西域的傳播25-42
- 2.1 印度早期佛教藝術概況與觀音信仰的興起25-29
- 2.1.1 印度早期佛教藝術概況25-27
- 2.1.2 觀音信仰的起源概述27-29
- 2.2 古代印度觀音造像29-36
- 2.2.1 顯教時期的觀音造像29-32
- 2.2.1.1 貴霜帝國時期的觀音造像29-30
- 2.2.1.2 笈多王朝時期的觀音造像30-32
- 2.2.2 密教時期的觀音造像32-33
- 2.2.3 古代印度觀音造像類型研究33-36
- 2.3 古代西域觀音造像36-42
- 2.3.1 古代絲綢之路北道觀音造像36-41
- 2.3.2 古代絲綢之路南道觀音造像41-42
- 第三章 中土早期觀音造像的風格流變42-61
- 3.1 中土現(xiàn)存最早觀音造像之考察42-48
- 3.1.1 有關中土最早觀音造像的文獻記載42-44
- 3.1.2 中土現(xiàn)存最早的觀音造像44-48
- 3.1.2.1 現(xiàn)存最早的觀音造像44-46
- 3.1.2.2 對現(xiàn)存最早的幾尊單體金銅觀音造像及其銘文的考察46-48
- 3.2 中土早期的觀音造像的歷史演變48-61
- 3.2.1 十六國時期的觀音造像48-49
- 3.2.2 北朝北魏時期的觀音造像49-52
- 3.2.3 北朝西魏時期的觀音造像52-53
- 3.2.4 北朝東魏時期的觀音造像53-55
- 3.2.5 北朝北齊時期的觀音造像55-56
- 3.2.6 北朝北周時期的觀音造像56-57
- 3.2.7 南朝時期的觀音造像57-61
- 第四章 中土早期觀音造像的不同類型劃分61-72
- 4.1 不同信仰類型的觀音造像61-66
- 4.1.1 凈土類觀音造像61-62
- 4.1.2 救難類觀音造像62-63
- 4.1.3 混合信仰型觀音造像63-66
- 4.2 不同組合形式的觀音造像66-72
- 4.2.1 單尊觀音造像66-67
- 4.2.2 脅侍觀音造像67-68
- 4.2.3 主尊觀音造像68-69
- 4.2.4 雙身觀音造像69-71
- 4.2.5 其他形式的觀音造像71-72
- 第五章 中土早期觀音造像與中國文化72-82
- 5.1 中土早期觀音造像與玄學72-75
- 5.1.1 玄學與觀音造像產(chǎn)生關聯(lián)的前期準備72-74
- 5.1.2 玄學與觀音造像產(chǎn)生關聯(lián)的結果74-75
- 5.2 中土早期觀音造像與儒學75-78
- 5.2.1 早期觀音造像中的孝道文化75-76
- 5.2.2 早期觀音造像與皇帝崇拜76-77
- 5.2.3 早期觀音造像中的長壽觀念77-78
- 5.3 中土早期觀音造像與道教78-82
- 5.3.1 早期觀音造像與道教造像的混合79-80
- 5.3.2 早期觀音造像與道教升天思想80-82
- 第六章 中土早期觀音造像的宗教內涵82-120
- 6.1 中土早期觀音造像蘊含的佛教含義82-91
- 6.1.1 蓮花在佛教中的含義82-84
- 6.1.2 觀音手結無畏印和與愿印的淵源84-86
- 6.1.3 楊枝凈瓶類觀音的淵源及其與中國文化的關系86-91
- 6.2 中土早期觀音造像的宗教功能91-95
- 6.2.1 使抽象的佛教思想形象化91-92
- 6.2.2 使深奧的佛教思想通俗化92-93
- 6.2.3 增加宗教氣氛93
- 6.2.4 強化宗教感情93-94
- 6.2.5 推動宗教傳播94
- 6.2.6 方便宗教修行94-95
- 6.3 中土早期觀音造像的造像人95-115
- 6.3.1 造像人的類型劃分95-102
- 6.3.1.1 個人造像95-98
- 6.3.1.2 家庭造像98-100
- 6.3.1.3 僧侶造像100
- 6.3.1.4 邑義造像100-102
- 6.3.2 造像人的信仰類型102-115
- 6.3.2.1 凈土信仰102-103
- 6.3.2.2 彌勒信仰103-105
- 6.3.2.3 升天信仰105-106
- 6.3.2.4 求見佛、遇佛、成佛等出世愿望106-107
- 6.3.2.5 求現(xiàn)世福報的入世愿望107-115
- 6.3.2.6 皇帝崇拜115
- 6.4 中土早期觀音造像的特征115-120
- 6.4.1 世俗性與神圣性的統(tǒng)一116-117
- 6.4.2 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統(tǒng)一117
- 6.4.3 感官審美與精神體驗的統(tǒng)一117-118
- 6.4.4 感性與理性、超理性的統(tǒng)一118-119
- 6.4.5 保守性與開放性的統(tǒng)一119-120
- 參考文獻120-131
- 附錄1:現(xiàn)存中土早期觀音造像資料131-171
- 附錄2:現(xiàn)存中土早期觀音造像圖片匯編171-210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210-211
- 后記211-21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興玲;李志林;馬清林;周霄;;重慶大足千手觀音金箔表面變色原因探討[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10年S1期
2 樸城軍;曹星飛;;《梵像卷》觀音造像與大理國的信仰結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張寶璽;;阿爾寨石窟第31窟十一面千手觀音及觀音救難圖[J];敦煌學輯刊;2009年01期
4 王惠民;敦煌千手千眼觀音像[J];敦煌學輯刊;1994年01期
5 史葦湘;敦煌佛教藝術在歷史上是反映現(xiàn)實的一種形式[J];敦煌研究;1986年02期
6 濱田隆 ,白文 ,李愛民;菩薩——他的起點和造型[J];敦煌研究;1991年02期
7 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偹鞴垡艟溲芯咯ぉざ鼗兔芙嘆溲芯恐錥J];敦煌研究;1999年01期
8 宮治昭,李靜杰;斯瓦特的八臂觀音救難坐像浮雕──敦煌與印度間的關系[J];敦煌研究;2000年03期
9 費泳;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傳播格局的轉變[J];敦煌研究;2004年02期
10 劉玉權;;榆林窟第29窟水月觀音圖部分內容新析[J];敦煌研究;2009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吳葒;北周石窟造像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2 王敏慶;北周佛教美術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10313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03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