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領導人外交演講中的話語策略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5-04-06 20:10
1外交演講在國際政治傳播中的地位
在這個全球化和信息化并存的時代,國際傳播活動空前的豐富和擴大。然而,不計算各種大眾媒體和網(wǎng)絡媒體的傳播,僅僅就傳統(tǒng)跨國人際交往而言,仍然還是五種類型:即外交行為、會議、旅游、留學和移民。其中,最為深入的跨文化傳播形式是移民,而最為政治化的溝通類型則非外交行為莫屬。外交演講是外交行為中的一種典型傳播方式,指國家領導人或高級外交官為闡述或?qū)嵭斜緡膶ν庹摺樵诎l(fā)展對外關系中維護或?qū)崿F(xiàn)本國國家利益而發(fā)表的演講[1]。外交演講產(chǎn)生時是口頭傳播,擴散、交流時則是書面的文字,也可能是音頻或者視頻。外交演講的話語要素包括了傳播情景、傳播者(演說者)、受眾(聽眾、讀者等)、演說語篇等。
關鍵詞:國家領導人,外交演講,話語策略分析,中國國際關系論文
關鍵詞:國家領導人,外交演講,話語策略分析,中國國際關系論文
外交演講在國際政治傳播中具有重要地位,因為它首先體現(xiàn)的是官方性和個人性結合。作為國際法主體之間的交往,外交演講是十分正式和莊重的;作為領導人個性的發(fā)揮空間,外交演講又是受到具體演講者的風格、表達影響的。其次,外交演講兼具政治性和傳播性,它既屬于政治實踐,體現(xiàn)國際關系中的權力和斗爭;又是一種典型的傳播活動,承載著一國向另一國的信息輸出。最后,僅就國際傳播而言,外交演講既體現(xiàn)了人際傳播層面的溝通屬性,又體現(xiàn)了大眾傳播層面的宣傳屬性。
2013年,以習近平主席為首的新一屆國家領導人,陸續(xù)開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取得了豐富的外交成效。其中,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在2013年3月訪問了歐非四國、6月訪問了拉美三國、9月出訪了中亞四國、10月出訪了東南亞兩國。本文就其中歐州、非洲、拉美、中亞和東南亞五個地區(qū)所作的五場重要外交演講作為研究對象,借助話語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試圖將演講語言使用還原到國際關系語境和國際話語爭奪的現(xiàn)實之中。
2外交演講的話語策略分析
2.1修辭認同原則
修辭策略一向是構成一篇好演講的基本要素之一,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中面對適當?shù)膶ο,采用適當?shù)男揶o策略,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從習近平主席在五國的五場演講來看,最重要的說服和拉近與所在國關系的傳播策略就是認同原則。所謂“認同說”,是由新修辭學的開創(chuàng)人肯尼斯·博克所提出來的,他認為修辭活動的本質(zhì)和標志就是“認同”,傳播就是為了喚起和提高傳播者和接受者的認同程度,“認同”是說服和有效傳播的一個手段[2],從而可能達到使人們共同行動的效果。
演講中的“認同”往往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談雙方熟悉的事物、找雙方共同的利益、挖掘雙方一致的情感。各國與中國的文化、習俗、認知各不相同,但總有一些事物能把雙方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在墨西哥國會的演講中,習主席談到了足球和跳水這兩項運動。他說自己是一個足球迷,而帶領中國唯一一次闖進世界杯決賽圈的主教練恰好和原墨西哥足球隊主教練同為一人。他還說,正是中國跳水夢之隊的教練帶領墨西哥跳水隊包攬了泛美運動會的金牌。足球是墨西哥人最喜愛的運動之一,跳水則是中國獨具優(yōu)勢的項目,精心挑選這兩樣共同認知的事物來談論,不僅能夠迅速拉近遠隔大洋的兩國距離,更能夠體現(xiàn)中墨兩國的互助和淵源。
此外,四次出訪中還有不少著力引發(fā)所在國民眾共鳴的例子。例如,在坦桑尼亞國會演講中,他提到了最近在坦國熱播的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中,提到了阿拉木圖市中心的冼星海大道;在馬來西亞的午宴致辭上,更是強調(diào)馬來西亞歌手梁靜茹在中國備受喜愛。外交活動原本就是求同存異的藝術,無論是利益的認同,還是情感的認同,都似乎能在兩國之間搭建起一座心理上接近的橋梁。
2.2故事敘述規(guī)則
