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轉移、戰(zhàn)略依賴與聯(lián)盟轉型——以冷戰(zhàn)后美日聯(lián)盟轉型為例
[Abstract]:Allia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for a country to increase power and serve its own strategic goal by external means. The leading country constructs the alliance system to maintain its dominant position. Since the power patte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 always changing, when the strategic goal of the leading country remains unchanged and the relative power change is in favor of the leading country, its strategic dependence on its allies decreases. At this time, the leading countries push the alliance transform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ver the allies, the autonomy of the allies is more restricted, the leading countries either dwarf the status of the allies, simplify the functions of the alliance, or even dissolve the alliance. When relative power changes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leading countries, the alliance's value to the leading countries and the leading countries' strategic dependence on their allies increase. At this point, the leading countries are more likely to enhance the status of allies, strengthen alliance commitments, and expand the role of the alliance.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US-Japan alliance experienced a crisis that could collapse. 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Japanese alliance after the cold wa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ree major transformations experienced by the US-Japan alliance. In the current US-Japan alliance, the right of collective self-defense is an important symbol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give Japan certain autonomy. The alliance's security and defense cooperation extends to the global scope in space and covers the whole process of peace and war in time. Howev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lliance weakens American control over Japan and increases the risk of U.S. involvement in regional conflicts.
【作者單位】: 天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文化戰(zhàn)略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zhàn)略研究院;
【基金】:韓召穎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實踐探索”(項目編號:13&ZD049)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831.3;D87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喻常森;;21世紀美澳同盟再定義:從聯(lián)合反恐到應對中國崛起[J];當代亞太;2016年04期
2 李海東;;當前美國對華政策的辯論、選擇與走勢分析[J];美國研究;2016年04期
3 楊揚;;美日同盟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動因[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6年04期
4 袁偉華;韓召穎;;權力轉移、國家意志與國際秩序變遷——對七月危機的考察[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12期
5 左希迎;;亞太聯(lián)盟轉型與美國的雙重再保證戰(zhàn)略[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09期
6 陶文釗;;冷戰(zhàn)后美日同盟的三次調整[J];美國研究;2015年04期
7 李開盛;;間接性結構沖突——第三方引發(fā)的中美危機及其管控[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07期
8 左希迎;;承諾難題與美國亞太聯(lián)盟轉型[J];當代亞太;2015年03期
9 凌勝利;;聯(lián)盟的轉型:一項概念分析[J];太平洋學報;2015年03期
10 宋偉;宋卓如;;聯(lián)盟的維持與瓦解:理論分析與案例檢驗[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開盛;;中美東亞沖突管控:第三方的角色與選擇[J];國際安全研究;2017年04期
2 袁偉華;田光強;;權力轉移、戰(zhàn)略依賴與聯(lián)盟轉型——以冷戰(zhàn)后美日聯(lián)盟轉型為例[J];當代亞太;2017年03期
3 黃宇興;;談判能力與聯(lián)盟轉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年06期
