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道德自我概念影響道德判斷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來自ERPs和fNIRS的證據(jù)
發(fā)布時間:2020-12-23 09:31
隨著我國國民收入的不斷增長,人們對社會文明程度的期許也越來越強,提升國民的道德水平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要內(nèi)容。道德判斷反映了個體在社會化感知范圍內(nèi)對行為的適當性做出的評價和判斷的能力,作為道德認知的重要一環(huán),直接影響了個體的行為模式。道德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身道德水平的一種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反映了個體的社會認知發(fā)展水平。相關(guān)研究表明,道德判斷受到認知與情緒加工的影響,然而,現(xiàn)有相關(guān)研究較少涉及這些加工機制是否受道德自我概念的調(diào)節(jié)。因此,系統(tǒng)的厘清道德自我概念與道德判斷加工機制之間的關(guān)系,對進一步認識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中道德判斷的加工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道德自我概念為切入點,采用了問卷法和實驗法,以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并借助事件相關(guān)電位技術(shù)(ERPs)和功能近紅外光譜技術(shù)(fNIRS),從行為學、時間加工以及空間加工三個層面,探索了道德自我概念對自我卷入、非自我卷入情境下道德兩難判斷的影響。本研究以大學生道德自我概念的測量為起點,探索不同道德自我概念水平對自我卷入/非自我卷入情境中道德判斷的影響。首先,研究采用心理測量法對聶衍剛等(2014)以中學生為被試所編制...
【文章來源】: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shù)】:13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實驗Trial流程
??圖4-2功利性選擇百分比??■I高道德自我概念組??i=□低道德自我概念組??40001?.?*?,??I?I??3000-??^?__??要?2000-? ̄r?????1。_?_?.??0-1?^^???非自我卷入道德兩難任務?自我卷入道德兩難任務??情境??圖4-3決策時間??3.2?ERP結(jié)果??為更好的知曉不同道德自我概念水平對道德判斷影響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本研究??從刺激鎖時和動作鎖時兩個方面對被試的EEG離線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和處理。??3.2.1刺激鎖時結(jié)果??從總評價波形圖可知,在刺激鎖時階段,任務誘發(fā)了明顯的P260??(200ms—300ms)成分,在刺激呈現(xiàn)300ms后出現(xiàn)了連續(xù)的慢波(同時未見明顯的??波峰),因此,本研究在基于相關(guān)研究基礎(chǔ)之上(Manfrinati,Lotto,?Sarlo,Palomba.?&??Rumiati,2013;?Sarlo,?Lotto,?Manfrinati,?Rumiati,Gallicchio,?&?Palomba,2012),將連??續(xù)的慢波成分劃分為?300ms-450ms、450ms-600ms?和?600ms-750ms?三段(圖?4-4)。??i.z?a—I?fiA?ft*'????t—iriR?'?■?A??11?tt—I?HA??-?——?tl:\l???16?:?,6?
3.2.1.1?P260??研究對P260進行了每個電極點(Fz、FPZ、FCZ、Cz、CPZ、Pz和Oz)的雙因素??方差分析,在P260波幅方面,結(jié)果表明(圖4-5),只有在FPZ和Fz電極點存在實??驗效應。在Fz電極點,卷入程度與組別存在交互效應,Fd,25)?=9.72,?p<0.01,??進一步的獨立樣本(檢驗表明,在自我卷入方面,高低道德自我概念組存在顯著性??差異,/?(25)?=3.56,?p<0.01,即與低道德自我概念者相比,高道德自我概念者在??自我卷入情境下誘發(fā)了更大的P260波幅。在FPz電極點,卷入程度與組別同樣存在??交互效應,F(l,25)?=4.69,?/;<0.05,進一步的獨立樣本?檢驗表明,在自我卷入??方面,高低道德自我概念組存在顯著性差異,/?(25)?=2.26,?;?<0.05,即與低道德??自我概念者相比,高道德自我概念者在自我卷入情境下誘發(fā)了更大的P260波幅;在??P260潛伏期方面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學生道德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傾向的關(guān)系[J]. 雷娟,聶衍剛,劉莉.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6)
[2]道德兩難判斷中親屬關(guān)系的認知研究:來自ERPs的證據(jù)[J]. 顏志雄,鄒霞,燕良軾,范偉,譚千保,邱小艷. 心理科學. 2015(01)
[3]建構(gòu)主義視角下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結(jié)構(gòu)及發(fā)展特點[J]. 聶衍剛,曾敏霞,王瑞琪.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8)
[4]道德人格研究:范式與分歧[J]. 喻豐,彭凱平,董蕊,柴方圓,韓婷婷. 心理科學進展. 2013(12)
[5]權(quán)力如何影響道德判斷行為:情境卷入的效應[J]. 鄭睦凡,趙俊華. 心理學報. 2013(11)
[6]倫理美德的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分析:道德特質(zhì)的意義、困惑及解析[J]. 喻豐,彭凱平,韓婷婷,柏陽,柴方圓.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4)
[7]道德困境之困境——情與理的辯爭[J]. 喻豐,彭凱平,韓婷婷,柴方圓,柏陽. 心理科學進展. 2011(11)
[8]道德判斷:理性還是非理性的?——來自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J]. 沈汪兵,劉昌. 心理科學. 2010(04)
[9]當代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兩類取向[J]. 王云強,郭本禹. 心理科學進展. 2009(04)
