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中公民網絡參與效能提升問題研究
[Abstract]:The network has become a new platform for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public governance. It has become a new way for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ideas, appeal for ideas, offer suggestions, and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affairs. Through the network,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governance has also become a new way for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governance. A new normal for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lif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citizen network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governance in the network age, especially the participation effectiveness,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itizen network participation,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network particip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governance. On the whole, the citizen's network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governance still exists the imbalance of participation caused by the information gap, the irrationality of participation, the prominent hidden danger of network security, and the disorder of network participation.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citizen network participation is negative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citizens of their own network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s generally not high.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citizen network participation are the participation skills and level of citizens themselves, the condition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overall level of social public governance. The government supports the citizen network participation and the citizen's sense of achievement to the participation result 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itizen network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governance, we must constantly update the concept of government public governance,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construction of citizen network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governance,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citizen network participation conditions, an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network media.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礦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D621.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牛玉兵;;論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參與能力[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17期
2 王平;;協商民主對村民自治制度政治合法性的提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毛振軍;;論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意的應然表達[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邵海軍;;構建執(zhí)政政治共識的探索與完善——論中國共產黨“共和”的政治共識[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陳星;;論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對臺灣政黨政治的影響[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6 段成利;;政治妥協倫理困境的性別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7 張康之;張乾友;;人類追求自由的思想軌跡[J];長白學刊;2009年03期
8 史獻芝;劉建明;;自由主義與協商理念框架中的民主言說[J];長白學刊;2010年04期
9 吳功海;;美國經濟危機的根源及對中國的啟示[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王海榮;薛潔;;讓公民行動的另一種力量——公民身份行為能力的面相淺析[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蔣婷;;行政執(zhí)行過程中的公民權益維護問題分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劉俊月;;西方整體政府的構建路徑及其借鑒[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楊璐;;家園·國族·大同——2008年幾臺大型電視綜藝晚會整合功能探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唐覲英;;論作為公共討論的輿論——基于中國轉型時期“家庭暴力”議題的思考[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鄒曉抒;;農民組織化問題初探——基于對黔東南地區(qū)的實地調查[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凌伯韜;;代表性問題與人大代表制度改革[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7 王錫鋅;;利益組織化、公眾參與和個體權利的保障[A];財產權與行政法保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張光輝;;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參與式民主成長:基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視閾[A];第四屆珞珈國是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任曉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建設與改革[A];“公平、公正、平等:世界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3年年會論文集[C];2013年
10 王可園;;網絡社會背景下黨的治理現代化:挑戰(zhàn)與抉擇[A];全面深化改革與現代國家治理——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2 孫經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3 刁大明;美國聯邦政府撥款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蔣潤婷;行政法視閾下的行政參與權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尹佳濤;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6 聶興超;自由主義中立性研究:辯護與批判[D];吉林大學;2011年
7 程瑛;社會轉型期我國大學資源競爭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民主形態(tài)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汪瑋;轉型期中國鄉(xiāng)鎮(zhèn)民主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趙玉潔;當代中國改革進程中的利益沖突與協調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沈申甬;中國式民主的適切性與有效性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楊曉丹;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朱逢春;行政價值觀與行政發(fā)展的關系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王玉春;制度變遷視閾下的青年政治參與探析[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6 李琳;論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政治寬容及其制度構建[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7 王雅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動員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8 陳奧菲;參與和發(fā)展: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杜立民;協商民主理論視角下我國立法聽證制度的完善[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周文龍;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3048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230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