莫言在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時,其演講的主題正是《講故事的人》,他承認自己為西方讀者接受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成功地講述了中國鄉(xiāng)里的故事。愛聽故事是人之常情,在外交演講中,能夠穿插講述好兩國人民之間的動聽故事,往往能夠使人印象深刻,比起單純的議論和說教更能直指人心。
2012年,習近平在成為國家主席之前對美國的重要訪問時,就曾在演講中談起其主政福州時,親身感受過的“鼓嶺故事”。這一故事貫穿了中美人民友好的質(zhì)樸內(nèi)容和感人情節(jié),在兩國之間激起了巨大的反響。而2013年9月份的中亞之行時,他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再次敘述了兩個中哈人民并不熟知的故事:一個是“中國兒子55年后到哈國尋母”,另一個是“哈國青年學生在中國多次獻‘熊貓血’”。同樣,在年初首訪俄國時,他也提到了前蘇聯(lián)飛行員庫里申科在中國壯烈犧牲的故事。
好的故事敘述能夠打破民族文化和政治體制之間的種種規(guī)則差異,正如法國哲學家福柯所說的一樣,為了避免話語的各種隱形控制,有必要“恢復話語的事件特征”。豐富的故事是政治外交話語中寶貴的修辭資源,加上習主席善于用形象語言講故事,這恰恰構成了對中國國際政治傳播中話語能力的提升。
2.3言說主體位置
盡管外交演講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話語規(guī)則,但卻不能說其話語建構必然要求連貫性和一致性。在?驴磥,陳述以特定的方式?jīng)Q定主體的位置,主體位置又是“由它相對于對象的各種不同范圍或群體有可能占據(jù)的處境所決定。”[3]
因此,國家領導人在不同國家、不同國際情勢下,應該充分考慮受眾而主動地建構自己的主體位置,并邀請受眾置身其中。
縱觀習主席的五篇演講,按照所在國地位劃分,俄羅斯是和中國同樣有影響力的大國,也是中國的重要戰(zhàn)略盟友;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算是中等地位的國家,與中國的關系尚可,也是所在地區(qū)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而哈薩克斯坦和坦桑尼亞都是中國的老朋友,雙方不僅沒有較大分歧,而且都有著不錯的合作基礎。因此,以上演講中盡管少不了涉及中國的發(fā)展、兩國的友誼、歷史的交往等等話題,但側重點還是有所不同。例如,對于墨、坦兩國而言,因為墨西哥人口眾多,市場巨大;坦桑尼亞在中非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在演講中多次提到了雙方的合作開發(fā)、互利共贏;對于俄、哈兩國,雙方的合作項目已經(jīng)較多,演講基調(diào)定在強化雙方的伙伴和友誼;而在印尼的演講,更多是希望對方減少對中國崛起的擔憂,能在東盟和南海地區(qū)對中國給予更多理解。除此之外,演講的直接受眾,有兩場是高校學生、有三場是國會議員。這也使得演講建構的話語有所區(qū)分。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演講的最后一部分提到了青年的主題,對青年人寄語中國哈薩克斯坦友好的希望;而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習主席也邀請更多的俄羅斯青年能夠到中國來參觀、交流、學習。
外交演講在今天的國際政治交往中廣為運用,就是因為其既具有外交話語的屬性,又具有人際溝通話語的性質(zhì)。只有在這兩種話語中充分的加以轉(zhuǎn)換,才能在話語霸權的斗爭中建立起所需要的話語秩序和權力。
2.4修辭意象和主題
高超的演講技巧是西方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內(nèi)容,而作為說服藝術與語境建構重要基礎的修辭,則超越了日常的人際交往,而成為協(xié)調(diào)、掌控民族、國家之間利益的重要方式。
