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國國會政黨極化的結構性根源
本文選題:美國國會 切入點:政黨極化 出處:《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美國兩黨間的政治極化已成為當代美國政治的一個顯著特征,其中又以國會中的政黨極化表現得最為突出。從結構性視角來看,導致國會中政黨極化的主要原因是:首先,越來越多意識形態(tài)激進的議員進入國會,同時部分議員發(fā)生了"適應性調整",不斷向意識形態(tài)光譜的兩端移動。其次,國會自身的制度變革尤其是議事規(guī)則和程序上的變化,客觀上對政黨極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再次,國會中的多數黨領袖主導著立法議程,他們不斷強化政黨紀律,致使國會中"政黨投票"愈加頻繁。最后,國會中政黨領袖自身的不斷極化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特朗普時代,"否決政治"將成為美國政治生活的常態(tài)并持續(xù)下去,其未來發(fā)展趨勢及影響值得我們關注。
[Abstract]:The political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come a prominent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litics, among which the political party polarization in Congress is the most prominent. From a structural point of view, the main reasons leading to the polar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in Congress are: first of all, More and more ideologically radical members have entered Congress, while some members have undergone "adaptive adjustments", moving to both ends of the ideological spectrum. Secondly, Congress's own institutional changes, especially changes in rules of procedure and procedures, Objectively, i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polar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Thirdly, majority leaders in Congress have dominated the legislative agenda, and they have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party discipline, which has led to more frequent "party votes" in Congress. The constant polarization of party leaders in Congress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uncertain Trump era, "veto politics" will become the norm and continue in American political life.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and influence deserve our attention.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2016年度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美國政黨極化研究”(項目編號:2016M60176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7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紅;;美國國會助理的職責與作用[J];秘書;2006年07期
2 全克林;;美國國會與“合作降低威脅”項目[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3 ;美國國會討論中國創(chuàng)新給了我們哪般啟發(fā)[J];IT時代周刊;2012年12期
4 陸遙久;;一九八九年美國國會提出和通過的對華法案[J];國際研究參考;1990年02期
5 徐嶺;;美國國會小侍從[J];國際展望;1991年15期
6 江承宗;;從美國國會看美國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J];外交學院學報;1993年03期
7 新華;;堅決反對美國國會“201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有關涉華內容[J];老同志之友;2013年02期
8 ;外交部發(fā)言人關于美國國會眾院就中國留學人員問題再次通過決議發(fā)表的談話[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90年01期
9 蔡晨風;美國國會助理人員及機構[J];人大研究;2000年06期
10 鄭凱;;美國國會制度一瞥[J];人民政壇;200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趙國軍;;美國國會對印度國家形象的認知變遷及其動因[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侯麗軍;路甬祥會見美國國會前參議員代表團[N];人民日報;2010年
2 記者 張瀟予;刀林蔭會見美國國會議員助手團一行[N];云南日報;2013年
3 宋婧;美國國會助手團來常訪問[N];常州日報;2013年
4 十 月;游目美國國會[N];人民法院報;2004年
5 王沖;美國國會議員為何頻頻反華[N];世界報;2005年
6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 孫哲 早報記者 馬毅達 采訪整理;加大力量,對美國國會進行說服性工作[N];東方早報;2009年
7 伊銘;美國國會中制衡中國的力量[N];世界報;2009年
8 記者 劉遠;陳家寶會見美國國會前議員代表團一行[N];南京日報;2011年
9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zhàn)略研究院副院長 李文;美國國會如何管好國家的“錢袋子”[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2年
10 特約評論員 馬紅漫;美國國會亟待探尋謀和之途[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牛海彬;有限的合作:美國國會與聯合國[D];復旦大學;2006年
2 趙國軍;美國國會議員中國觀研究(1989-2006)[D];復旦大學;2007年
3 李莉;冷戰(zhàn)后美國國會對華提案及其表決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4 邵育群;美國國會與臺灣問題(1979-2002)[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梓淵;中國對美國國會游說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2 王秦文;試析美國國會中的非正式組織“中國聯線”[D];外交學院;2016年
3 陳夏炎;美國國會圍繞第一次委內瑞拉危機的討論及其反思[D];福建師范大學;2016年
4 段中衛(wèi);論美國國會制度及其運作[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5 王鳳姣;影響中美關系的美國國會因素[D];遼寧大學;2014年
6 何婧;對外政策視野下的美國國會撥款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7 但洪敏;基于雙層次博弈的冷戰(zhàn)后美國國會參與涉臺決策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4年
8 朱蕾;美國國會與總統(tǒng)的戰(zhàn)爭權之爭[D];復旦大學;2011年
9 陸丕昭;美國國會對華決策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10 汲鵬;冷戰(zhàn)后美國國會在對朝政策上的作用[D];吉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5949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59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