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士的性別倫理觀及其在中國的傳播
[Abstract]: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Woman and Society by British sociologist (Meyrick Booth) Woman and Society was published in China in 1931,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debate on neo-saginism in the 1930s.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is thus called into question. In the analysis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radical women's movement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book opens up a new realm by the theory of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terogeneity of the two sexes, and goes directly into the fields of shaping the female personality, ethics and morality, race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modern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Pu Shi's theory took root once after it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cast off a kind of localization theory system, that is, Pan Guangdan's "position education theory". Although Pan's theory covers rich people, his aim is to cultivate personality and improve national quality. None of this can be framed as a simplistic logic by "women coming home".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清華大學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中國禮治的初步研究”(2012WHQN001)
【分類號】:B82-0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宋少鵬;;“回家”還是“被回家”?——市場化過程中“婦女回家”討論與中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轉(zhuǎn)型[J];婦女研究論叢;2011年04期
2 鄭也夫;回歸家庭 學習生活 在中華女子學院的演講[J];博覽群書;2005年03期
3 夏蓉;20世紀30年代中期關(guān)于“婦女回家”與“賢妻良母”的論爭[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4 王賢才;男女平等與回歸家政[J];民主與科學;2001年02期
5 鄭也夫;男女平等的社會學思考[J];社會學研究;1994年02期
6 呂美頤;評中國近代關(guān)于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J];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05期
7 歐陽和霞;回顧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婦女回家”的四次爭論[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岳謙厚;羅佳;;抗日根據(jù)地時期的女性離婚問題——以晉西北(晉綏)高等法院25宗離婚案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史學;2010年01期
2 趙英;;“身體美學”與“身體寫作”——以九十年代女性小說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3 謝昭新;;論林語堂的幽默文學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7期
4 蘇全有,景東升;近十年來的中國近代風俗史研究綜述[J];安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5 宋琳;;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的本土化探索[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6 李曉光;;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發(fā)展: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7 王清清;;革命與國家:“文革”宣傳畫的性別傳播[J];長白學刊;2010年06期
8 符麗平;不滅的男權(quán)意識——從狐女來源看蒲松齡婦女觀[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8期
9 李常生;山西抗日根據(jù)地婦女勞動力的開發(fā)[J];滄桑;2004年Z1期
10 李婧;;對近代農(nóng)民離村原因的另一種解讀——近代新學制度[J];滄桑;201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蔣永萍;;“家國同構(gòu)”與婦女性別角色的雙重建構(gòu)——計劃經(jīng)濟時期中國社會的國家與婦女[A];第18屆中國社會學年會“改革開放30年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聶會會;許艷華;;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發(fā)展歷程中女性參與的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3)——中國性別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3 楊曉燕;;女性消費者社會角色:一個量表的開發(fā)[A];中國市場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6年
4 姜云飛;;獨立與傳統(tǒng):“80后”性別角色的雙重標準[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5 宋琳;;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的本土化探索[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延軍;發(fā)展中的美國女性就業(yè)權(quán)平等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X;晚清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傳統(tǒng)再構(gòu)[D];南開大學;2010年
4 宋金民;水滸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軍;想象性書寫與邊緣性閱讀[D];吉林大學;2011年
6 徐斯雄;民國大學學術(shù)評價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趙華;清末十年小說與倫理[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芳;西方男性學者視角下的女性主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高瑩;21世紀中國女性黨政領(lǐng)導人才開發(fā)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卓惠萍;論政府對農(nóng)村性別文化的型塑與重構(gòu)[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璐璐;論1919-1920年《晨報副刊》對女性問題的討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偉;清代福州府列女群體角色管窺[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孔林林;抗戰(zhàn)時期山東婦女運動和婦女生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曉樂;巴金與路翎的家族小說比較[D];西北大學;2011年
5 趙怡薇;美國情景喜劇中言語幽默的順應關(guān)聯(lián)性分析[D];河南大學;2011年
6 季賀玲;探尋被遮蔽的生命樣態(tài)—石評梅論[D];吉林大學;2011年
7 陳紅紅;《西游記》中女妖形象復雜性格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海燕;農(nóng)村基礎(chǔ)教育城市價值取向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蘭麗霞;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職業(yè)女性形象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10 程再鳳;晚清紳士家庭的孩子們(1880-1910)[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賢才;男女平等與回歸家政[J];民主與科學;2001年02期
2 鄭也夫;男女平等的社會學思考[J];社會學研究;1994年02期
3 李卓;中國的賢妻良母觀及其與日本良妻賢母觀的比較[J];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03期
4 呂美頤;評中國近代關(guān)于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J];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05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若冰;[N];光明日報;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雅珍;論魯迅的女性倫理思想[J];晉陽學刊;1996年06期
2 劉芳;趙綏生;;論男女社會地位及婚姻家庭倫理變遷的經(jīng)濟根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3 邵騰;如果有了克隆人[J];探索與爭鳴;1997年06期
4 肖群忠;正當離婚的道德輿論評價[J];道德與文明;1986年04期
5 呂美頤;評中國近代關(guān)于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J];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05期
6 柴文華;康宇;;論紅色政權(quán)區(qū)域的道德變化[J];倫理學研究;2007年02期
7 丁正亞;;嚴復的家庭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03期
8 ;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兩性關(guān)系初探[J];道德與文明;1995年05期
9 東平凡;克隆人社會:一個烏托邦的設(shè)想──對《如果有了克隆人》的質(zhì)疑[J];探索與爭鳴;1997年08期
10 肖巍;當代女性主義倫理學景觀[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吳玉軍;當代美國價值學研究中的幾個熱點問題[N];學習時報;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任璐;新潮社社會倫理觀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劉準;環(huán)境倫理學的新視點[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吳瑕;后現(xiàn)代女權(quán)主義的倫理審視[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1622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16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