4 王曉虎;;美國楔子戰(zhàn)略與亞太聯(lián)盟預阻[J];國際展望;2017年03期
5 陸偉;;身份建構戰(zhàn)略與日本“和平憲法”制度化規(guī)范的退化——一種關于日本去戰(zhàn)后體制化的新解釋[J];日本學刊;2017年03期
6 曾向紅;李宏洲;;地位焦慮和歷史壓抑——日本在與鄰國島嶼爭端中的政策差異及其影響因素[J];當代亞太;2017年02期
7 孫西輝;呂虹;;小/弱國的“大國平衡”外交機理與菲律賓的中美“再平衡”[J];東南亞研究;2017年02期
8 金燦榮;李燕燕;;中美安全戰(zhàn)略博弈中的歷史與戰(zhàn)略穩(wěn)定性[J];國際安全研究;2017年02期
9 王崢;;瑕疵雙邊關系理論和南海爭端下的中菲與中馬關系比較研究[J];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17年02期
10 凌勝利;;中美亞太“主導權”競爭:認知差異及化解之道[J];社會科學;2017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心伯;;新常態(tài)下中美關系發(fā)展的特征與趨勢[J];國際問題研究;2016年02期
2 陶文釗;;美國對華政策大辯論[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6年01期
3 忻懌;朱衛(wèi)斌;;“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與美臺防務關系新進展[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4期
4 左希迎;;承諾難題與美國亞太聯(lián)盟轉型[J];當代亞太;2015年03期
5 劉豐;董柞壯;;聯(lián)盟網絡與軍事沖突: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考察[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06期
6 王瑋;;權力變遷、責任協(xié)調與中美關系的未來[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05期
7 胡安琪;;2014年新加坡:政治、經濟與外交[J];東南亞研究;2015年02期
8 朱鋒;;南海主權爭議的新態(tài)勢:大國戰(zhàn)略競爭與小國利益博弈——以南海“981”鉆井平臺沖突為例[J];東北亞論壇;2015年02期
9 張景全;程鵬翔;;美日同盟新空域:網絡及太空合作[J];東北亞論壇;2015年01期
10 宋德星;;國家意志與大國東亞地緣戰(zhàn)略大角逐[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4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鐵軍;《美日聯(lián)盟: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中譯本所存在的問題——兼談學術著作的翻譯質量[J];國際論壇;2002年01期
2 肖f^;王立名;;冷戰(zhàn)后美日同盟:從“漂流”到強化[J];現(xiàn)代日本經濟;2006年03期
3 賈秀棟;;美日崛起比較及啟示[J];信陽農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3期
4 劉江永;美日重建安全體制與中美日關系[J];外交學院學報;1996年04期
5 任東來;形成中的美日軸心及其對東亞的影響[J];戰(zhàn)略與管理;1996年05期
6 郭震遠;日本新安全戰(zhàn)略與今后的中美日安全關系[J];和平與發(fā)展;1997年04期
7 張國慶;美日韓:圍繞“朝核”同床異夢[J];新聞周刊;2003年31期
8 袁智兵;美日“小北約”透視[J];時事報告(大學生版);1999年01期
9 陳先才;;當前美日對臺戰(zhàn)略的困境[J];統(tǒng)一論壇;2007年06期
10 談家水;;1972年前美日同盟“涉臺”政策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夏立平;;中美日如何爭取共贏和避免安全困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2 馮昭奎;;中美日博弈的辯證法[A];中國中日關系史研究·2012年第1期(總第106期)[C];2012年
3 孫云;;美日臺海政策新動向[A];2006海峽兩岸發(fā)展論壇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zhàn)略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 王]N生;“美日+1”難成氣候[N];解放日報;2012年
2 劉軍紅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假道伐虢:中美日的力學博弈[N];中國國防報;2013年
3 ;美日韓外長舉行會談 稱堅決應對朝鮮挑釁[N];東方早報;2014年
4 特約撰稿人 龐中英;日本的“中美日三角夢”[N];東方早報;2009年
5 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夏曉陽;美日首腦會晤:“演戲給中國看”[N];文匯報;2013年
6 本報駐日本記者 田泓 本報駐美國記者 李博雅;美日因“綁架問題”慪氣[N];人民日報;2013年
7 本報駐美國記者 李博雅 本報駐韓國記者 萬宇 本報駐日本記者 劉軍國;美日韓磋商朝核問題[N];人民日報;2013年
8 丁建庭;建議美日從孔子智慧中得到啟示[N];南方日報;2014年
9 駐東京記者 劉洪亮;美日同盟欲構筑“中國包圍網”[N];文匯報;2011年
10 辭河;對美日要揮拳頭[N];世界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杜峰;美日同盟與東北亞安全[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明德;冷戰(zhàn)結束后美日同盟的調整及對中國的影響[D];延邊大學;2015年
2 程美吉;冷戰(zhàn)后美日韓三邊協(xié)調機制及其困境[D];延邊大學;2015年
3 金川;論中國崛起對美日同盟的影響[D];外交學院;2016年
4 馬艷斌;中國崛起背景下的美日同盟研究[D];燕山大學;2016年
5 牛建;美日同盟中的自主—安全交易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6 尹立強;美日同盟的強化及其對中美日三國關系的影響研究[D];延邊大學;2016年
7 張明;美日聯(lián)盟的強化與國際化趨勢[D];外交學院;2005年
8 王曉珂;21世紀初美日同盟關系中的中國因素[D];外交學院;2012年
9 李彩風;冷戰(zhàn)后美日同盟與美韓同盟的差異性比較研究[D];遼寧大學;2012年
10 王雪燕;美日同盟的重新定義及其對中國安全的影響[D];延邊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2730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227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