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中國家庭倫理道德建設研究
本文關鍵詞:社會轉型期中國家庭倫理道德建設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西北師范大學》 2008年
社會轉型期中國家庭倫理道德建設研究
張麗娟
【摘要】: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是社會繁榮穩(wěn)定的堅實基礎。而家庭的各項功能的實現(xiàn),不同程度上都要借助家庭倫理道德的力量,家庭倫理道德對促進家庭和諧與社會穩(wěn)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隨著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市場經濟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我國家庭的結構和功能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遷,也導致了人們家庭道德觀念的變化。以民主、平等為核心的新型家庭關系正在形成,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家庭倫理道德建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如婚姻取向混亂,家庭暴力嚴重、代際關系失衡等問題日益嚴重,這不但影響了家庭的穩(wěn)定幸福,也阻礙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家庭倫理道德出現(xiàn)問題的根源何在?經過分析,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文化的沖撞;正面教育出現(xiàn)偏差;法制建設出現(xiàn)漏洞等。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家庭倫理道德體系勢在必行。 建設當代家庭倫理道德應主要抓住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第一,夫妻關系的調適。夫妻關系是整個家庭倫理關系的基礎,為促進良好夫妻關系的確立,需重視自強、信任、尊重、責任、寬容五個方面的道德要求;第二,代際倫理道德關系的強化。主要通過子女如何對父母盡孝敬義務和父母如何對子女履行撫養(yǎng)教育義務等;第三,鄰里倫理道德關系的調節(jié)。包括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等。 加強家庭倫理道德建設的對策主要在于:盡快完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內在要求的家庭美德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強化社會主義法制文化建設等。盡管這一切的實踐還需有一個過程,但我們必須為之付出艱苦的努力。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D649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于偉娜;中國現(xiàn)代農村家庭倫理問題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學川;家庭倫理學的發(fā)展趨勢與價值前景[J];長白學刊;1999年02期
2 張岱年;試論新時代的道德規(guī)范建設[J];道德與文明;1992年03期
3 安云鳳;對“一夜情”的倫理透析[J];道德與文明;2003年06期
4 沈曉陽;社會轉型與婚姻道德[J];道德與文明;1997年04期
5 肖雪慧;婚姻、家庭的道德與法律建設應與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方向同步[J];道德與文明;1998年01期
6 詹曉娟;現(xiàn)代文明中的婚姻、家庭道德問題——與一篇文章商榷[J];道德與文明;1998年05期
7 王秀華;現(xiàn)代社會婚姻穩(wěn)定家庭幸福的道德要素[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年10期
8 徐紅新,張金波;試論家庭倫理道德建設[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9 王秀華;轉型時期中國的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J];河北學刊;2000年03期
10 金一虹;轉型期家庭倫理道德的矛盾沖突與新的整合[J];江海學刊;1997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路丙輝;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在現(xiàn)代家庭道德建設中的價值[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2 程鳳玲;;對《顏氏家訓》中語文教育思想的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3 郭亞玲;;完善我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立法思考[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6年01期
4 范軍;;出版誠信需要制度保障[J];編輯之友;2006年05期
5 樊華;;和諧社會視域下個人品德建設的價值及其著力點[J];濱州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張志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社會學分析[J];滄桑;2009年03期
7 王飛華;;傳統(tǒng)小學研究中的漢語語氣研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8 王東生;;《顏氏家訓》倫理思想解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9 張建;;略論大學生“畢婚族”現(xiàn)象[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10 張世友;王倩薷;;美德倫理引領與見義勇為行為[J];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孫新建;鐘秀珍;蔡蓉;方婷;;論科技倫理道德觀的建構和普世化[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劉汶蓉;;中國家庭價值觀的變遷與趨勢——以80后年齡組為參照的經驗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3 劉汶蓉;;婚前性行為和同居觀念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對現(xiàn)代性解釋框架的驗證[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4 朱堯耿;;論和諧社會與人口倫理[A];“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于天琪;社會經濟地位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劉藝虹;世紀之交都市言情劇的情愛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鄭華卿;中國突發(fā)事件行政問責功能異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陳玉英;基督教信仰對婦女婚姻滿意感之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穆隨心;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正義價值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雯莉;勞燕分飛為哪般?[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喬超;農村代際沖突中老人行動方式變遷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8 姚站軍;“倫理大戰(zhàn)略”理論建構及其實踐透視[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梁德友;轉型期中國弱勢群體倫理關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10 廖濟忠;梁漱溟倫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吳歡;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社會學思考[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劉曉丹;明清家訓家規(guī)文化及其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影響[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蔣鈴;中國傳統(tǒng)孝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孟慶玲;熱播情感劇中的“圍城”[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武雷;夫妻忠誠協(xié)議效力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6 張艷;新時期家庭倫理道德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7 李翔宇;論道德選擇力及其調控[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馬蘭;儒家家庭倫理思想在當代中國家庭倫理建設中的價值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高潔;藏族天葬文化的倫理意義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10 王立剛;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村孝道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學川;家庭倫理學的發(fā)展趨勢與價值前景[J];長白學刊;1999年02期
