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的經濟分析
本文關鍵詞:腐敗的經濟分析
【摘要】: 本論文運用經濟學方法對腐敗這一現(xiàn)實問題進行研究。自80年代以來,腐敗 一直是困擾中國改革與發(fā)展的一個問題,因此,選擇這樣一個課題進行研究無疑具 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另外,用經濟學方法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也有助于豐富和發(fā)展 經濟理論及其應用,因而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論文首先對腐敗的概念作了較為準確的界定,并區(qū)分了腐敗與尋租的含義, 使長期以來這兩個概念模糊的邊界和對其不準確的理解得到了澄清。 其次,本論文從兩個層次分析了腐敗的成因:一是從個人理性和成本—收益計 算的角度揭示了作為社會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一般腐敗的原因;二是從體制的角度,運用委 托—代理理論提示在特定社會背景下作為社會問題出現(xiàn)的特定腐敗的原因。從兩個 層次分門別類地探討腐敗的成因是本論文理論上的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 另外,本論文還從動態(tài)的角度考考察了腐敗的弊端,指出:由于腐敗滋生將會 極大地阻礙投資,由此將會造成經濟增長乏力;更嚴重的是,腐敗將會極大地降低 社會的信用水平,,從而破壞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使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得不到有 效的利用;同時,腐敗的擴散和蔓延將會使國家機器鈍化和政府行為市場化,如果 得不到有效控制,腐敗最終將導致社會的動蕩和政局不穩(wěn)。 最后,本論文客觀地指出轉軌時期的體制改革滯后是導致特定腐敗的主要原 因,在分析研究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反腐敗經驗的基礎上,作者進而從戰(zhàn)略的高度論述 了防治腐敗的關鍵在于制度創(chuàng)新,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1
【分類號】:D630.9
【目錄】:
- 導言5-8
- 一、 分析方法與概念假定8-13
- (一) 分析方法9-11
- 1. 實證分析與規(guī)范分析9
- 2. 演繹法與歸納法9-10
- 3.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10
- 4. 制度分析方法10-11
- (二) 前提假定11-13
- 1. 人性的假定11-12
- 2. 其他有關假定12-13
- 二、 腐敗與尋租13-17
- (一) 腐敗的概念界定13-14
- (二) 腐敗的定義14
- (三) 尋租活動與政府行為14-15
- (四) 腐敗與尋租15-17
- 三、 腐敗的成因17-23
- (一) 腐敗產生的客觀基礎18
- (二) 腐敗原因的經濟分析18-19
- (三) 轉型期腐敗成因的制度分析19-21
- 1. 公共權力的委托——代理的失靈20-21
- 2. 體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21
- 3. 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尚未健全21
- (四) 分析例證:遠華案的制度分析21-23
- 四、 腐敗的影響23-28
- (一) 腐敗影響資源的有效配置23-24
- (二) 腐敗阻礙經濟發(fā)展24-25
- 1. 腐敗阻礙技術變革和創(chuàng)新24-25
- 2. 腐敗阻礙制度變革和創(chuàng)新25
- (三) 腐敗影響社會公平和效率25-26
- (四) 腐敗增加社會和政治的不穩(wěn)定26-28
- 五、 防治腐敗的戰(zhàn)略與政策28-38
- (一) 我國防腐敗的宏觀戰(zhàn)略29-30
- 1. 反腐敗的社會戰(zhàn)略29
- 2. 反腐敗的法律戰(zhàn)略29-30
- 3. 反腐敗的經濟戰(zhàn)略30
- 4. 反腐敗的政治戰(zhàn)略30
- (二) 防治腐敗的關鍵在于制度創(chuàng)新30-34
- 1. 取得反腐敗的基本要求31
- 2. 應當建立的主要程序31-32
- 3. 應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制度32-33
- 4. 把反腐倡廉作為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來抓33-34
- (三) 加入WTO有利于中國政府防治腐敗34-38
- 參考及閱讀文獻38-37
- 結語37-3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傅懋蘭;;董事競業(yè)禁止義務的經濟學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1年26期
2 程榮;;論犯罪成本的經濟學分析[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高立富;;新視角下的個人非貪利與侵財型罰金刑適用問題[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7期
4 安申義;;水庫淹沒耕地的逐年補償與移民安置[J];紅水河;2011年04期
5 劉大元;;論刑罰資源的有效配置[J];學術界;2011年07期
6 劉曉;;法律經濟學方法的價值探討[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朱全景;;在市場與組織的得失之間的刑罰分析——評沈海平博士《尋求有效率的懲罰》[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年08期
8 ;高新技術不等于競爭力[J];求知;2003年03期
