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特性”政治與印度人民黨
發(fā)布時間:2017-04-29 08:00
本文關鍵詞:“印度教特性”政治與印度人民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印度教特性”思想是一種印度教民族主義思想,它強調(diào)印度教文化和印度教傳統(tǒng),目的是建立一個印度教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印度國家。自20世紀20年代起,印度教特性思想一直影響著印度國內(nèi)政治發(fā)展。在爭取民族獨立過程中表現(xiàn)為以印度教特性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與英國殖民主義和國大黨的世俗主義民族主義的競爭,在印度獨立后表現(xiàn)為印度教民族主義與憲法確定的世俗主義原則的競爭。20世紀80年代隨著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復興,印度人民黨從一個小黨逐漸成長為印度政壇兩大主要政黨之一,并在1998年至2004年間成為印度執(zhí)政黨。本文以印度教特性和印度人民黨為分析對象,考察不同歷史時期印度教特性政治實踐的具體表現(xiàn),分析印度教特性政治對印度人民黨和印度政治發(fā)展進程的作用與影響。 本文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印度教特性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其主要內(nèi)容和本質,主要探討以印度教特性為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與世俗主義民族主義即印度民族主義的關系。第二部分研究了印度獨立以前印度教大齋會和獨立后印度人民同盟的印度教特性政治實踐,分析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在印度教特性政治中的作用和影響。第三部分分析印度教特性政治對印度人民黨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制約因素,印度教特性政治對印度政治發(fā)展進程的影響。最后做出結論認為印度人民黨應該逐漸淡化印度教特性政治色彩,轉型為全方位型政黨。但是,其與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的緊密關系阻礙了其轉型,印度人民黨要想成功轉型并放棄印度教特性還需付出很大努力。
【關鍵詞】:印度教特性 印度教民族主義 印度人民黨 政治實踐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D735.1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緒論7-16
- 一 問題的提出及選題意義7-10
- (一) 問題的提出7-9
- (二) 選題的學術意義9
- (三) 選題的現(xiàn)實意義9-10
- 二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綜述10-13
- (一)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10-12
- (二)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2-13
- 三 研究理論、研究方法、研究內(nèi)容13-16
- (一) 研究理論13-14
- (二) 研究方法14
- (三) 研究內(nèi)容14-16
- 第一章 “印度教特性”思想的內(nèi)容和本質16-30
- 第一節(jié) “印度教特性”思想的提出16-20
- 一 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印度教特性”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背景16-18
- 二 薩瓦卡爾其人與“印度教特性”思想18-20
- 第二節(jié) “印度教特性”思想的內(nèi)容20-24
- 一 薩瓦卡爾的“印度教特性”思想20-23
- 二 “印度教特性”思想的發(fā)展變化23-24
- 第三節(jié) “印度教特性”思想的本質24-30
- 一 印度獨立運動中的“印度教特性”思想24-25
- 二 民族主義和反殖民主義視野下的“印度教特性”思想25-30
- 第二章 “印度教特性”政治實踐30-50
- 第一節(jié) 從“印度教特性”思想到“印度教特性”政治實踐30-39
- 一 印度教大齋會——由思想理論到政治實踐的開始30-33
- (一) 從思想理論到政治實踐的轉變30-31
- (二) 薩瓦卡爾和印度教大齋會的“印度教特性”政治實踐31-33
- 二 甘地遇刺事件及印度人民同盟的“印度教特性”政治33-39
- (一) 甘地遇刺事件及其對“印度教特性”政治的影響33-35
- (二) 印度人民同盟時期的印度教特性政治實踐35-39
- 第二節(jié) “印度教特性”政治與印度教“同盟家族”39-50
- 一 “印度教特性”與國民志愿服務團40-47
- (一) 國民志愿服務團成為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源泉40-43
- (二) 印度人民黨與國民志愿服務團的關系43-47
- 二 世界印度教大會及其他“同盟家族”組織47-50
- 第三章 印度人民黨與“印度教特性”政治50-75
- 第一節(jié) 印度人民黨的成立及早期發(fā)展50-56
- 一 印度人民黨的早期發(fā)展和印度教民族主義復興50-53
- 二 “印度教特性”作為印度人民黨指導思想地位的確立53-56
- 第二節(jié) 印度人民黨在90 年代的大發(fā)展56-66
- 一 1989、1991 年人民院選舉——印度人民黨崛起的信號56-58
- 二 阿約迪亞寺廟之爭58-61
- 三 印度教特性政治的勝利——印度人民黨執(zhí)掌國家政權61-66
- 第三節(jié) 印度教特性政治對印度政治發(fā)展進程的影響66-75
- 一 印度教特性政治對印度政治議程和宗教關系的影響66-69
- 二 印度教特性政治對印度政黨政治和選舉政治的影響69-70
- 三 印度教特性政治對印度人民黨發(fā)展的制約70-75
- 結論: 印度教特性政治的未來75-77
- 參考文獻77-84
- 致謝84-8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有為;印度教派沖突與政治斗爭[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朱明忠;“印度教國家”理論與印度的教派斗爭[J];當代亞太;1996年03期
3 邱永輝;印度教民族主義與印巴關系[J];當代亞太;2003年05期
4 薛克翹;印度獨立后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特點[J];當代亞太;2004年04期
5 尚勸余;印度人民黨政治風波透析[J];當代亞太;2005年10期
6 葉正佳;;印度寺廟糾紛的起因、后果、啟示及前途[J];國際問題研究;1993年02期
7 吳永年;印度政局動蕩的深刻背景:“教派主義”與“世俗主義”之爭[J];國際展望;1997年10期
8 呂月英,劉中民;教派主義與當代印度政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9 宋麗萍;印度人民黨研究述略[J];世界歷史;2004年02期
10 張高翔;;印度印穆教派沖突研究綜述[J];世界歷史;2008年04期
本文關鍵詞:“印度教特性”政治與印度人民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44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3444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