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江蘇省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17 12:24
公民教育是伴隨社會發(fā)展和公民意識覺醒過程中推動公民正確認識和理解如何在現(xiàn)代國家形態(tài)下行使權利義務的重要手段。相比較價值觀相對成熟的成人來說,青少年是公民教育的重點對象,在網絡日益影響整個社會和人的生存方式的現(xiàn)在,如何在江蘇地區(qū)利用社會、學校、家庭的合力,針對不同特點、不同區(qū)域和不同階段的青少年進行可操作的公民意識教育,是本文的探討重點。本文通過查詢數(shù)據(jù)、實例、資料等方式,針對公民意識與公民意識教育基本概念、互聯(lián)網影響下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的新特點和新價值,以及目前情況下的問題及對策展開討論。特別是在如何利用網絡環(huán)境將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做的有體系、可操作、能適應我省環(huán)境,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背景及意義
第二節(jié)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節(jié) 公民
第二節(jié) 公民意識、公民意識教育、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
第三節(jié) 江蘇地區(qū)網絡環(huán)境
第二章 互聯(lián)網影響下江蘇省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的現(xiàn)狀和特點
第一節(jié) 互聯(lián)網影響下江蘇省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互聯(lián)網影響下江蘇省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的特點
第三章 問題及對策
第一節(jié) 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jié) 對策方法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媒體與公民有序參與[J]. 鄭維偉.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1)
[2]略論媒介話語權之均衡與公民社會參與[J]. 呂冰. 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16)
[3]論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轉型——公民教育意義的現(xiàn)代化視角分析[J]. 檀傳寶.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05)
[4]公民社會理論視角下的“新媒介運動”及其闡釋[J]. 連水興.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3)
[5]對電視媒體傳播“分與合”的哲學思考[J]. 曾祥敏. 中國電視. 2009(12)
[6]從掘客模式看公民新聞的傳播特性與前景[J]. 周敏,周喆.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06)
[7]多元語境下對電視媒體的思考[J]. 楊力. 當代電視. 2009(09)
[8]從名不副實到名副其實——淺析新媒體時代公民輿論監(jiān)督權的回歸[J]. 沈方華. 才智. 2009(23)
[9]新媒體在構建公民社會中的獨特作用[J]. 嚴功軍. 當代傳播. 2009(04)
[10]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媒介融合——兼議傳統(tǒng)電視媒體發(fā)展之路[J]. 聶紅江. 電視研究. 2009(06)
碩士論文
[1]變革與融合:論電視的新媒體化生存[D]. 李銳.湘潭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88171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背景及意義
第二節(jié)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節(jié) 公民
第二節(jié) 公民意識、公民意識教育、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
第三節(jié) 江蘇地區(qū)網絡環(huán)境
第二章 互聯(lián)網影響下江蘇省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的現(xiàn)狀和特點
第一節(jié) 互聯(lián)網影響下江蘇省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互聯(lián)網影響下江蘇省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的特點
第三章 問題及對策
第一節(jié) 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jié) 對策方法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媒體與公民有序參與[J]. 鄭維偉.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1)
[2]略論媒介話語權之均衡與公民社會參與[J]. 呂冰. 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16)
[3]論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轉型——公民教育意義的現(xiàn)代化視角分析[J]. 檀傳寶.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05)
[4]公民社會理論視角下的“新媒介運動”及其闡釋[J]. 連水興.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3)
[5]對電視媒體傳播“分與合”的哲學思考[J]. 曾祥敏. 中國電視. 2009(12)
[6]從掘客模式看公民新聞的傳播特性與前景[J]. 周敏,周喆.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06)
[7]多元語境下對電視媒體的思考[J]. 楊力. 當代電視. 2009(09)
[8]從名不副實到名副其實——淺析新媒體時代公民輿論監(jiān)督權的回歸[J]. 沈方華. 才智. 2009(23)
[9]新媒體在構建公民社會中的獨特作用[J]. 嚴功軍. 當代傳播. 2009(04)
[10]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媒介融合——兼議傳統(tǒng)電視媒體發(fā)展之路[J]. 聶紅江. 電視研究. 2009(06)
碩士論文
[1]變革與融合:論電視的新媒體化生存[D]. 李銳.湘潭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881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llw/32881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