9 曹紅英;;競爭法律與競爭政策的新發(fā)展——蒙古反壟斷國際會議研討情況綜述[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10 翁孫哲;;許霆案歸責的法經濟學分析[J];行政與法;2011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抒琳;林其玲;;農村個人投資性違法建房行為的經濟學分析[A];福建省土地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王國華;;非常規(guī)純投資系統(tǒng)數(shù)理經濟分析與評價[A];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論文集(第2卷)[C];1993年
3 楊曉薇;胡為民;黃倫基;呂曉華;;輻射加工經濟效益淺析[A];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核科技、核應用、核經濟論壇[C];2005年
4 李體寬;;利用(造紙)污泥生產有機-無機復混肥料[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8年
5 周旭亮;;法律產品的經濟分析[A];2005年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徐向藝;陳振華;馬磊;;上市公司關聯(lián)交易的經濟學分析及其規(guī)制[A];中國工業(yè)經濟研究與開發(fā)促進會2005年會暨“產業(yè)組織與政府規(guī)制”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白秋潔;楊金剛;朱林;李敏虎;;某工程的空調冷熱源的技術經濟分析[A];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06學術年會資料集[C];2006年
8 陳慰星;;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ADR)與訴訟互動的經濟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9 唐仁杰;;MCVD工藝的技術發(fā)展與經濟分析[A];中國通信學會2001年光纜電纜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1年
10 陶美重;強俠;;個人高等教育消費的經濟學分析[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徐志良;我市召開一季度工業(yè)經濟分析會議[N];長治日報;2011年
2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徐愛國;稅法的經濟分析[N];人民法院報;2011年
3 解素琴 鐘皓;二局召開經濟分析座談會[N];中煤地質報;2009年
4 記者 張愛軍;全市農業(yè)經濟分析會議召開[N];呂梁日報;2011年
5 記者 茹捷;全市經濟分析調度會召開[N];閩東日報;2011年
6 亞夫;經濟分析需要嚴謹態(tài)度[N];上海證券報;2011年
7 記者 鞏大洲 趙亮;全市第三季度經濟分析會議召開[N];隴東報;2010年
8 記者 何海峰;全市第三季度經濟分析會議召開[N];隴東報;2011年
9 鄒東濤;經濟分析中的昨天和今天[N];中華讀書報;2005年
10 郭勇 鞏曉靜 朱旭升;西峰區(qū):經濟分析會蕩漾新會風[N];隴東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唐棠;我國外商直接投資政策的經濟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2 游志能;民族習慣法的經濟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王巖;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的經濟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謝英亮;露天礦邊際品位最優(yōu)化的經濟分析[D];中南大學;2004年
5 李劍;搭魯:法律和經濟分析[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6 孟林;會計制度演進的經濟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7 張偉強;企業(yè)利潤區(qū)的經濟分析[D];吉林大學;2005年
8 荊德剛;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經濟學分析[D];吉林大學;2005年
9 邢立娟;美國對外貿易法的政治經濟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
10 趙曉冬;集合商品復合投入的簡約經濟分析[D];天津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令杰;沖突法的經濟分析[D];武漢大學;2005年
2 郭穎悟;腐敗的經濟分析[D];鄭州大學;2001年
3 張婭婭;刑事起訴制度的經濟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4 董加許;刑事簡易程序的經濟分析[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5 魏淑清;煤炭液化的經濟可行性和風險分析[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6 陳志峰;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構建的經濟分析[D];廈門大學;2001年
7 曾令萬;數(shù)控高速滾齒機模塊化設計及其經濟分析[D];重慶大學;2003年
8 林巧燕;新貿易壁壘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3年
9 鄭惠蓮;公司瑕疵設立制度研究[D];華僑大學;2005年
10 王作全;GATT/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經濟分析[D];吉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1143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11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