中國長期以來是西方修辭意像的受害者,無論是貧困、人口,還是意識形態(tài)、政治制度都成為西方傳媒和政客強勢話語的妖魔對象。近年來,中國也逐漸提出一些修辭意象,來塑造自身的形象,掌握世界輿論的話語權。從習主席的五篇演講來看:首先,始終貫穿著幾大基本主題,包括友誼、責任、歷史等等,例如,坦桑尼亞演講的題目是《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印尼演講的題目是《弘揚人民友誼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其次,在一些細節(jié)上,習主席特別善于引用所在國的名人名言、俗語典故,既體現(xiàn)對該國文化的尊重,又突出塑造真誠的印象。最后,借助演講之際,使中國乘機打破國際話語霸權,對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務嘗試話語建構:一是,近年來中非合作勢頭迅猛,西方部分輿論鼓吹中國對非洲是“新殖民主義”,目的是掠奪非洲的資源,從而離間中非關系。在坦桑尼亞的演講中,習主席用兄弟情誼來回溯中非合作、用互利雙贏來定性中非合作、用“真”“實”“親”來描述中非合作,從而有利地打破了西方國家對中非合作的“命名”。二是,針對世界關注的中國發(fā)展道路和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習主席在莫斯科的演講中,用了一句十分生動的比喻來解釋,既“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鞋子說”的提出,淺顯易懂,在各種文化中都能夠被認識和接受,但又占據(jù)了話語的優(yōu)勢,希望各國尊重中國人民對于中國發(fā)展道路的選擇權。
國際傳播的話語決不是簡單的宣講和溝通,更不是信息的傳遞,而是一種需要修辭策略的國家意志的表示。因此,作為最高層面的領導人外交演講,自然應該成為一國修辭水平的最集中展現(xiàn)。
3演講效果與國際話語權提升
3.1演講充分打破西方的話語陷阱
作為中國新一屆國家領導人的第一年外事訪問活動,上述五場演講在國際上反響強烈,被境外媒體廣泛報道。尤其是習主席首訪俄羅斯的演講,更是被英國BBC、美國《紐約時報》、德國之聲電臺、日本《產(chǎn)經(jīng)新聞》、臺灣《聯(lián)合報》等多家主流媒體所關注。借此契機,其拋出的“鞋子論”正好打破了西方國家關于中國政治制度和發(fā)展方式的爭議,表明了中國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個別國家干預他國內(nèi)政的“話語正義”。而在坦桑尼亞,西方輿論稱中國為“非洲的新殖民主義”;在印度尼西亞,西方輿論稱中國是“南海和平的威脅”,在上述兩國的演講不啻于中國在這一地區(qū)的話語辯解,有力地反駁了西方輿論的不利指責,表明了中國不甘被誤解的態(tài)度。
3.2演講基本適應了國際話語游戲規(guī)則
外交演講本身就是國際社會話語游戲的形式之一,近年來,中國正越來越適應和參與到國際話語游戲之中。如今,不僅在G20峰會、達沃斯論壇、金磚國家會議等各種多邊國際交往場合上不再缺少中國的聲音,而且中國也通過展現(xiàn)第一夫人形象、打造博鰲亞洲論壇品牌、參與氣候環(huán)境會議、加強在重要國際組織的地位等多種方式融入世界話語體系。從五場演講來看,中國一方面都很好地維護和重申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另一方面又都從民眾立場、敘事手法、年輕人視角、交往與合作主題、歷史視野等方面來展開演講,尤其是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概念。而這一切都符合國際交往演講中的“剛柔并濟”,“一張一弛”的話語風格。當然,中國還應該思考在今后的外交演講和對外宣傳中,如何進一步構建和制定考慮中國特點的國際話語規(guī)則,這才是國際話語權提升的根本標志。
3.3演講較好還原了中國的話語能力
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系中,話語權競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中國長期以來話語權旁落,與其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國力極不相稱,其中原因較多,最為明顯的就是中國的話語無法直接還原為世界范圍內(nèi)的通用話語。
事實上,作為五千年燦爛文明的繼承者,中國擁有天然的文化軟實力和良好的話語能力。然而,在西方話語霸權的主導下,禮儀之邦的中國卻長期更多被視為“異語者”,其話語聲音被極大地削弱。從2013年國家領導人的一系列外交演講來看,中國正在試圖改變文化差異和政治差異所造成話語扭曲現(xiàn)象,使自己的話語恢復本應具有的“力度”“硬度”和“強度”。習主席在每一場演講中,都以主動積極的話語,來喚起地區(qū)的危機意識和合作共贏意識,并多次提出“堅持通過對話協(xié)商與和平談判”來解決存在的矛盾和分歧。當恢復話語溝通的“通天之塔”被塑造時,原有的隔閡和偏見也就自然被消除,中國話語也將更易于贏得認同,從而在本地區(qū)和國際社會贏得話語主動權。
本文編號:190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90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