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學:概念、范疇、方法與學科定位
本文選題:國際政治理論 + 全球學; 參考:《國際政治研究》2013年03期
【摘要】:作為一門正在構建中的新興學科,全球學經歷著顯而易見的變化。全球學是以全球化為時代和學科背景,以全球化和全球問題所催生的全球現象、全球關系為研究對象,以探尋全球治理為研究歸宿,以挖掘、揭示全球性為學術宗旨,探究世界的整體性聯(lián)系和人類作為一個類主體的發(fā)展特點、進程與趨勢的新興綜合性學科。全球學的四個核心范疇是全球化、全球問題、全球治理、全球性。全球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方法論全球主義、復雜性科學方法、哲學方法、跨學科方法、比較方法,其中方法論全球主義又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全球學需要審慎地定位,即逐漸厘清自身與相關學科的關系,而與全球學最為密切的學科則是國際關系學、社會學、人類學、未來學。
[Abstract]:A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under construction, global science is undergoing obvious changes. Global science is a global phenomenon born of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problems, with globalization as its epoch and subject background, global relations as its research object, exploring global governance as its research destination, excavating and revealing global as its academic purpose. To explore the whole connection of the world and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rocess and trend of human being as a kind of subject. The four core areas of global science are globalization, global issues, global governance, and global.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global science are methodology globalism, complex scientific method, philosophical method,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and comparative method, among which methodology globalism has a special important position. Global science needs to be carefully positioned, that is, to gradually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elf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while the most closely related disciplines ar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and futurology.
【作者單位】: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
【分類號】:D5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Г.C.霍津,王興;當代全球學和國際關系體系的改革問題[J];國外社會科學;1991年02期
2 郭長剛;;國際全球學的興起與中國全球學建構[J];國際觀察;2012年01期
3 丘馬科夫;趙巖;;面臨重建的全球化世界[J];教學與研究;2009年11期
4 烏爾里希·貝克;章國鋒;;什么是世界主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志鵬;;非社會契約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2 王華斌;從伊拉克戰(zhàn)爭看美國國際政治戰(zhàn)略的演進[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3 郭少瓊;;關于史學家任務的一點雜想[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4 張金平;徐以驊;;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的“宗教動員”[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3期
5 鄭曉紅;;消費文化意識形態(tài)批判及其意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周治勇;;旅游開發(fā)視野下的少數民族文化重構[J];安順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鄭衛(wèi)麗;;全球學理論研究述評[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8 杜家貴;歷史主體的能動性與受動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9 董學文,金永兵;文學理論科學性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10 胡冠書,姜景澤,王志紅;WTO對與環(huán)境有關的貿易爭端的解決機制[J];北方環(huán)境;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顧曉偉;;歷史學的中庸之道:融通“歷史解釋”與“歷史表現”的嘗試——重思“亨佩爾-德雷論戰(zhàn)”的現代意義[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盛國榮;;技術物:思考技術和消費社會技術問題的出發(fā)點——鮑德里亞早期技術哲學思想研究[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專家專題論壇“在為國服務中發(fā)展自然辯證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張愛華;張有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扈海鸝;;中國后農業(yè)稅時代的“非同質性”農民[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5 楊文炯;;現代化和消費:都市回族社區(qū)研究的新視點——讀美國人類學者瑪麗絲《在北京和麥加之間》一書[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6 胡鍵;;中國國際角色轉換與國際體系轉型的互動分析[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方勁;;社會勞動變遷過程中的個體安全議題[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程倩;鄭家昊;;論全球化中的行政創(chuàng)新[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趙紅亞;;論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國際化[A];2009年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白云真;;國際關系學科中美國知識霸權的探討[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瑾;主權財富基金國際監(jiān)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羅向陽;當代華人社團跨境活動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4 孟昊;非政府組織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漢大學;2010年
5 金正九;東北亞海域環(huán)境污染防治的國際合作[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6 余彬;主權和移民:從“舊約”到“新約”[D];暨南大學;2009年
7 郭秋梅;全球治理視角下的國際遷移組織(IOM)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8 卓立;歷史相對主義的脈絡[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迎紅;歐盟干預性權力[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宮麗艷;天津市塘沽區(qū)域教育政策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yN單;國際金融監(jiān)管體系中的非正式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崔姣;我國海洋生態(tài)補償政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王榮子;傳媒在消費社會中的作用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王先林;自由與秩序[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沈巍靜;外企代表處勞動派遣的市場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梁志波;國際制度視角下的氣候變化全球綜合治理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7 張宗禧;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國家安全觀探析[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8 張利軍;國家所有權的定位及制度完善[D];山東大學;2010年
9 孫穩(wěn);論現代信息技術對外交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宇;論中國特色海洋戰(zhàn)略的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梅然;該不該有國際政治理論的中國學派?——兼評美國的國際政治理論[J];國際政治研究;2000年01期
2 秦治來;理性主義國際政治理論及其批判[J];陰山學刊;2005年03期
3 孫仲;試析現實主義國際政治范式的“硬核”[J];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4 孫章季;;國際政治中的學習理論研究[J];時代金融;2009年01期
5 凌云志;;試析國際政治社會化[J];文史博覽(理論);2008年03期
6 李英桃,胡傳榮;女權/性主義國際政治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北京、上海兩位女性國際政治研究者的對話[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12期
7 李際均;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J];w,
本文編號:18975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9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