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品供給的困境與對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25 22:49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興則百業(yè)興;農民富則國家富;農村穩(wěn)則天下穩(wěn)。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著經濟體制轉軌與社會轉型的重要發(fā)展時期,農村的和諧發(fā)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穩(wěn)定,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而種種有關農民切身利益的“三農”問題中,相當多的內容其實就是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問題。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對于農業(yè)的發(fā)展、農村的進步和農民生產、生活的改善意義不言而喻。因此,解決好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問題就是緩解“三農”問題的極為重要的一個途徑。而為農民提供必要的公共品是我國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出臺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如從2004年開始至今連續(xù)十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現(xiàn)已經成為中共中央高度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然而,農村公共品供給問題在我國廣大農村一直普遍存在。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總量的不足、質量的低下以及供求關系的失衡等等現(xiàn)象,導致了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停滯不前、農村社會矛盾突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有效的農村公共品供給是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維護農村安全穩(wěn)定、提高農民生產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從政府行政管理角度研究農村公共品有效供給對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文章來源】:江西財經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選題的意義
1.1.1 理論意義
1.1.2 現(xiàn)實意義
1.2 文獻綜述
1.2.1 國外文獻綜述
1.2.2 國內文獻綜述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與不足
1.4.1 本文主要創(chuàng)新點
1.4.2 本文主要不足之處
2. 農村公共品的概念和理論概述
2.1 農村公共品的定義和特征
2.1.1 農村公共品的含義
2.1.2 農村公共品的特征
2.2 農村公共品的功能
2.2.1 為農業(yè)生產持續(xù)穩(wěn)步發(fā)展提供保障
2.2.2 增加農民穩(wěn)定預期,促進農村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
2.2.3 促進農業(yè)產業(yè)化、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
2.2.4 有利于建立城鄉(xiāng)一體化的統(tǒng)一市場
3. 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的困境
3.1 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現(xiàn)狀
3.1.1 供給總量不斷增加
3.1.2 自上而下的供給體制
3.1.3 政府起主導作用
3.2 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存在的問題
3.2.1 供給資金比重下降、總量不足
3.2.2 供給效率低、質量差
3.2.3 供需結構失衡
3.2.4 供給主體責任不清、農民負擔重
3.2.5 供給渠道單一
4. 造成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困境的成因分析
4.1 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供給政策造成的制度缺陷
4.1.1 我國城鄉(xiāng)二元分割供給制度的緣起
4.1.2 傾斜性的二元供給政策導致有效供給對策缺失
4.2 行政命令式的供給決策造成的決策機制缺陷
4.2.1 政府“自上而下”決策程序的影響
4.2.2 農民缺乏代表自身利益和表達自身需求組織的影響
4.3 單一的供給渠道造成的供給模式缺陷
4.3.1 政府供給:渠道單一、負擔沉重
4.3.2 市場供給:組織乏力、功能有限
4.3.3 非營利組織供給:缺少扶持、發(fā)展緩慢
4.3.4 農民自愿供給:管理不力、缺乏監(jiān)督
4.4 各級政府權責不清造成的政府職能缺陷
4.4.1 中央政府承擔的供給責任不足
4.4.2 地方政府的財權與事權不對稱
5. 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的對策研究
5.1 建立并完善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政府職能體系
5.1.1 正確定位中央政府的供給職能
5.1.2 合理定位地方政府的供給職能
5.1.3 科學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權與事權
5.2 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公共品供給決策機制
5.2.1 完善我國農村公共品需求表達機制
5.2.2 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和信息收集機制
5.2.3 構建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政府與農民雙向決策機制
5.3 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給格局
5.3.1 堅持政府在多元化供給格局中的主導地位
5.3.2 加快推進農村公共品的市場供給
5.3.3 大力發(fā)展、鼓勵和引導農村公共品的自愿供給
5.3.4 積極探索農村公共品的 PPP 供給
5.4 建立并完善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籌資機制
5.4.1 政府財政渠道
5.4.2 市場渠道
5.4.3 其它渠道
6.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形成原因探析[J]. 劉新. 農業(yè)經濟. 2009(05)
[2]中國財政提供農村社會性公共產品問題研究[J]. 李盡法,許正中. 宏觀經濟研究. 2008(07)
[3]從“社隊”到“社區(qū)”:我國農村基層組織與管理體制的三次變革[J]. 項繼權. 理論學刊. 2007(11)
[4]關于我國現(xiàn)階段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研究[J]. 許陵. 經濟研究參考. 2006(23)
[5]公共產品供給的“第四條道路”——PPP 模式研究[J]. 唐祥來. 經濟經緯. 2006(01)
