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人生境界說之倫理價值探析
本文關鍵詞:馮友蘭人生境界說之倫理價值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馮友蘭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哲學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理性主義學說,在他的《新原人》一書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說”,形成了他的人生哲學體系。馮友蘭根據人“覺解”的不同,把人生境界從高到低劃分為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層層遞進。自然境界中的人的行為是順習或順才的,一切行為都是出于自然本性或生物本性,對所做的事并沒有清楚的了解,覺解程度最低;功利境界中的人對自己的行為和目的有了自覺的了解,他們的行為都是為了追求“他自己的利”,其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也可能有害于他人,但動機都是利己的,都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道德境界中的人的行為是“盡職盡倫”的,對社會有了較高的覺解,認為義與利、人與社會都是統(tǒng)一的,強調“行義”和“為公”,此境界中的人是“賢人”:天地境界是最高境界,此境界中的人覺解程度最高,處于此境界中的人都是“圣人”,能夠超越社會整體,意識到人是宇宙的一員,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修養(yǎng)。本文主要從倫理學的角度對馮友蘭的人生境界說進行了分析,分別將四個境界與道家自然觀、傳統(tǒng)儒家義利統(tǒng)一觀、孔孟及宋明理學、西方功利主義等倫理思想進行比較,對馮氏的人生境界說進行了倫理學解讀,對其中所蘊含的理性人性論、“義以為上”的義利統(tǒng)一觀、“人我合一”的群己觀、理性原則下的道德行為、超道德的幸福觀進行了闡述,并從情感這一視角闡釋了其“和諧”思想,從而揭示了人生境界說所蘊含的豐富的倫理價值和意義。本文認為人生境界說不僅有利于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天地境界”中所體現(xiàn)的“和諧”思想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理論價值。另外,本論文也指出了人生境界說存在的局限之處,并分析了原因和解決辦法。
【關鍵詞】:馮友蘭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82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緒論8-15
- 一、選題依據及價值8-10
-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0-12
- 三、研究方法12-13
- 四、預計困難及可行性分析13
- 五、研究思路及創(chuàng)新點13-15
- 第一章 馮友蘭人生境界說的產生及其倫理內涵15-23
- 一、馮友蘭生平及著書立說15
- 二、人生境界說產生的社會背景15-18
- 三、人生境界說產生的理論基礎18-20
- 四、人生境界說的倫理內涵20-23
- 第二章 自然境界的倫理價值23-26
- 一、自然境界之順習而行23-24
- 二、理性人性論24
- 三、與道家自然觀的比較24-26
- 第三章 功利境界的倫理價值26-32
- 一、功利境界之生物之理26-27
- 二、“義以為上”的義利統(tǒng)一觀27-29
- 三、與邊沁功利主義的異同29-30
- 四、“人我合一”的群己觀30-32
- 第四章 道德境界的倫理價值32-38
- 一、道德境界之盡倫盡職32-33
- 二、對傳統(tǒng)儒家道德境界的傳承33-35
- 三、人生境界中的幸福觀35-38
- 第五章 天地境界的倫理價值38-42
- 一、天地境界之天地合一38-39
- 二、超越傳統(tǒng)“天人合一”的圣人人格39-40
- 三、情感視域下的“和諧”思想40-42
- 結語42-47
- 一、馮友蘭人生境界說的倫理價值42-43
- 二、馮友蘭人生境界說的局限43-47
- 致謝47-48
- 參考文獻48-5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谷海英,聶明玉;馮友蘭文化觀的形上學內核——“別共殊”[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陳江風;;沿著馮友蘭的道路走下去——在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馮友蘭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上的演講[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徐儀明;;馮友蘭論情感在哲學中的地位與作用[J];中州學刊;2008年02期
4 王粵;;《馮友蘭先生年譜長編》編輯手記[J];出版參考;2010年28期
5 王仁宇;;“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暨馮友蘭誕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紀念會”綜述[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6 陳義成;向馮友蘭先生請教(讀者來信)[J];哲學研究;1963年04期
7 李志強;;馮友蘭“追求自強”的中西文化觀[J];蘭臺世界;2013年34期
8 楊敬東;;精彩的“馮友蘭晚年”[J];健康管理;2013年01期
9 郁有學;試論馮友蘭的思想歷程[J];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10 高秀昌;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馮友蘭先生晚年的哲學觀[J];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蔡仲德;;關于馮友蘭的思想轉變[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2 田文軍;;馮友蘭文化觀芻議[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3 陳來;;有情與無情——馮友蘭論情感[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周錫山;;論馮友蘭哲學中的美學思想[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5 余敦康;;馮友蘭先生關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的思考[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6 蔡仲德;;再論關于馮友蘭思想歷程的幾個問題——答劉奔、郁有學先生[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7 王鑒平;;跨越中西文化的鴻溝——馮友蘭三四十年代哲學的一點分析[A];時代與思潮(3)——中西文化交匯[C];1990年
8 羊滌生;;“承百代之流,而合乎當今之變”——馮友蘭先生究竟屬于哪一家[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9 蔡仲德;;論教育家馮友蘭[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10 李全德;;馮友蘭的哲學觀[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張春海 通訊員李丹婕;重揚馮友蘭學術與教育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馮友蘭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N];光明日報;2005年
3 甑難;馮友蘭學術研究會成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4 錢耕森;馮友蘭兩度訪問印度[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5 宗璞;漫記西南聯(lián)大和馮友蘭先生[N];中華讀書報;2007年
6 李林榮;總有浮云遮望眼[N];文藝報;2010年
7 記者 陳潔;作為教育家的馮友蘭開始引起學界重視[N];中華讀書報;2010年
8 張毅攀 上海社會科學院;馮友蘭先生“人生四境界”說[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召開[N];光明日報;2000年
10 張海晏;馮友蘭的“變”與侯外廬的“不變”[N];中華讀書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芳恒;馮友蘭社會文化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何軍民;馮友蘭新理學體系的歷史哲學[D];安徽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勝國;馮友蘭中西文化觀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劉飛宇;馮友蘭人生境界說新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張寧;馮友蘭人生境界說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4 冒艷妮;馮友蘭人生境界說之倫理價值探析[D];東南大學;2015年
5 胡燕云;論馮友蘭生死觀[D];南昌大學;2008年
6 張小衛(wèi);馮友蘭生死觀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董龍昌;馮友蘭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徐穎;馮友蘭倫理思想探析[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
9 趙永君;馮友蘭的哲性詩學[D];蘇州大學;2008年
10 高武全;馮友蘭道德觀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馮友蘭人生境界說之倫理價值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47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