[10]道德判斷的社會直覺模型述評[J]. 徐平,遲毓凱. 心理科學. 2007(02)
博士論文
[1]道德判斷中的親屬偏見[D]. 顏志雄.湖南師范大學 2014
[2]人格與情境啟動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 遲毓凱.華東師范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道德自我調(diào)節(jié)及道德自我概念對利他行為的影響[D]. 王然.南京師范大學 2016
[2]大學生道德自我概念對利他行為傾向影響的實證研究[D]. 劉莉.廣州大學 2013
[3]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與誠信行為關(guān)系的實證研究[D]. 曾敏霞.廣州大學 2012
本文編號:2933474
【文章來源】: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shù)】:13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實驗Trial流程
??圖4-2功利性選擇百分比??■I高道德自我概念組??i=□低道德自我概念組??40001?.?*?,??I?I??3000-??^?__??要?2000-? ̄r?????1。_?_?.??0-1?^^???非自我卷入道德兩難任務?自我卷入道德兩難任務??情境??圖4-3決策時間??3.2?ERP結(jié)果??為更好的知曉不同道德自我概念水平對道德判斷影響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本研究??從刺激鎖時和動作鎖時兩個方面對被試的EEG離線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和處理。??3.2.1刺激鎖時結(jié)果??從總評價波形圖可知,在刺激鎖時階段,任務誘發(fā)了明顯的P260??(200ms—300ms)成分,在刺激呈現(xiàn)300ms后出現(xiàn)了連續(xù)的慢波(同時未見明顯的??波峰),因此,本研究在基于相關(guān)研究基礎(chǔ)之上(Manfrinati,Lotto,?Sarlo,Palomba.?&??Rumiati,2013;?Sarlo,?Lotto,?Manfrinati,?Rumiati,Gallicchio,?&?Palomba,2012),將連??續(xù)的慢波成分劃分為?300ms-450ms、450ms-600ms?和?600ms-750ms?三段(圖?4-4)。??i.z?a—I?fiA?ft*'????t—iriR?'?■?A??11?tt—I?HA??-?——?tl:\l???16?:?,6?
3.2.1.1?P260??研究對P260進行了每個電極點(Fz、FPZ、FCZ、Cz、CPZ、Pz和Oz)的雙因素??方差分析,在P260波幅方面,結(jié)果表明(圖4-5),只有在FPZ和Fz電極點存在實??驗效應。在Fz電極點,卷入程度與組別存在交互效應,Fd,25)?=9.72,?p<0.01,??進一步的獨立樣本(檢驗表明,在自我卷入方面,高低道德自我概念組存在顯著性??差異,/?(25)?=3.56,?p<0.01,即與低道德自我概念者相比,高道德自我概念者在??自我卷入情境下誘發(fā)了更大的P260波幅。在FPz電極點,卷入程度與組別同樣存在??交互效應,F(l,25)?=4.69,?/;<0.05,進一步的獨立樣本?檢驗表明,在自我卷入??方面,高低道德自我概念組存在顯著性差異,/?(25)?=2.26,?;?<0.05,即與低道德??自我概念者相比,高道德自我概念者在自我卷入情境下誘發(fā)了更大的P260波幅;在??P260潛伏期方面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學生道德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傾向的關(guān)系[J]. 雷娟,聶衍剛,劉莉.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6)
[2]道德兩難判斷中親屬關(guān)系的認知研究:來自ERPs的證據(jù)[J]. 顏志雄,鄒霞,燕良軾,范偉,譚千保,邱小艷. 心理科學. 2015(01)
[3]建構(gòu)主義視角下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結(jié)構(gòu)及發(fā)展特點[J]. 聶衍剛,曾敏霞,王瑞琪.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8)
[4]道德人格研究:范式與分歧[J]. 喻豐,彭凱平,董蕊,柴方圓,韓婷婷. 心理科學進展. 2013(12)
[5]權(quán)力如何影響道德判斷行為:情境卷入的效應[J]. 鄭睦凡,趙俊華. 心理學報. 2013(11)
[6]倫理美德的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分析:道德特質(zhì)的意義、困惑及解析[J]. 喻豐,彭凱平,韓婷婷,柏陽,柴方圓.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4)
[7]道德困境之困境——情與理的辯爭[J]. 喻豐,彭凱平,韓婷婷,柴方圓,柏陽. 心理科學進展. 2011(11)
[8]道德判斷:理性還是非理性的?——來自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J]. 沈汪兵,劉昌. 心理科學. 2010(04)
[9]當代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兩類取向[J]. 王云強,郭本禹. 心理科學進展. 2009(04)
[10]道德判斷的社會直覺模型述評[J]. 徐平,遲毓凱. 心理科學. 2007(02)
博士論文
[1]道德判斷中的親屬偏見[D]. 顏志雄.湖南師范大學 2014
[2]人格與情境啟動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 遲毓凱.華東師范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道德自我調(diào)節(jié)及道德自我概念對利他行為的影響[D]. 王然.南京師范大學 2016
[2]大學生道德自我概念對利他行為傾向影響的實證研究[D]. 劉莉.廣州大學 2013
[3]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與誠信行為關(guān)系的實證研究[D]. 曾敏霞.廣州大學 2012
本文編號:29334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3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