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論三大思想與國際關系理論:影響及反思
本文關鍵詞:東亞與主流國際關系理論:不協(xié)調的原因,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共上海市委黨! 2014年
控制論三大思想與國際關系理論:影響及反思
曾亞勇
【摘要】:本文是一項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研究內容是國際關系理論的控制論透視。除導論外,這項理論性的研究大致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是對控制論三大思想的內容介紹,然后是分析其對國際關系理論的影響,最后是反思這種影響。并且,反思不僅是具體的反思,還包括總體性的反思。 第一部分,我介紹了控制論三大思想:系統(tǒng)思想、信息思想和行為思想。系統(tǒng)思想根據(jù)系統(tǒng)概念和系統(tǒng)的性質、關系和結構,,把對象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模型,研究系統(tǒng)的功能和行為。信息思想將系統(tǒng)行為的過程看成信息的產(chǎn)生、保持、傳遞和接受的過程,每個控制環(huán)節(jié)是信息源的同時也是信息接受體,控制過程的進行和系統(tǒng)目的的達成都是圍繞信息來進行?刂普撔袨樗枷敕譃閮刹糠郑盒袨槎x分類和適應性行為理論。 第二部分,我探討了三大思想對國際關系理論的影響。以莫頓·卡普蘭的國際系統(tǒng)論和肯尼思·華爾茲的結構現(xiàn)實主義理論為代表的結構主義理論應用了控制論系統(tǒng)思想。卡爾·多伊奇的溝通理應用了控制論信息思想。約翰·斯坦布魯納的決策控制論應用了控制論行為思想。 第三部分,我就控制論三大思想對國際關系理論的影響進行了反思,反思其問題或貢獻。首先是對這四個理論的具體反思,卡普蘭和華爾茲片面理解了系統(tǒng)思想,多伊奇和斯坦布魯納分別初步應用了信息思想和行為思想,他們都沒有形成對控制論思想的完整認識。最后,我提出了三點總體性反思。一是系統(tǒng)科學之于國際關系理論的適應性,這是對這四種理論的前提性補充。二是控制論相對于復雜科學的優(yōu)越性,后者是系統(tǒng)科學的另一分支,也是國際關系理論的一種最新發(fā)展趨勢。三是控制論核心概念——適應性行為的啟示意義,希望能促進國際關系理論的再思考。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校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8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章亞航;;行為主義與西方國際政治學[J];政治研究;1984年01期
2 唐亮;;多伊奇的政治溝通理論[J];政治學研究;1985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焦得剛;;國際關系三大主流學派的權力觀及其比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儲召鋒;;軟權力的思想演進——從修昔底德到約瑟夫·奈[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蔣毓舒;;從價值論的角度看自然內在價值的合理性[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4 王存奎;略論中國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勢觀[J];安徽史學;2003年04期
5 張守剛,張生;博弈論視角下的盧溝橋事變[J];安徽史學;2004年03期
6 徐振偉;;國際合作抑或金融監(jiān)管——以胡佛與斯特朗對歐洲經(jīng)濟重建分歧為中心[J];安徽史學;2012年02期
7 王斌;賈雪;;以東北亞安全為視角議中國國家身份之建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8 陳德清;;系統(tǒng)科學與高等職業(yè)院校“四位一體”的辦學特色[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9 姜玲玲;;創(chuàng)新型秘書人才培養(yǎng)的耗散結構分析[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梁辰;袁春;周偉;李爽;;基于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的耕地系統(tǒng)協(xié)調度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1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柳欽;;全球化視野下國家主權理論的演變與發(fā)展[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李永成;;中國安全軟環(huán)境分析——以9.11后美國對華戰(zhàn)略認知調整為視角[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世界政治變遷與文明的互動”國際關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3 彭澎;;完善社會管理體制,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A];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一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程波;;試析蝴蝶效應的產(chǎn)生機制——以奶粉事件為例[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5 李長吉;常亞慧;;試論西方教學價值觀念的主要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孫樂;王精業(yè);石少勇;黃俊卿;;仿真模型和研究對象的相似理論研究[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一)[C];2008年
7 竹琳;;論文化傳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認同[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孫若彥;;依附理論與拉美國際關系研究[A];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拉丁美洲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7年
9 孟慶寶;;評析當代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文化因素[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10 朱新光;齊峰;;中國與東盟的氣候合作機制[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舒盛芳;大國競技體育崛起及其戰(zhàn)略價值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靳明;我國女子足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薛磊;當代國際法中的承認制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徐婷;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國際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張靜;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倫理溝通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張瑾;主權財富基金國際監(jiān)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廉曉敏;俄羅斯國家形象的構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田鵬;認同視角下的歐盟語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于沄;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的國家主權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10 徐敬俊;海洋產(chǎn)業(yè)布局的基本理論研究暨實證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項菲;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研究[D];吉林財經(jīng)大學;2014年
2 孫亮;物業(yè)管理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3 丁建;試論美國“重返亞太”對中國東亞區(qū)域合作政策的挑戰(zhàn)[D];復旦大學;2012年
