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1993年博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西方近代人地關系理論的傳入和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北京師范大學》 1993年
晚清地理學研究
郭雙林
【摘要】:本文共四章,主要從文化史的角度對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傳統(tǒng)地理學在當時的發(fā)展、變化及其產生的影響作一比較系統(tǒng)的考察。 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大致經過了道咸年間(即19世紀20到60年代)、同光年間(19世紀60到90年代中期)和光宣年間(19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世紀初年)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傳入的僅是零星的西方近代地理學知識,第二階段傳入的西方地理學知識雖然比較系統(tǒng),卻非常淺顯,直到第三階段,完整的西方近代地理學知識體系和理論學說(主要是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才開始傳入中國。當時承擔傳播任務的主要是先進的中國人和西方傳教士。對西力傳教士在這一傳播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和所處的歷史地位,我們應當充分肯定。同時也必須指出:當時在他們編譯的大多地理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夾雜有宗教內容,并不時流露出歐洲文化中心論和白人種族主義偏見,有的甚至公開宣傳殖民主義理論。至于國人對當時傳入的西方近代地理學知識的態(tài)度,不外反對、懷疑和接受三種。這種復雜情況直接影響到當時中西方地理學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及中國地理學的發(fā)展。 晚清中國地理學的發(fā)展主要經過了四個階段。嘉道之際(18、19世紀之交),由于西北邊疆形勢動蕩不定,以及沙俄、英國在我國北部和東南邊疆的窺伺、騷擾,使傳統(tǒng)地理學開始出現(xiàn)新的發(fā)展趨勢,即研究的重心開始由內地轉向邊疆(主要是西北邊疆;研究的目的從為了詮經讀史變?yōu)榻浭乐掠?研究的方法由文獻考據轉向重視和提倡實地考察。道咸年間(19世紀20至60年代),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相繼爆發(fā),更直接導致了世界地理和中俄邊疆地理研究方法的興起,在研究過程中傳統(tǒng)地理學從研究方法到撰述方法都開始發(fā)生變化。同光年間(19世紀60至90年代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1993
【分類號】:K90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圣云;沈玉芳;;從福利地理學到福祉地理學:研究范式重構[J];世界地理研究;2011年02期
2 唐博;;胡煥庸與神秘的“胡煥庸線”[J];地圖;2011年04期
3 王社教;馮勰;;十年來中國歷史地理學理論研究的進展[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03期
4 馬潤潮;;中國地理學研究的“全球轉向”[J];世界地理研究;2011年02期
5 丁超;;十年來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研究評論[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03期
6 金濤;;一位歷史地理學家的生命印記[J];科技導報;2011年18期
7 日野正輝;劉云剛;譚宇文;;1950年代以來日本城市地理學進展與展望[J];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研究;2010年02期
8 方創(chuàng)琳;;面向國家未來的中國人文地理學研究方向的思考[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9 高曉虹;;漢語方言地理學歷史發(fā)展芻議[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年05期
10 孔翔;苗長松;;空間的文化解讀與轉型期中國的和諧發(fā)展[J];世界地理研究;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葉岱夫;;潛意識地理學與地理學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五一;譚見安;;地理學研究的新前沿——環(huán)境、健康、發(fā)展[A];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紀念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九十周年學術會議文集[C];1999年
3 ;2008年商務印書館地理學重點圖書推介[A];地理學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4 施雅軒;;地理學研究中的「區(qū)域」概念——以臺灣為例[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5 馮仁國;;我國經濟地理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造途徑[A];中國地理學會2000~2002年綜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鄭度;陳述彭;;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A];中國地理學會2000~2002年綜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王五一;譚見安;;地理學研究的新前沿領域—環(huán)境、健康、發(fā)展[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8 許炯心;;21世紀中國江河流域的地理學研究[A];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紀念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九十周年學術會議文集[C];1999年
9 韓廣;楊濟;;我國地理學發(fā)展的主流將擺向何方[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郭煥成;;我國農業(yè)地理學研究的回顧和發(fā)展途徑[A];中國地理學會2000~2002年綜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邵培仁;[N];中華新聞報;2006年
2 葛永海;[N];光明日報;2007年
3 張晶;[N];文藝報;2006年
4 魯力進;[N];文藝報;2007年
5 梅新林;[N];文藝報;2006年
6 余意;[N];文藝報;2006年
7 陳瀟;[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8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 侯甬堅;[N];社會科學報;2008年
9 張偉;[N];中國文物報;2005年
10 記者 樊國安;[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郭雙林;晚清地理學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1993年
2 焦連成;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傳統(tǒng)對比[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圣云;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的福祉空間地理學透視[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施濟普;云南山頂苔蘚矮林群落生態(tài)學與生物地理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2007年
5 韓慶喜;中國及相關海域褐蝦總科系統(tǒng)分類學和動物地理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6 楊鳳梅;西秦嶺及毗領地區(qū)旅游地理學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7 劉忠權;中國澤蛙線粒體基因組結構及種群系統(tǒng)地理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王紅衛(wèi);銀杉的分子譜系地理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9 李寶泉;中國海塔螺科系統(tǒng)分類學和動物地理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龔維;孑遺植物銀杏的分子親緣地理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佳靜;民國前期大學地理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謝秀眉;考據時風下的征實地理學家[D];南昌大學;2007年
3 宮雯;西方近代人地關系理論的傳入和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曹東偉;李屬櫻亞屬植物分子親緣地理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5 鹿志創(chuàng);大頭鱈(Gadus macrocephalus)分子系統(tǒng)地理學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6 林群;情感納入媒介地理學中的考察[D];浙江大學;2011年
7 白義;基于GIS的陜西蝗蟲生物地理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彥青;新疆蚜蟲物種多樣性及其生物地理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陶曉瑜;東亞特有瀕危植物蛛網萼的遺傳多樣性與親緣地理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10 王強;秦嶺及我國部分地區(qū)疣蝗生物地理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西方近代人地關系理論的傳入和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52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llw/175253.html