[6]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 陳小安.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5(04)
[7]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問題研究報告[J]. 財政部農業(yè)司《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問題研究》課題組.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04(07)
[8]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視角[J]. 楚永生. 求索. 2004(06)
[9]多數(shù)劣勢與消費者代表:集體行動的邏輯[J]. 田學斌,賈小玫. 南方經濟. 2004(01)
[10]“管理主義”與中國公共管理改革的模式選擇[J]. 郭劍鳴. 經濟體制改革. 2003(05)
博士論文
[1]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研究[D]. 王永蓮.西北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458309
【文章來源】:江西財經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選題的意義
1.1.1 理論意義
1.1.2 現(xiàn)實意義
1.2 文獻綜述
1.2.1 國外文獻綜述
1.2.2 國內文獻綜述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與不足
1.4.1 本文主要創(chuàng)新點
1.4.2 本文主要不足之處
2. 農村公共品的概念和理論概述
2.1 農村公共品的定義和特征
2.1.1 農村公共品的含義
2.1.2 農村公共品的特征
2.2 農村公共品的功能
2.2.1 為農業(yè)生產持續(xù)穩(wěn)步發(fā)展提供保障
2.2.2 增加農民穩(wěn)定預期,促進農村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
2.2.3 促進農業(yè)產業(yè)化、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
2.2.4 有利于建立城鄉(xiāng)一體化的統(tǒng)一市場
3. 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的困境
3.1 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現(xiàn)狀
3.1.1 供給總量不斷增加
3.1.2 自上而下的供給體制
3.1.3 政府起主導作用
3.2 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存在的問題
3.2.1 供給資金比重下降、總量不足
3.2.2 供給效率低、質量差
3.2.3 供需結構失衡
3.2.4 供給主體責任不清、農民負擔重
3.2.5 供給渠道單一
4. 造成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困境的成因分析
4.1 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供給政策造成的制度缺陷
4.1.1 我國城鄉(xiāng)二元分割供給制度的緣起
4.1.2 傾斜性的二元供給政策導致有效供給對策缺失
4.2 行政命令式的供給決策造成的決策機制缺陷
4.2.1 政府“自上而下”決策程序的影響
4.2.2 農民缺乏代表自身利益和表達自身需求組織的影響
4.3 單一的供給渠道造成的供給模式缺陷
4.3.1 政府供給:渠道單一、負擔沉重
4.3.2 市場供給:組織乏力、功能有限
4.3.3 非營利組織供給:缺少扶持、發(fā)展緩慢
4.3.4 農民自愿供給:管理不力、缺乏監(jiān)督
4.4 各級政府權責不清造成的政府職能缺陷
4.4.1 中央政府承擔的供給責任不足
4.4.2 地方政府的財權與事權不對稱
5. 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的對策研究
5.1 建立并完善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政府職能體系
5.1.1 正確定位中央政府的供給職能
5.1.2 合理定位地方政府的供給職能
5.1.3 科學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權與事權
5.2 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公共品供給決策機制
5.2.1 完善我國農村公共品需求表達機制
5.2.2 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和信息收集機制
5.2.3 構建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政府與農民雙向決策機制
5.3 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給格局
5.3.1 堅持政府在多元化供給格局中的主導地位
5.3.2 加快推進農村公共品的市場供給
5.3.3 大力發(fā)展、鼓勵和引導農村公共品的自愿供給
5.3.4 積極探索農村公共品的 PPP 供給
5.4 建立并完善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籌資機制
5.4.1 政府財政渠道
5.4.2 市場渠道
5.4.3 其它渠道
6.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形成原因探析[J]. 劉新. 農業(yè)經濟. 2009(05)
[2]中國財政提供農村社會性公共產品問題研究[J]. 李盡法,許正中. 宏觀經濟研究. 2008(07)
[3]從“社隊”到“社區(qū)”:我國農村基層組織與管理體制的三次變革[J]. 項繼權. 理論學刊. 2007(11)
[4]關于我國現(xiàn)階段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研究[J]. 許陵. 經濟研究參考. 2006(23)
[5]公共產品供給的“第四條道路”——PPP 模式研究[J]. 唐祥來. 經濟經緯. 2006(01)
[6]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 陳小安.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5(04)
[7]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問題研究報告[J]. 財政部農業(yè)司《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問題研究》課題組.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04(07)
[8]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視角[J]. 楚永生. 求索. 2004(06)
[9]多數(shù)劣勢與消費者代表:集體行動的邏輯[J]. 田學斌,賈小玫. 南方經濟. 2004(01)
[10]“管理主義”與中國公共管理改革的模式選擇[J]. 郭劍鳴. 經濟體制改革. 2003(05)
博士論文
[1]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研究[D]. 王永蓮.西北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4583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llw/34583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