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道德倫理論文 >

良知與認知:在中西文脈比較中探討

發(fā)布時間:2017-10-07 23:29

  本文關鍵詞:良知與認知:在中西文脈比較中探討


  更多相關文章: 良知 儒家 人性 認知方式 主體際性


【摘要】:良知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核心觀念。儒家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和外在的治國理政的思想路線,即"內(nèi)圣外王",以良知為基石。在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中也有良知概念,但它在道德實踐中只起輔助性的作用。良知在中西文化中的角色有如此大的差別之原因,除了中西文化對人性看法的差異之外,有關對良知的認識方式的差別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我們需要分別探討經(jīng)驗主義、先驗主義和儒家內(nèi)證的認知方式所導致的對良知看法的差異。在中國哲學中,良知不是"小我"之心,而是"大我"的本心。良知要在道德倫理和社會實踐中把自己向外推出來并實現(xiàn)自己。在西方思想中,良知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題,但經(jīng)驗主義的認識方式往往認為良知無非是對某類行為傾向的概括,而以康德為代表的先驗主義認為良知作為人的一種自然秉性能使人主動地置于道德律令之下。相比之下,近代中國新儒重視向內(nèi)認識人的心靈,要認識宇宙的本體,必須返觀人的本心,良知在這個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上述比較研究的基礎上,認為我們也需要反思良知判斷中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在良知作為是非之心進行判斷時,人們通常關注的是其主觀的方面,而忽視其客觀的方面,熊十力對此作出了很好的糾正;良知判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之分,因此我們要兼顧道德的普遍化原則和在各種特殊語境中的特殊處理;良知還具有主體際性,在這方面中國哲學給我們很多啟示;最后,良知學說是與人性論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中國哲學中的"性善論"為我們提供了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教化的自信心,但也應注意人性的消極的方面?傊,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良知學說對于建立和完善市場經(jīng)濟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法治系統(tǒng)都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關鍵詞】良知 儒家 人性 認知方式 主體際性
【基金】:孔學堂課題重大項目“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項目批準號:kxtzd201505)的資助
【分類號】:B82-091
【正文快照】: 一、熊十力與馮友蘭有關良知之爭的學案良知與認知的關系是哲學研究中的一個難解難分的關節(jié)點。中國近代哲學的熊十力與馮友蘭有關“良知”的一次討論是中國近代哲學的一個“公案”:前者認為“良知是呈現(xiàn)”,后者認為“良知是一個假設”。依照牟宗三的說法,馮友蘭認定良知是假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金情;;人的合理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性[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4年01期

2 苗連營;;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的憲法學思考[J];法商研究;2014年03期

3 耿加進;;《尚書》治道略論[J];北方論叢;2014年03期

4 劉曲;;探析愛默生個人主義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J];電影評介;2014年09期

5 路淑英;;形而上學對世界終極問題的追問及其深刻意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4期

6 蒲莉;;淺析高職院校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性[J];甘肅科技;2014年11期

7 張宏海;朱小明;;孔子教育理念中的人文意蘊[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4期

8 李莉;;道德的本質(zhì)規(guī)定性新解[J];山東工會論壇;2014年04期

9 任傳永;;論道德在人的思想教育中的困境[J];大學教育;2014年17期

10 劉飛龍;卿松;;未來會計的應然性[J];財經(jīng)界(學術版);2014年2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新漢;;哲學視域中的人民主體[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睿;易學空間觀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D];山東大學;2012年

2 黃杰;論馬克思的自由時間思想[D];吉林大學;2014年

3 王永偉;中國新哲學建設的文理脈絡[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4 張洪彬;天變,,道亦變:晚清宇宙論之轉(zhuǎn)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5 孫海霞;唐君毅道德人格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6 居峰;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4年

7 石共文;信息管理的倫理向度[D];中南大學;2014年

8 肖思寒;胡錦濤政治倫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9 潘乾;馬克思恩格斯慈善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10 齊艷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fā)展的文化基礎研究[D];南開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曉蘭;我國當代大學生平等意識培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2 司鵬飛;基于知識考古學的中醫(yī)肝虛實概念與補瀉治法的歷史考察[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3 康煒;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共產(chǎn)主義思想[D];西南大學;2014年

