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吉寺的歷史與現狀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21 00:10
本文關鍵詞:求吉寺的歷史與現狀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阿壩藏區(qū)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南部;幅員面積8.3426萬平方公里。屬于康藏高原的東南邊沿,處于中原和巴蜀地區(qū)到康藏高原腹心地帶的交通要道;加之為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分水嶺及流域地區(qū),歷史上又是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形成了一條民族遷移、游蕩的走廊帶。 求吉寺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的若爾蓋縣,東南與松潘、九寨溝縣接壤;南與紅原緊連;西與阿壩縣交接;西北與甘肅省瑪曲、碌曲、卓尼、迭部縣為鄰。面積10,203平方公里(合1,530.6萬畝),民主改革前若爾蓋地區(qū)分若爾蓋十二部落和包座七部落,這里曾是苯波教文化的大本營,后來薩迦派、格魯派等藏傳佛教各教派相繼傳入若爾蓋,對若爾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有過重要的影響。 薩迦派從13世紀開始傳入阿壩州境內;“眾生怙主八思巴羅追堅贊法王自元大都回藏時曾在甘肅卓尼一帶先后建寺一百零八座,當時情形對近鄰的若爾蓋地區(qū)有一定影響”。公元13世紀中葉,在若爾蓋地區(qū)就有薩迦派傳播的記載,“八思巴一弟子噶·阿聶當巴(青海玉樹地區(qū)人)和喇嘛牟日塔哇多吉先后到松潘縣和若爾蓋巴西、求吉一帶傳教,、遂將笨波教徒轉化為薩迦派教徒,并先后建立巴西熱弄寺、茍均華旦卡、然安格郎卡、牙溝格郎卡和潘州格郎卡等若干薩迦派寺院”。從此,薩迦這一教派在阿壩境內逐漸發(fā)展壯大,曾鼎盛時期在阿壩地區(qū)建立了一整套龐大的以求吉寺為中心的薩迦派體系。論文以以求吉寺的建立及發(fā)展為主線,全面綜述薩迦派寺院——求吉寺在阿壩地區(qū)所扮演的角色。
【關鍵詞】:求吉寺 歷史 現狀 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28;K928.7
【目錄】:
- 藏語摘要2-7
- 摘要7-9
- 緒論9-11
- 第一章 求吉寺建立的歷史背景11-17
- 第一節(jié) 中央王朝與薩迦地方政權的關系11-14
- 第二節(jié) 薩迦派在阿壩地區(qū)的發(fā)展14-17
- 第二章 求吉寺概況17-23
- 第一節(jié) 求吉寺的建立17-20
- 第二節(jié) 求吉寺的歷代活佛、喇嘛及囊佐20-23
- 第三章 民主改革前求吉寺的寺院組織與制度23-43
- 第一節(jié) 寺院組織的形成與發(fā)展23-28
- 第二節(jié) 學經制度28-31
- 第三節(jié) 寺寨及屬民31-37
- 第四節(jié) 下屬寺院及權利分配37-43
- 第四章 求吉寺的現狀43-55
- 第一節(jié) 求吉寺的組織機構46-51
- 第二節(jié) 求吉寺與阿壩州其它寺院之間的關系51-55
- 第五章 結論55-62
- 第一節(jié) 宗教組織制度在宗教系統中的作用55-56
- 第二節(jié) 求吉寺的變遷原因及特點56-60
- 第三節(jié) 傳統的變遷范型和傳統的穩(wěn)定性60-62
- 參考文獻62-68
- 附錄68-71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71-72
- 致謝72-7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蘇晉仁;元代對西藏地方的管轄和影響[J];民族研究;1991年06期
2 陳慶英;元代帝師制度及其歷任帝師(上)[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01期
3 陳慶英;元代帝師制度及其歷任帝師(下)[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02期
4 陳慶英;元代烏思藏薩迦政權及其與蒙古皇室的關系[J];青海社會科學;1986年03期
5 陳慶英;元代宣政院對藏族地區(qū)的管理[J];青海社會科學;1990年04期
6 巴臥·祖拉陳哇 ,黃顥;《賢者喜宴■》摘譯[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0年04期
7 陳慶英 ,仁慶扎西;元朝帝師制度述略[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01期
8 沈衛(wèi)榮;;元代烏思藏十三萬戶行政體制研究(一)[J];西藏研究;1988年01期
9 沈衛(wèi)榮;;元代烏思藏十三萬戶行政體制研究(二)[J];西藏研究;1988年02期
10 薛山;;西藏歸人祖國版圖的一個側面——試談西藏地方歸附蒙古王室的經過[J];西藏研究;1989年S1期
本文關鍵詞:求吉寺的歷史與現狀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87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llw/2587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