4 林海華;群體性事件的動因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5 王盼盼;公共政策制定視域下群體性事件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6 郭曉桐;長春青年商會發(fā)展路徑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7 龔瑋;突發(fā)事件應對的多元協(xié)作機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年
8 王金葉;村民自治的制度績效評估及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年
9 花雪瑩;地方政府間應急合作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牛震;關于霸權穩(wěn)定論及其評價[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0年10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9·11”事件后的新形勢可能引發(fā)新的國際關系理論和戰(zhàn)略[J];當代世界;2002年08期
2 王義桅;國際關系理論的國家性[J];美國研究;2003年04期
3 肖歡容;“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比較與借鑒”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J];世界經(jīng)濟;2003年05期
4 孫學峰;學術批判不同于道義譴責——評《在科學與藝術之間——質疑國際關系理論》[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1期
5 朱鋒;國際關系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問題與思考[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3期
6 孫學峰;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骨干力量與流派分野[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3期
7 王軍;“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比較與借鑒”研討會綜述[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3期
8 王逸舟;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對成就與缺失的幾點感受[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4期
9 俞正梁;當前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最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4期
10 李少軍;如何看待國際關系理論中相互爭論的學派?[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厚虎;;人、國家與理論——探尋國際關系理論的中國視角[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2 王俊生;;國際關系理論的普適性與國別性:一個知識性的梳理[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3 宣興章;;國際關系理論的古希臘根源:行動者、結構論述模式的劇場假象[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4 王義桅;;國際關系理論的國家性[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5 程誠;;比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觀念異同——當代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新探索[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6 金新;;國際關系理論的“空間轉向”:一項研究議程[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7 李開盛;;規(guī)范理論:批判與評估[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8 黃海濤;;國際關系理論評價問題淺析——以“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視角[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9 花勇;;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世界交往的視角[A];國際關系研究:新領域與新理論——2010年博士論壇[C];2010年
10 夏立平;;論21世紀中美印三邊關系——用三種西方主流國際關系理論進行分析[A];和諧世界 和平發(fā)展與文明多樣性——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霍金講席政治系教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3 淮陰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朱延華;[N];光明日報;2012年
4 華東師范大學 趙銀亮;[N];社會科學報;2004年
5 梁守德;[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王文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牛新春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8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倪世雄 趙曙光;[N];解放日報;2011年
9 唐世平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 本報記者 毛莉;[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周紹雪;女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2 白云真;自由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歷史變遷:進步及其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3 蔣建忠;印象理論與外交政策分析[D];復旦大學;2009年
4 胡宗山;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方法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蔣英州;政治文化視角的國家軟實力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余成;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創(chuàng)建的路徑探索[D];外交學院;2008年
2 勞拉(Laura Paletta Crespo);東亞與主流國際關系理論:不協(xié)調的原因[D];吉林大學;2009年
3 張克寧;個人主義、關系主義與國際關系理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溫麗娟;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之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5 唐江雨;建構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前景探析[D];國際關系學院;2009年
6 黃麗萍;女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述評[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耿淼;現(xiàn)代國家體系中國家間信任問題的理論初探——國家間信任的概念及其與主流國際關系理論的兼容性[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8 郭彥;文化哲學視野中的國際關系理論[D];暨南大學;2004年
9 馮士琳;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范式的構建路徑問題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10 余麗;試論“和平崛起”思想是中國對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新發(fā)展[D];鄭州大學;2004年
本文關鍵詞:東亞與主流國際關系理論:不協(xié)調的原因,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30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243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