4 馬蓉;經(jīng)典誦讀的“立人”視角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5 謝湘源;馬克思的自由個性思想[D];湘潭大學;2014年

6 羅琳;試比較盧梭與密爾的政治自由思想[D];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

7 葉飛;王符的人本思想[D];南昌大學;2014年

8 周欣;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及其當代啟示[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3年

9 楊雙;從《十力語要》的改定看熊十力中期思想之變化[D];湖南大學;2014年

10 方蘭欣;馬克思關于正義的實踐主體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永波,董國珍,傅金芝;怒族、景頗族、傈僳族學生的認知方式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力關系的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2 沈烈敏;關于假設—驗證和范疇化認知方式與學業(yè)不良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2年01期

3 萬明鋼,邢強;師生認知方式與藏族雙語兒童學業(yè)成績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2年03期

4 蘇琪;語言學習中的認知方式研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03期

5 宋廣文,王曉明;高中文理分科及學生認知方式對閱讀理解影響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3年01期

6 董圣鴻,王珍;高中生認知方式特點及其與學績關系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3年02期

7 李壽欣,周穎萍;試論認知方式與學習風格的關系[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8 陳姝娟;周愛保;;認知方式、視錯覺及其關系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6年04期

9 凌輝;黃希庭;;場依存-獨立性認知方式與兒童自立水平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年04期

10 陳曉惠;葛明貴;;不同認知方式大學生解決四卡問題的邏輯訓練效應[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麗蘋;毛偉賓;;壓力和認知方式對基于事件的錯誤記憶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貞琳;方俊明;郭祖儀;李文馥;;認知方式對幼兒部分遮擋繪畫影響[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3 陳琦;吳洪健;;在建構性多媒體學習環(huán)境中教學支架和認知方式對小學生應用題學習的影響[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4 鄧春暖;;不同場認知方式的中小學生閱讀理解中插圖效應的實驗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孫麗;;不同認知方式個體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張必隱;;程序模式與認知方式之間的關系[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7 劉偉方;司繼偉;孫燕;楊佳;華曉騰;;認知方式與算術技能影響估算策略選擇的年齡相關差異[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劉偉方;司繼偉;孫燕;楊佳;華曉騰;;認知方式與算術技能對估算策略選擇的影響[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徐增杰;李壽欣;陳慧媛;;不同認知方式個體在語篇閱讀中抑制干擾信息的眼動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壽欣;;不同認知方式個體漢語詞匯加工過程中一側(cè)化效應的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李壽欣 張倩 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認知方式:認知與人格的橋梁[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楊敏;大數(shù)據(jù)向人類認知方式提出新挑戰(zhàn)[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3 張亮;聽覺是嬰幼兒第一認知方式[N];科技日報;2004年

4 李平升 靖遠縣中堡中學;淺談對學生的心理教育[N];白銀日報;2009年

5 ;《思考的地理學:東西方思考方式的差異及成因》[N];中華讀書報;2003年

6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武進學院 王文忠;重視學生在電大英語教學中的作用[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7 本報記者 侯麗 編譯;人類語言可能“語法先于語音進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張利燕;認知操作、認知方式與人格特征的關系[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段惠瓊;認知方式對語篇閱讀的信息處理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3 馬元廣;情緒對注意靈活性的影響:任務難度和認知方式的調(diào)節(jié)作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4 肖晶;大學生抑郁認知易感性—應激模型實證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麗蘋;壓力和認知方式對基于事件錯誤記憶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曉_g;認知方式、自我監(jiān)控對高中生數(shù)學解題效果和表征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峻;初中學生場認知方式特點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4 孫麗;不同認知方式個體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鄧春暖;不同場認知方式大學生閱讀圖文課文的實驗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黃曉霞;認知方式的實驗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2年

7 周玉林;貴州省高中生場認知方式與創(chuàng)造力關系的城鄉(xiāng)比較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4年

8 薛燕飛;不同認知方式個體來源記憶特點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艷麗;8-15歲兒童表征認知方式發(fā)展特點及其與能力關系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10 何召祥;不同認知方式的大學生情感特征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99072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9072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0e7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