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巴黎時代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的中國路徑
本文關鍵詞:后巴黎時代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的中國路徑
【摘要】:《巴黎協定》的達成昭示著后巴黎時代的到來。從《巴黎協定》的內容可知,其是各方利益博弈后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濃重的發(fā)達國家利益訴求色彩,因此,《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體系下的CBDR原則也受到較大程度的弱化,導致中國在能力建設上面臨形式、角色和立法的諸多挑戰(zhàn)。盡管中國已加強能力建設政策和立法制定,并大力實施能源節(jié)約制度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但其在立法規(guī)劃、立法科學基礎和立法內容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有鑒于此,中國應在能力建設的立法理念、立法方向、立法基礎、制度完善和《巴黎協定》的落實等方面不斷加大生態(tài)文明建設力度、完善INDC內容、加強組織機構能力建設、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立法并強化國際氣候立法的國內實施。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法學院;
【基金】: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氣候治理體系研究”(15JZD03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農業(yè)貿易生態(tài)化轉型的法律保障研究”(12BFX143)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助重慶大學重大項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農業(yè)貿易法律問題研究”(0226005201021)
【分類號】:P467;D822
【正文快照】: 能力建設(capacity-building)(1)是減弱氣候由于這些大會成果或過于原則化,或時限僅至變化對發(fā)展中國家不利影響的重要保障,是發(fā)2012年,或僅具有“決議”(decision)性質而無實展中國家不斷提高履約能力的首要條件,也是際法律約束效力,因此,作為首個應對氣候變化發(fā)展中國家提升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偉中,王文遠;對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5年05期
2 張稱意;羅勇;劉洪濱;王長科;張海東;巢清塵;王邦中;;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動向[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5年04期
3 李明;遲秀麗;;減緩氣候變化的若干建議[J];地球科學進展;2005年12期
4 趙宗慈;;全球氣候變化預估最新研究進展[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年02期
5 苗秋菊;沈永平;;美國皮尤全球氣候變化中心“氣候行動議程”[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年02期
6 林而達;;從國家安全角度看待氣候變化問題[J];中國減災;2006年02期
7 齊曄;馬麗;;走向更為積極的氣候變化政策與管理[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7年02期
8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簡本)[J];中國科技產業(yè);2007年07期
9 符淙斌;;科學應對氣候變化[J];科技導報;2007年14期
10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節(jié)選三)[J];資源與人居環(huán)境;2008年2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小春;白冰;魏寧;方志明;;應對氣候變化的巖土工程:挑戰(zhàn)、機遇與應對[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特邀報告[C];2007年
2 張立峰;;杭州氣候變化與影響及其適應與減緩措施淺述[A];第五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張百戰(zhàn);許良銀;朱萍;賈紅;;氣候變化對秋熟作物產量的影響及對策[A];第六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9年
4 程鵬;;關于林業(yè)應對氣候變化主要途徑的探討[A];第二屆中國林業(yè)學術大會——S10 林業(yè)與氣候變化論文集[C];2009年
5 陶生才;馬姍姍;楊榮國;楊紅龍;劉珂;肖晶晶;;氣候變化與中國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進展與展望[A];2009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6 丁海芳;潘正林;;試論氣候變化引發(fā)的標準化工作新課題[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7 孫磊石;申延美;;關于齊齊哈爾市氣候變化對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的影響及對策[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8 郭媛;王艷君;;氣候變化與淮河流域自然生態(tài)系統:影響、脆弱性和適應性[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應對氣候變化分會場——人類發(fā)展的永恒主題論文集[C];2010年
9 劉驪光;;探索城市氣候變化治理模式:以美國邁阿密戴德縣為例[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ㄒ唬C];2010年
10 姜姝;;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印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博弈分析[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專刊(一)[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潘俊杰;中國頒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N];中國氣象報;2007年
2 呂守奇邋丁靈紅 桑劍;四川:面向黨政領導宣講氣候變化[N];中國氣象報;2007年
3 尤志宇;寧夏:探索適應氣候變化的新途徑[N];中國氣象報;2007年
4 黃衛(wèi)華;應對氣候變化財稅扶持政策正在落實中[N];中國稅務報;2007年
5 高建鋒;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出臺[N];中國證券報;2007年
6 呂蓁;我國推出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N];中國證券報;2007年
7 ;我代表闡述應對氣候變化主張[N];人民日報;2007年
8 晨光;聯合國發(fā)布最新氣候變化報告[N];人民政協報;2007年
9 何鵬;科技風投將引入氣候變化領域[N];上海證券報;2007年
10 胡芳;中國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應堅持的原則[N];人民日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峰;氣候變化對建筑工程的影響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2 張寧;理念、利益與制度:美國氣候變化政治動力研究(1992年-2009年3月)[D];外交學院;2009年
3 王靜;從巴厘島路線圖看美國的氣候變化外交決策[D];外交學院;2009年
4 黨修伍;淮北地區(qū)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yè)生產影響研究[D];安徽農業(yè)大學;2008年
5 李建偉;全球治理視野下的氣候變化問題研究[D];燕山大學;2009年
6 柯妍;人口發(fā)展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7 呂紅橋;三種模式氣候變化及安全影響解析[D];外交學院;2010年
8 李英麗;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許光達;氣候變化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及其合作應對[D];暨南大學;2011年
10 燕方;論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之適應性選擇[D];復旦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2365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23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