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公安論文 >

論人性與犯罪

發(fā)布時間:2018-08-09 17:50
【摘要】:弄清什么是人性,是討論人性與犯罪問題的前提和基礎(chǔ)。對前人關(guān)于人性的各種學(xué)說與觀點的了解,是正確理解人性的途徑之一。古人對人性的觀點有性善論、性惡論、性善惡混合論、性三品、天理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等,并認為人性是人的本性,與獸性不同。人性的實質(zhì)是由人的行為反映出來的、表現(xiàn)人的內(nèi)在品質(zhì)和社會關(guān)系、屬于道德范疇的一種道德標(biāo)簽,是社會關(guān)系和社會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與人性相對應(yīng)的"獸性"是人們對惡行的比喻。犯罪是違反人類行為規(guī)范和人際和諧社會關(guān)系的行為,其發(fā)生是由犯罪人個人、社會關(guān)系和社會環(huán)境等一系列因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Abstract]:Understanding what is human nature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discussing human nature and crime. Understanding the theories and viewpoints of human nature is one of the ways to understand human nature correctly. The ancients' views on human nature include the theory of sexual goodness, the theory of nature and evil, the theory of mixture of nature and evil, the theory of three goods of nature, the nature of nature and temperament, and the view that human nature is human natur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nimal nature. The essence of human nature is reflected by human behavior. It represents the inherent qualit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of human beings. It belongs to the moral category of a moral label and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imal nature, which corresponds to human nature, is a metaphor for evil behavior. Crime is an act of violating the norms of human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harmonious social relations, which is formed by a series of factors, such as individual offender,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xué)
【分類號】:D91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艷紅;刑法類型化概念與法治國原則之哲理——兼論開放的構(gòu)成要件之存在根據(jù)[J];比較法研究;2003年03期

2 熊進軍,蔣衛(wèi);新舊刑事學(xué)派刑罰觀的對立[J];當(dāng)代法學(xué);2003年03期

3 張秋芳;完善我國假釋制度的建設(shè)性構(gòu)想[J];當(dāng)代法學(xué);2003年05期

4 王祖書;淺析和諧社會視域中犯罪的社會對策[J];大連海事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02期

5 陳興良;論意志自由及其刑法意義[J];法律科學(xué)-西北政法學(xué)院學(xué)報;1993年05期

6 邱興隆;從復(fù)仇到該當(dāng)——報應(yīng)刑的生命路程[J];法律科學(xué)-西北政法學(xué)院學(xué)報;2000年02期

7 趙永紅;人身危險性概念新論[J];法律科學(xué)-西北政法學(xué)院學(xué)報;2000年04期

8 周光權(quán);刑法學(xué)中“人”的觀念的演變[J];法律科學(xué)-西北政法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1期

9 孫昌軍,凌輝;犯罪人分類標(biāo)準(zhǔn)新探——以犯罪人格為視角[J];福建公安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社會公共安全研究;2005年02期

10 王婉冰;薩瑟蘭的不同交往理論及其啟示[J];福建公安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社會公共安全研究;2005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權(quán)力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1年

2 李文偉;法人刑事責(zé)任比較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2年

3 劉仁文;刑事政策及其過程[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2年

4 周少元;《欽定大清刑律》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3年

5 董淑君;刑罰的要義[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3年

6 張長紅;刑事責(zé)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3年

7 許秀中;刑事政策系統(tǒng)論[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4年

8 盧勤忠;中國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華東政法學(xué)院;2004年

9 安斌;戰(zhàn)國與啟蒙時代的刑法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xué);2004年

10 董邦俊;刑法時間效力研究[D];武漢大學(xué);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宏玉;論我國刑法中的假釋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1年

2 朱全軒;假釋制度的理論與實踐[D];蘇州大學(xué);2002年

3 張聰;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D];四川大學(xué);2002年

4 聶昭偉;罪刑法定原則在新刑法實施后的缺憾與彌補[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2年

5 吳滿峰;當(dāng)代女性犯罪的社會學(xué)思考[D];福州大學(xué);2003年

6 葉希善;保安處分的機能演化及體制整合[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3年

7 黃贊旭;刑法理論的“主義”之辯[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3年

8 鈕巧福;勞動教養(yǎng)制度有關(guān)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03年

9 李文中;論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責(zé)任[D];湘潭大學(xué);2003年

10 胡劍波;破產(chǎn)犯罪研究[D];湘潭大學(xué);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條

1 賈劍虹;先秦儒家和法家關(guān)于犯罪預(yù)防思想比較研究[D];安徽大學(xué);2002年



本文編號:217484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217484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72e5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