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審旗郭家梁村北朝墓葬發(fā)掘報告
本文關鍵詞:內蒙古烏審旗郭家梁村北朝墓葬發(fā)掘報告
【摘要】:1992年9月至10月,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鄂爾多斯考古研究院和烏審旗文物管理所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納林河鄉(xiāng)郭家梁村北和村東各清理2座墓葬。墓葬均為帶有墓道土洞墓,平面呈"甲"字形,分小型墓和大型墓兩種。隨葬品以陶器為主,還有少量銅器、鐵器、泥錢等。對比墓葬形制和隨葬品,這4座墓葬是北朝占領大夏國首都統(tǒng)萬城后的遺存。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博物館;鄂爾多斯考古研究院;烏審旗文物管理所;
【關鍵詞】: 內蒙古 烏審旗 郭家梁村 北朝 墓葬
【分類號】:K878.8
【正文快照】: 1991年10月鄂爾多斯考古研究院和烏審旗文物管理所報告烏審旗納林河鄉(xiāng)和河南鄉(xiāng)有一批墓葬被盜掘,亟待搶救清理。1992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工作人員,會同鄂爾多斯考古研究院和烏審旗文物管理所業(yè)務人員組成考古隊,對烏審旗納林河鄉(xiāng)郭家梁村周圍被盜墓葬進行調查,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馬利清;宋遠茹;;內蒙古準格爾旗大飯鋪墓地族屬和年代再探[J];北方文物;2009年01期
2 金學山;;內蒙古托克托縣皮條溝發(fā)現(xiàn)三座鮮卑墓[J];考古;1991年05期
3 單月英;;匈奴墓葬研究[J];考古學報;2009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強;寇玉峰;;遼寧朝陽北魏墓[J];邊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2 魏堅;;金陵與畿上塞圍——左云北魏遺存初識[J];邊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3 蔣璐;;北方地區(qū)“南匈奴”墓葬再探討[J];邊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4 吳松巖;;盛樂、平城地區(qū)北魏鮮卑、漢人墓葬比較分析[J];北方文物;2008年04期
5 孫危;李丹;;匈奴族人口研究的再思考[J];北方文物;2010年02期
6 郭曉華;李麗芳;;略論北魏平城文化[J];滄桑;2011年06期
7 吳松巖;;早期鮮卑考古學主要發(fā)現(xiàn)與研究述評[J];東北史地;2009年01期
8 呂朋珍;;略論北魏平城的西域外來文明[J];滄桑;2012年04期
9 張亮;;灤縣塔坨墓地族屬的初步探討[J];邊疆考古研究;2012年01期
10 潘玲;;長城地帶早期鮮卑遺存文化因素來源分析[J];邊疆考古研究;201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石云濤;;3—6世紀草原絲綢之路的利用[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張景明;;論金銀器在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A];中國·內蒙古第四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張景明;;從物質形態(tài)論草原文化的多樣性[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4 殷憲;;北魏平城鉤沉[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張景明;;試論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A];飲食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C];2005年
6 歐陽云;;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漢民族發(fā)展過程中匈奴融入漢民族的現(xiàn)象[A];2015年04月民俗非遺研討會論文集[C];201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王萌;北朝時期釀酒、飲酒及對社會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2 李瑞哲;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陸路絲綢之路上的胡商[D];四川大學;2007年
3 陳山;喇嘛洞墓地三燕文化居民人骨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4 吳松巖;早期鮮卑墓葬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5 原海兵;殷墟中小墓人骨的綜合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6 李芽;中國古代耳飾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13年
7 黃敏;o"魏六朝石刻,
本文編號:10159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01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