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政策變遷及其對民眾“國家認同”的影響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identity", Taiwan's educational policy experienced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with "assimilationism" as the core and the "two Chiang" administration period with "national standard" as the concept. Li Denghui was in power with "Taiwan's subjectivity" a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with the tendency of "setting things right" in the period of Ma Yingjiu. The changes in Taiwan's educational policy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people, including the localization of identity in the aspect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fictitious appearance" of historical identity and the "isolation" of regional identity. The system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party identity and the transference of cross-straits identity.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ontinu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ension of identity in the evolution of Taiwan'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popular identity tendency, as well a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aiwan's educational policy.
【作者單位】: 復(fù)旦大學(xué)國際關(guān)系與公共事務(wù)學(xué)院;復(fù)旦大學(xué)臺灣研究中心;復(fù)旦大學(xué)兩岸關(guān)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教育與兩岸國家認同研究”(2016M591580)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675.8;C912.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謝大寧;;臺灣歷史課綱所牽涉的認同問題及其發(fā)展[J];臺灣研究;2015年04期
2 信強;金九lN;;新媒體在“太陽花學(xué)運”中的動員與支持作用[J];臺灣研究集刊;2014年06期
3 卓文娟;閻桂蘭;;臺灣學(xué)生為何“反服貿(mào)”?[J];海峽科技與產(chǎn)業(yè);2014年04期
4 郭艷;;簡析“臺灣主體性”對政黨政治發(fā)展的影響[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2011年03期
5 饒偉;淺析臺灣民眾統(tǒng)獨心態(tài)[J];人文雜志;200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家新;;臺灣教育政策變遷及其對民眾“國家認同”的影響[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2017年01期
2 李義虎;梁浩;;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與中國大陸的政策導(dǎo)向——以“岡比亞模式”為例[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6年06期
3 陳超;蔡一村;;以“互動”為中心的社會運動演化分析——對中國臺灣的個案觀察[J];公共管理學(xué)報;2016年04期
4 李家新;張寶蓉;;從“反服貿(mào)”、“反課綱”運動透析臺灣公民教育困局[J];臺灣研究集刊;2016年05期
5 劉偉偉;吳怡翔;;臺灣青年與“太陽花”學(xué)運——基于政治機會結(jié)構(gòu)理論的視角[J];臺灣研究集刊;2016年02期
6 莊吟茜;;從“中間路線”看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J];中國青年研究;2016年03期
7 王曉虎;;臺灣“反課綱”青年的“群體偏執(zhí)”——基于社會心理學(xué)的分析[J];臺海研究;2015年04期
8 張文生;;2008年以來臺灣社會運動的政治化傾向研究[J];臺灣研究集刊;2015年06期
9 韓娜;;社交媒體對政治傳播影響的研究——基于批判的視角[J];新聞記者;2015年08期
10 尚麗凡;王鶴亭;;臺灣地區(qū)“太陽花學(xué)運”再思考[J];重慶社會主義學(xué)院學(xué)報;2015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郭忠華;;公民身份的研究范式——理論把握與本土化解釋[J];學(xué)海;2009年03期
2 林岡;儲俊庚;;被治理者政治的建構(gòu)——評帕薩·查特杰的政治社會理論[J];江蘇行政學(xué)院學(xué)報;2009年02期
3 廖祥忠;;何為新媒體?[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xué)學(xué)報);2008年05期
4 景東;蘇寶華;;新媒體定義新論[J];新聞界;2008年03期
5 熊澄宇;;整合傳媒:新媒體進行時[J];國際新聞界;2006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本良;;從“吳寶春事件”看臺灣教育問題[J];兩岸關(guān)系;2013年04期
2 張玉冰;;戰(zhàn)后臺灣教育發(fā)展的經(jīng)驗與教訓(xùn)[J];統(tǒng)一論壇;2013年05期
3 姚同發(fā);;臺灣教育:移植大陸原版——臺灣歷史文化淵源之文緣篇(下)[J];黃埔;2008年06期
4 趙建群;試述清代閩臺教育的一體化[J];臺灣研究;2000年02期
5 趙宇;臺灣“教改”無人喝彩[J];兩岸關(guān)系;2003年01期
6 徐宇東;;臺灣教育見聞[J];兩岸關(guān)系;2008年11期
7 陳小沖;日據(jù)時期臺灣教育發(fā)展述論[J];臺灣研究集刊;1995年Z1期
8 林長華;;試析臺灣教育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guān)系[J];臺灣研究集刊;1989年01期
9 龔放;日據(jù)時期臺灣教育政策的演變[J];臺灣研究集刊;1996年03期
10 陳靚;;淺談臺灣的公平教育[J];傳承;2011年3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李正心;;光復(fù)后期臺灣教育與祖國一元化芻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2 沈雨梧;;鄭曉滄與臺灣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3 葉偉奇;;三坊七巷名人與清代臺灣教育[A];閩都教育與福州發(fā)展[C];2012年
4 莊明水;黃雅麗;;閩南與臺灣教育的歷史淵源[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3年
5 李正心;;范壽康和光復(fù)時期臺灣教育祖國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素菊;;重視青少年公德教育 凈化社會文化環(huán)境——臺灣教育考察體會[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天津市人民政府兼職督學(xué)特級教師 陳自鵬;臺灣教育掠影(上)[N];天津教育報;2013年
2 天津市人民政府兼職督學(xué)特級教師 陳自鵬;臺灣教育掠影(下)[N];天津教育報;2013年
3 本報記者 孫權(quán);臺灣首次開放陸生赴臺“專升本”[N];人民政協(xié)報;2013年
4 臺灣東海大學(xué)教授 徐武軍;“自我殖民化”的臺灣教育[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3年
5 江蘇師范大學(xué)教師教育學(xué)院 崔成前;感受臺灣教育[N];江蘇教育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孫權(quán);臺生源驟降期待陸專科生赴臺[N];人民政協(xié)報;2012年
7 ;臺明令禁止“師生戀”[N];團結(jié)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程國媛;臺灣教育如是說[N];山西日報;2011年
9 鎮(zhèn)江市實驗初中校長 于健;我的臺灣教育紀行[N];鎮(zhèn)江日報;2010年
10 言浩;先解決“流浪教師”問題吧[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本文編號:23068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2306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