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國際關系論文 >

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運動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22 12:10

  本文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運動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歷史是一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也是一部致力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繼續(xù)肩負著領導中國人民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使命,為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在新解放區(qū)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這場土地改革運動不僅是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經濟變革,更是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運動。它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離不開黨和政府圍繞土改政策和實踐而開展的一系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期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對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從分析中國共產黨在土地改革運動中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背景出發(fā),圍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內容、途徑和作用,考察土地改革運動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獨具特色的歷史實現(xiàn)過程,總結其豐富的歷史經驗及當代啟示。首先,土地改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行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歷史條件。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的相關論述是其思想來源;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經驗總結為其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農村土改現(xiàn)狀的阻礙是其進行的現(xiàn)實需要,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及政治權威性為其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次,土地改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序開展是中共中央、地方政府、土改工作隊、農村精英群體合力共同推動的。他們運用“訴苦”、宣傳網(wǎng)、冬學、報刊、地方戲劇等多種途徑對農民進行馬克思主義階級觀、群眾史觀、黨的土地改革政策、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改造封建落后思想等內容的宣傳和教育,帶來了重大歷史作用:提升了農民思想覺悟,掀起了文化學習熱潮,調動了農民土改積極性,重構了鄉(xiāng)村社會秩序,鞏固了黨的執(zhí)政地位。最后,土地改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構建立體化的宣傳動員系統(tǒng),形成密切和諧的黨群關系,注重利用多樣化的人際傳播方式,為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歷史借鑒。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 土地改革運動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K27;D6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緒論10-21
  • (一)選題依據(jù)及研究意義10-11
  • (二)相關研究綜述11-18
  • (三)主要概念解讀18-19
  • (四)研究方法19-21
  • 一、土地改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背景21-27
  • (一)土地改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想來源21-22
  • (二)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驗22-23
  • (三)土地改革運動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xiàn)實需要23-25
  • (四)土地改革運動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利條件25-27
  • 二、土地改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27-33
  • (一)中共中央27-28
  • (二)地方政府28-30
  • (三)土改工作隊30-31
  • (四)農村精英群體31-33
  • 三、土地改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33-39
  • (一)階級觀念的宣傳33-34
  • (二)群眾史觀的宣傳34
  • (三)黨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宣傳34-36
  • (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的宣傳36
  • (五)改造封建落后觀念36-37
  • (六)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37-39
  • 四、土地改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途徑39-45
  • (一)“訴苦”39-41
  • (二)宣傳網(wǎng)制度41-42
  • (三)冬學和掃盲教育42-43
  • (四)報刊、廣播、書籍、小冊子等大眾傳播媒介43-44
  • (五)標語口號、順口溜、地方戲劇等形象宣傳方式44-45
  • 五、土地改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作用45-50
  • (一)提高農民思想覺悟,確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導地位45-46
  • (二)掀起文化學習熱潮,豐富精神文化生活46-47
  • (三)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恢復和發(fā)展47-48
  • (四)推進農村政權建設,重構鄉(xiāng)村社會秩序48-49
  • (五)加強黨的權威,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49-50
  • 六、土地改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經驗總結50-57
  • (一)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出發(fā)點50-51
  • (二)構建立體化的宣傳動員系統(tǒng)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保障51-53
  • (三)密切、和諧的黨群關系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助推器53-54
  • (四)注重多樣化的人際傳播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途徑54-57
  • 結語57-58
  • 參考文獻58-64
  • 致謝64-65
  • 附:讀研期間獲得科研成果情況一覽表6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廣才;;黑龍江土地改革運動中的“夾生飯”問題及糾正[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土地改革運動[J];廣西黨史;2006年Z1期

3 盧惠;;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研究綜述[J];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4 李茂喜;試述撫遠縣土地改革運動[J];龍江黨史;1994年Z1期

5 ;開展全省土地改革運動[J];福建政報;1950年S1期

6 何成學;廣西土地改革運動概述[J];廣西黨史;2000年06期

7 李良玉;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余超文;;建國初期粵北地區(qū)土地改革運動述評[J];韶關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何進;;吉林省的土地改革運動[J];新長征;2011年07期

10 張翔;;新中國成立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土地改革運動研究述評[J];學理論;2013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葉明勇;;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運動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王雙梅;;任弼時關于土地改革運動貢獻的研究述評[A];任弼時研究述評[C];2002年

3 蔡榮;;參與一次鎮(zhèn)壓反革命暴動[A];老兵話當年(第七輯)[C];2004年

4 王友明;;試析解放區(qū)土地改革運動的經濟績效——以山東解放區(qū)莒南縣為個案[A];中國近代鄉(xiāng)村的危機與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C];2012年

5 龔明德;;“表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最精粹、最本質的東西”——談《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主題[A];丁玲創(chuàng)作獨特性面面觀——全國首次丁玲創(chuàng)作討論會專集[C];1984年

6 ;蔡廣義風采[A];中國改革創(chuàng)新先鋒暨經濟建設杰出人物風采[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劉星翔 張永年;土地改革運動讓耕者有其田[N];人民政協(xié)報;2009年

2 ;解放區(qū)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N];人民日報;2007年

3 ;新中國的土地改革運動[N];人民日報;2009年

4 路永玲 市委黨史研究室;雞寧縣土地改革工作[N];雞西日報;2009年

5 記者 董峻;革故鼎新開新局[N];人民日報;2011年

6 李建和;幾枚土改徽章 一場火紅運動[N];中國商報;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歡;劉少奇土地改革思想研究及其現(xiàn)實意義[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2 陸金;新中國成立初期衡陽地區(qū)土地改革運動研究[D];中共廣東省委黨校;2016年

3 曾炫皓;“怨恨”:農民參與土地運動的微觀機理[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4 李鵬西;“隨活兒”:土改中“自報地主”的行為邏輯[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5 劉男杰;意識喚醒:農村婦女在土改中行為變遷的動力基礎[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6 劉燕;“本家”與“階級”:宗族村莊的土地改革[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7 梁曉;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運動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6年

8 朱偉光;建國初期河南省土地改革運動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黃玉萍;巴林右旗的土地改革運動[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10 李雷;解放初期新解放區(qū)土地改革運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運動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568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38568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ede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