2 田瑞華;;農村家庭“孝”倫理的重構[J];調研世界;2009年12期
3 陳瑛;怎樣看待儒家家庭倫理在當今的作用[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2年09期
4 周興茂;論經濟轉型的倫理制約與價值重建[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5 陳鈞;近代湖北農村經濟危機述評[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6 高樂田;以人為本重構中國家庭倫理[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7 任文利;“儒學與家庭倫理”研究會綜述[J];孔子研究;2002年02期
8 葉文振,林擎國;當代中國離婚態(tài)勢和原因分析[J];人口與經濟;1998年03期
9 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10 徐凌中,孟慶躍,劉興柱;農村已婚婦女暴力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山東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左家燕;現(xiàn)代化早期英國社會的婚姻與家庭狀況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2 舒艷;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狀況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8年
3 唐艷云;農村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李志強;當代大學生孝道現(xiàn)狀及其教育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5 肖美蘭;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倫理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6 楊珞;傳統(tǒng)“孝道”在我國農村家庭養(yǎng)老中的作用[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志君;劉秀梅;;社會轉型期農村社區(qū)倫理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石家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 袁德娟;;道德的荒蕪與良知的放逐——對當代社會道德倫理的深重憂思[J];學理論;2009年15期
3 劉超;;法倫理學視角下的婚姻自由[J];商品與質量;2011年S7期
4 程壽;我國社會轉型期的道德建設[J];探求;1997年S1期
5 陳智,狄瑞珍;社會轉型期道德狀況調查[J];前沿;1998年10期
6 胡運懷 ,劉毅;對社會轉型期反腐敗斗爭的思考[J];黨史縱覽;2000年04期
7 廖顯輝;社會轉型期共產黨員道德教育的辯證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4年05期
8 徐慧清,蔡淑燕;轉型期農村家庭沖突原因與對策分析[J];天府新論;2005年04期
9 楊發(fā)祥;社會學視野下的當代中國鄉(xiāng)村債務[J];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10 侯欣一;;社會轉型與民主黨派之整合功能[J];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高孟美;;關于社會轉型期中的城市養(yǎng)老問題[A];老年學論文集(二)[C];1998年
2 周中之;;社會轉型期的價值觀及其教育研究[A];社會轉型與價值觀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0年
3 呂梁;;對社會轉型期道德教育的幾點思考[A];邁向新世紀[C];1999年
4 陳少華;何瑞文;;社會轉型期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教育適應性探討[A];第五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1)[C];2008年
5 劉紅;;社會轉型期的檔案管理[A];檔案工作應對入世挑戰(zhàn)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2年
6 賈志強;;社會轉型期我國競技籃球發(fā)展環(huán)境特征及其對策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7 鄭彩蓮;;社會轉型期女大學生發(fā)展的若干思考[A];2011年浙江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8 李瑜青;;社會轉型期功利主義價值觀的興起與選擇[A];社會轉型與價值觀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0年
9 胡近;;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價值觀的主要特點與教育探討[A];社會轉型與價值觀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0年
10 劉寶才;;東周社會轉型中的三大關系[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新華社記者 閔捷 杜斌;[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2 楊健;[N];人民日報;2007年
3 嚴健媛;[N];無錫日報;2010年
4 上海行政學院政黨研究所所長、教授 劉宗洪 中共上海市委黨?蒲刑幪峁;[N];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湖南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法學博士、全國檢察業(yè)務專家 盧樂云;[N];檢察日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楊友明;[N];學習時報;2001年
7 陳杰敏;[N];東莞日報;2008年
8 李慶梅(作者單位:中共甘肅省委黨校);[N];甘肅日報;2006年
9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教授 倪寧;[N];人民法院報;2008年
10 李世達;[N];青海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侯彬;社會轉型期的政府能力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2 趙亮;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刑事政策調整[D];吉林大學;2008年
3 溫志強;社會轉型期中國公共危機管理預防準備機制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4 喬梁;我國社會轉型中民辦幼兒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與政府職能轉化問題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谷峪;日本社會轉型期的職業(yè)技術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李穎;教育的人性追尋[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歐順軍;倫理視域下的佛教平等觀[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8 于影麗;社會轉型期鄉(xiāng)村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楚文凱;社會轉型期預防腐敗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10 黎友煥;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秦艷貞;在幻像與流放中尋找真實[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馬志敏;社會轉型期我國非政府組織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及條件分析[D];山西大學;2005年
3 曾凡軍;社會轉型期我國公共政策的價值沖突及其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曹金波;社會轉型期中介社區(qū)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D];中南大學;2004年
5 姚仁權;中國政治文化與腐敗的相關性分析[D];蘇州大學;2005年
6 肖紅軍;社會轉型期國有醫(yī)院文化重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楊敏;韓國社會轉型期中等職業(yè)教育制度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8 張亞男;社會轉型期高校學生干部角色的分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潘婕;論社會轉型期我國人民調解制度的改革與完善[D];中南民族大學;2007年
10 王曉云;社會轉型期城市社區(qū)體育服務的供給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社會轉型期中國家庭倫理道德建設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66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