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第一定律之爭及其對地理學理論建設的啟示
本文關鍵詞:地理學第一定律之爭及其對地理學理論建設的啟示
【摘要】:地理學理論尤其是定律的爭論,實質上反映著不同時代背景下地理學認識的發(fā)展,TFL(Tobler's First Law of Geography)之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這場爭論中,地理學理論的建設超出了傳統的以科學哲學為基礎的理論思考,出現了科學社會學對地理學理論的反思這一新的視角。以TFL的合理性為基礎,地理學家論證了TFL在勻質空間和非勻質空間中的合理性,并強化了地理學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在論證過程中,早期的例外論之爭、計量革命和理論革命都被提及,而其關聯的基礎之一是GIS和GISscience的發(fā)展及其對現代空間的表述和解讀。而且,TFL之爭以"鄰近"為核心,在理論上與研究維度、尺度及其轉換和時間地理學結合起來,構建了以"鄰近"為核心的"維度—尺度—地域"關系體系。
【作者單位】: 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云南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保山學院;
【關鍵詞】: 地理學 理論建設 地理學第一定律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761001,41261033)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BHA100058) 科技部創(chuàng)新方法工作項目(2007FY140800)
【分類號】:K902
【正文快照】: 1引言科學發(fā)展水平的高度取決于科學基礎理論的發(fā)展和探索工作的強化程度[1],基礎理論的研究是地理學發(fā)展的基礎和核心內容。從當前的態(tài)勢看,地理學基礎理論的薄弱已成為國內外地理學家的共識[2,3],但爭論卻持續(xù)不斷。近半個世紀以來,地理學理論爭論此起彼伏,例外論之爭、計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雙成,蔡運龍;地理尺度轉換若干問題的初步探討[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2 甄峰,顧朝林;信息時代空間結構研究新進展[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3 王錚,吳必虎;“地理學公理”質疑——與楚義芳同志商榷[J];地理學報;1991年01期
4 蔡渝平;地域結構的演變和預測[J];地理學報;1987年01期
5 陳彥光,劉繼生;地理學的主要任務與研究方法——從整個科學體系的視角看地理科學的發(fā)展[J];地理科學;2004年03期
6 孟寶;張勃;丁文暉;張華;;地理尺度問題中不確定性原理的假設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年06期
7 楚義芳;地理學的邏輯方法和基本法則[J];地理學報;1988年03期
8 白光潤;地理學的哲學貧困[J];地理學報;1995年03期
9 潘玉君,常榮華;地理學元研究:地理學的研究維度[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3期
10 潘玉君,,王麗華;走進人類中心主義──兼向余謀昌先生請教[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秀敏;論亞相容邏輯中的“矛盾”——達科斯塔的亞相容邏輯思想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柴彥威,龔華;城市社會的時間地理學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3 周旗;地理空間新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2期
4 文援朝;波普爾的錯誤觀述評[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5 馬恒通;簡論圖書館學理論的評價與選擇[J];圖書與情報;1999年03期
6 蔣永福;;發(fā)展圖書館事業(yè)必須納入到政府議事日程——“五個納入”隨想[J];圖書與情報;2007年05期
7 王平;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自然災害區(qū)劃的方法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3期
8 劉衍衍;電子商務與中國旅游經濟的發(fā)展[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03期
9 孫瑞紅,葉欣梁,吳國清;美國旅游地可持續(xù)發(fā)展現狀及啟示[J];商業(yè)研究;2005年17期
10 張荷皎;;卡爾·波普爾科學哲學對教育研究的啟示[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唐曉峰;李平;;人文地理學理論的多元性[A];中國地理學會2000~2002年綜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潘玉君;;論地理學的基本價值[A];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地學哲學委員會第十屆學術會議代表論文集[C];2005年
3 段聯合;;論地質學的實踐[A];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地學哲學委員會第十屆學術會議代表論文集[C];2005年
4 李滿春;戴崴巍;趙勇;;GIS專業(yè)人才的素質特征、知識結構與培養(yǎng)方案研究[A];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暨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景貴飛;;產業(yè)擴張階段的地理信息應用分析[A];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閆永琴;焦斌龍;;從現實走向空洞——現代主流經濟學現狀以及對它的批判性思考[A];第一屆中國政治經濟學年會應征論文集[C];2007年
7 陳國階;;論地理學面臨的挑戰(zhàn)與發(fā)展[A];中國地理學會2000~2002年綜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柴彥威;;行為地理研究中的幾個方法論問題[A];地理學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九次中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9 李滿春;戴崴巍;趙勇;;GIS專業(yè)人才的素質特征、知識結構與培養(yǎng)方案研究[A];全國地圖學與GIS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舒棟才;基于DEM的山地森林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2 劉力;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城市生態(tài)系統物質循環(huán)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李碩;GIS和遙感輔助下流域模擬的空間離散化與參數化研究與應用[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方明;緘默知識面面觀[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郭艷君;歷史與人的生成[D];黑龍江大學;2002年
6 盧永華;會計科研方法論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7 宋亦平;分工、協作和企業(yè)演進[D];復旦大學;2003年
8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9 王群;中國省區(qū)土地利用差異實證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3年
10 李慶宗;在理性與價值之間[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呂秀琴;多尺度DEM無級表達的比例尺評估[D];武漢大學;2005年
2 陽立軍;上海市居住郊區(qū)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韓芳;烏魯木齊城市土地擴展的初步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05年
4 蘇建旭;技術創(chuàng)新空間擴散機理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0年
5 宋榮;反常與理論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李祥妹;產業(yè)帶及其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肖娜;論貝爾納學派的科學學[D];湘潭大學;2001年
8 周慧;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實現以德治國[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趙偉;長春市商業(yè)企業(yè)連鎖經營的區(qū)域環(huán)境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頓新國;亨佩爾定性確證思想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蔡運龍;自然地理學的創(chuàng)新視角[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4期
2 張?zhí)m生;;我國晚更新世最后冰期氣候復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年01期
3 林琿,龔建華,施晶晶;從地圖到地理信息系統與虛擬地理環(huán)境——試論地理學語言的演變[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年04期
4 呂新苗,吳紹洪,楊勤業(yè);全球環(huán)境變化對我國區(qū)域發(fā)展的可能影響評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3年03期
5 李容全,趙燁,邱維理;中國新生代地理學的進展[J];地理科學;1999年04期
6 陳述彭;地理科學的信息化與現代化[J];地理科學;2001年03期
7 陳彥光,劉繼生;城市系統的異速生長關系與位序-規(guī)模法則——對Steindl模型的修正與發(fā)展[J];地理科學;2001年05期
8 陳彥光,劉繼生,房艷剛;效用最大化、logit變換和城市地理學的數量分析模型[J];地理科學;2002年05期
9 陳彥光,劉繼生;地理學的主要任務與研究方法——從整個科學體系的視角看地理科學的發(fā)展[J];地理科學;2004年03期
10 石崧,寧越敏;人文地理學“空間”內涵的演進[J];地理科學;2005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郭雙林;晚清地理學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1993年
【相似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朱士光;;中國古都學理論建設芻議[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本文編號:9348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llw/93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